•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m909922 wrote:
轉一個對岸耳機網站長對Z100的評測:

声音对比:
一:WM1A、WM1Z与ZX100...(恕刪)



對岸的耳機網站其實也沒好到哪 跟本國耳機玩家一樣
很多也是文章洋洋灑灑幾百字 說得頭頭是道好像多厲害
結果聽的還不是一些風格類似的動漫歌 日本少女美聲活潑輕快風格舞曲
古典的話大概又是 什麼《四月は君の嘘》之類的動漫古典選曲配樂

不過令人訝異的是 印象中對岸民眾多少是有反日仇日情緒的
怎麼面對這些動漫美少女似乎就做了某些程度的妥協
可見得大日本動漫美少女王國 複製出的卡哇伊動漫美少女形象
是如何成功的深植每個動漫迷心中
畢竟動漫迷喜歡動漫美少女 就會去找動漫歌來聽
而為了聽動漫歌獲得更好的聽覺感受 就會去收集相關資訊升級音響系統
但通常動漫迷多是預算較不足的年輕學生族群
耳機隨身系統因為門檻較低就成了很好的選擇
所以大部分的中高階耳機系統產品主要銷售對象都是鎖定動漫迷沒錯
而像我這種專聽古典樂的 又不是動漫迷的
還用高階系統的 被打也是活該 這點我可從來沒埋怨過誰

總而言之 我認為既然要發評測文 就應該要開測試曲目錄音版本等資訊
提供給讀者做複檢確認 不然整篇文章又是一大串的...
什麼高频 低频能量感 泛音 形体感 解析度 细节 真实感 距离感 分离度 定位感...的莫名其妙
我想那意義不大

我知道有一些家庭環境還不錯的動漫迷 有經濟能力購買高階耳機系統
也較有機會交到其他旗艦用家朋友 能夠聽到多種類的旗艦機種
加上個人興趣 相對的比較容易在討論區擠上管理階層
但這些人的評論是否客觀 或具有參考價值 我認為還要再評估
所以我個人對這站長意見傾向先不採納
直到他願意公開詳細曲目之後 進一步我再研究看看


firedogz wrote:
有人聽懂他在說什麼嗎?麻煩翻譯一下
講了半天,什麼內容都沒有啊,你真的聽過馬勒?...(恕刪)


當然有 我幾乎聽過並收藏馬勒所有作品
除了九首交響曲加一首未完成的第十號單樂章
其他如《大地之歌》《旅人之歌》《五首呂克特之歌》
《悼亡兒之歌》《少年的魔法號角》都有唱片收藏
也就是說 目前除了《嘆息之歌》和《年輕時日之歌》及一首鋼琴四重奏外
幾乎所有作品都有 甚至我還有打算購買華納發行的150周年紀念全集
如要問我推薦哪一部 我會推薦全部 馬勒的作品除了重要的交響曲一首都不能少外
一些聲樂歌曲也都是都非常優秀的上乘之作 大部分的作品
除了旋律優美動聽 內容意境深遠 複雜的傑出管弦樂技法
營造出驚人動態氣勢 更是音響玩家器材測試必備
也就是音響等級越高 就越需要像馬勒的音樂才能發揮百分之百實力
換個方式講 當音響等級越高 相對的馬勒的音樂會更好聽 不過前提是錄音要好

像我以前窮苦藝術青年時期 僅用CD隨身聽加附送的耳機大概2-3天就聽完馬勒全套交響曲
因為古典樂動態範圍大 所以音量幾乎都要開到最大
而且幾百塊價值的耳機聽馬勒交響曲大動態基本上都會失真
但雖然如此我還是照聽不誤 畢竟當時對音響這一領域並不熟悉 且環境也不允許
所以只能透過微弱的音響效果去體會音樂藝術的偉大
多年以後回想起來 覺得那真的是相當相當高的境界
究竟當時的我是怎麼克服這重重困難的 至今想來也實在不可思議

還有不要被作曲家那虛張聲勢的模樣給嚇到了 馬勒的作品旋律都很簡單 但內容豐富敘事性也強
就當做是用音樂在說故事的方式欣賞 反覆聽個幾遍應該就能熟悉
例如《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開頭 其實就是學孟德爾頌《無言歌》 op.62 no.3
為何這麼作不曉得 古典音樂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 很多地方要靠自己想像
接著下去把它細心整首聽完 應該就能體會其實是相當有意思的
所以說 在享受音響的同時 也享受音樂帶來的深度美感 可說是一舉兩得的選擇
有機會務必嘗試看看 不然每天繼續聽這些動漫歌 流行歌 日本歌
聽一群大人在那邊裝可愛 學小孩說話唱歌
就只聽這些 我在講什麼當然都說不懂




pariah.T wrote:
當然有 我幾乎聽...(恕刪)


一直跳針,一直跳針

你什麼時後換訊源,SONY旗艦 NW-WM1Z出了耶,不升級嗎?

WA7不升級wa22或wa5嗎?訊源也不升級嗎?



要討論音樂,去音樂鑑賞區討論



eclair_lave wrote:
基本上它根本搞不太懂二聲道是啥

連單聲道跟雙聲道都長期分不清就能了解是啥程度了...(恕刪)



確實板上很多人如你所講的這樣 特別是現在這些流行歌迷
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單聲道錄音唱片 一般都是要聽古典音樂到一定程度的才有機會嘗試
例如要聽一些名家名演名盤的老錄音之類的
單聲道的主要問題在於 失真較大 動態小 音場窄 聲音過於平面單薄 缺乏立體感等等...
雖然透過近代錄音技術轉錄改善 但畢竟無法完全克服這些先天缺陷
加上早期還有一些來路不名的 疑似盜錄的母帶 重新精美包裝以CD販售
音質大部分都不好 所以我會建議購買單聲道歷史錄音的古典音樂唱片還是以大廠發行的為主

還有你那麼厲害應該有發現到 現在的流行音樂除了動態壓縮外 其實音場都作得很窄
目的就是為了能突顯人聲 和配合低階系統 手機 mp3 網路串流播放上能夠比較好聽
所以耳機板上常有些心得文會刻意去強調什麼音場加大等等...其實可能是受廠商話術影響

因為人家音樂在製作的時候 就是故意把音場弄小 畢竟這樣作出來的成果比較好聽
結果有些人換了新系統 升級新器材了 再來說什麼音場大一圈的...
自以為很行的... 我認為鬼扯的成分居多
應該是本身動態範圍大 音場寬的錄音 必須透過高階器材去完整呈現 這樣的說法比較合理

而不是買了高階器材 就妄想能把低階錄音升級 況且音場加大對流行歌的表現也較不利
甚至還有人扯到什麼樂器定位的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一些電子合成音效目的是怕聽起來太單調
錄音師後製再加工加料的 可就是有人把它當真的也實在有趣

還有請注意 我現在講的都是指錄音的部分
並沒有把音樂分什麼高階 低階的 因為高階音樂有高階錄音也有低階錄音
低階音樂有高階錄音也有低階錄音 但是大部分情況都是高階音樂比較有機會作高階錄音
這主要跟市場需求有關
以上是個人一點意見 有機會再跟你討教了 謝謝




pariah.T wrote:
確實板上很多人如你...(恕刪)



一直跳針,一直跳針

你什麼時後換訊源,SONY旗艦 NW-WM1Z出了耶,不升級嗎?

WA7不升級wa22或wa5嗎?訊源也不升級嗎?



要討論音樂,去音樂鑑賞區討論

m909922 wrote:
我在來吐嘈一下,這張音響係統在這樣的空間及擺設,能發揮3成的功力就算很好了。...(恕刪)


確實如此 m大果然犀利 不過導聆的目的也不是在鑑賞器材
況且音樂廳本身就有音響設備 所以我覺得這應該是店家或廠商特別贊助提供的
還有導聆為了讓在大聽的觀眾都聽得到 所以音量都開很大
以我站2樓這角度都可以清楚聽到 總之這對喇叭推力是真得很強
理想的聆賞距離至少要3公尺 所以空間很重要


還有音響畢竟只是重播音樂的器材
選擇音樂類型及錄音的好壞及個人聽感還是主要因素
通常來講 聽感不好的人選的音樂都不好 選的錄音也不好
只能憑感覺 憑喜歡等等... 當然這樣就無所謂專業了

另外所謂的導聆基本上就是聽人講一段放一段的 我是覺得沒什麼用
要作也應該是在演出前幾天 而不是在開演前
畢竟光聽人先講一小時 等進到音樂廳裡演沒多久可能就會想睡
而我個人欣賞音樂會的習慣 如果是年度重點節目 通常一兩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
例如今年9月30日 臺中歌劇院開幕首演華格納《萊茵黃金》
我差不多在開演前先完整聽過就不下十遍 而憑我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
加上又是最擅長最專精的華格納歌劇 一部作品在反覆密集聽這麼多遍之後
通常整體旋律都記差不多了 等實際欣賞演出 基本99%的音樂都不會錯失
所以我聽音樂會跟買音響器材一樣 花多少就回饋多少 一點都不會造成浪費


Dean Design wrote:
相機版也一堆,買了一台高階單眼就開始唱秋,結果被別人拿更高階的打臉,就開始說器材不是重點,腦袋跟技術才是;然後接著又被技術比他更好的版友打臉。...(恕刪)


1. 我覺得不要什麼事都往壞的方向想
本來在音響世界裡 聽感才是最貴的 因為聽感買不到
且每個人程度都不相同 完全是看天分 這點是沒錯的
不然板上一些人整天器材搬進搬出 電線插頭拔來拔去的
光聽一堆爛爛錄音再來嫌聲音不好 周而復始花大錢在升級調整
真正錄音好的 能表現器材的音樂又不聽
然後繼續聽著爛爛錄音 我覺得這才是真的自相矛盾

況且本人評測文章使用之器材曲目都已詳細公開測試結果
目的也是希望跟板友能有討論交流 也經得起各界檢視 考驗
絕對不是要放什麼大絕 有機會也隨時歡迎與本人討較

2. 還有相機應該不能跟耳機比
畢竟關於攝影的一些技術層面的東西
可能是比較沒有爭議的 全看用家學習經驗
所以在專業知識如果是較不足的 卻又自以為是
然後講話又很不客氣的 態度又很囂張的
無疑會給他人製造很多可攻擊的機會

至於在耳機板 很少看到有人在講專業的音響相關技術
大部分的人講的都是個人感覺
或者買了高價器材 拍了幾張照片 背景一定要有幾張動漫美少女封面唱片
然後再來講什麼...中毒 明天開始吃土...之類的莫名其妙的話
當然我想我們面對這類文章是很難有討論空間的


pariah.T wrote:
1. 我覺得不要什...(恕刪)

講來講去也都是講一些阿巴桑在菜市場買菜的事情
Mr.SHADOW wrote:
這行為跟時下的小女生連吃個稍好大餐就把照片往臉書貼的行為沒啥兩樣點點點
當然若對你來說聽音樂會很稀奇的話也無可厚非啦,...(恕刪)



喝! 你怎麼知道這些事的? 你有在發洛誰老實說喔~
...哈哈 以上當然是開玩笑的 我對他人的事 特殊癖好等等...都沒興趣知道 哈哈

畢竟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 我只關心藝術 況且每個愛樂人專精項目不同
你列舉的古典唱片 老實講也不是什麼稀奇罕見曲目 且偏重在鋼琴 獨奏樂器
一些小廠發行的唱片唬唬初入門古典新手ok 我每天在逛prestoclassical網站的人
這些根本沒什麼 要說錄音好不好 我HD800接上去幾秒鐘就可判斷

不過古典曲目裡鋼琴獨奏類型我確實聽的較少 像我幾年買的DG蕭邦大全集
聽個一遍就沒再聽了

畢竟個人偏好和專長還是在歌劇 聲樂及大編制管弦樂方面
且古典樂曲目眾多 有時候如果不是剛好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
我通常不會找來聽 像之前也是看到有人介紹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就覺得還真的有點意思 有興趣你可以參考看看
當然若各位另外有什麼聽過不錯的曲目的 也歡迎推薦

還有一般學過鋼琴的人 確實在判斷演奏技巧上會比較厲害 這部分有些技術相關
我雖然有音樂天賦但沒學過終究還是差一點 但這也是個人自謙的說法
即使如此比起一般人當然還是強上一大截吧
Mr.SHADOW wrote:
一般來說音響迷大致上有三類:
1.為了音樂而音響
2.為了音響而音樂
3.純粹為了炫耀,...(恕刪)


看了以上結論 感覺閣下似乎太少接觸耳機論壇了
我知道你可能會去關注一些年輕小女生的個人FB 但應該不至於會去聽動漫歌

事實上耳機板真的沒想的那麼複雜 甚至也沒什麼專業可言
大部分的討論內容扣除廠家例行葉姵文 其它都是玩家介紹新產品
心得內容也以個人消費經驗分享 或心路歷程為主 大部分都像是在講故事
一些評測內容乏善可陳 極少見到強有力的論點 講來講去都是在講感覺

如要按你這樣歸類 我認為大部分的耳機玩家都是第一類
而音樂類型當然就是所謂的主流動漫音樂
但比較有點很不一樣的是 耳機玩家是為聽動漫音樂而選擇購買較好的音響器材
前提是因為喜歡動漫美少女 這是很重要的原則
否則無法完成這樣的關係式: 動漫美少女→動漫歌→女毒

也就是說 要想了解耳機論壇不可忽略"女毒"是主要因素
因為"女毒"是動漫迷追求動漫美聲的終極目標 看他們講很多 討論很多
說到底就是為這個目的而已 這跟我們一般認知的音響論壇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面對耳機論壇千萬不要與音響論壇的標準混為一談
看久了也見怪不怪 例如最常見的分享文 就是po一張照片
可能是高檔播放器高檔耳機 然後動漫美少女專輯唱片封面 或背景是電腦動漫美少女桌面
或foobar背景改動漫美少女 或桌上動漫美少女公仔模型 寫真畫冊 牆上動漫美少女海報等等....
然後關鍵字... "中毒"..."吃土"....

其實這意思怎麼解讀很簡單 就是喜歡動漫美少女 為了聽動漫美少女再動畫片裡唱的歌
所以去買動漫歌專輯 接著就想再買好一點的配備來聽(通常是隨身系統)
而大日本動漫王國精心打造之"女毒工廠"是明白這點的 所以周邊相關產業技術相繼發展
再培植出相關技術人員針對產品進行 "女毒調音"工程 自然吸引耳機玩家消費
而花了大錢之後才說要吃土 其實就是說為了動漫美少女花多少錢都值得都心甘情願的意思

我並不是這樣的行為不對 或是要批評 畢竟喜歡動漫歌去買音響器材
跟喜歡古典音樂去買音響器材 心態其實是一樣的
只是動漫迷是因為有喜歡動漫美少女這個大前提在 無法對其喜好的音樂 使用的器材作出客觀評論
一切"女毒"優先 整個討論區幾乎都是日本女聲 日本歌 對一般人而言參考價值是不大的
畢竟動漫音樂小小眾市場 不過是隸屬流行音樂下的日本流行音樂下的一支
不同古典音樂有著博大精深 包羅萬象 兼容並蓄等特質 所以才能成為音響界主流音樂
也形成這樣的關係式: 古典>爵士>流行
像你懂的人就明白我在講什麼 你收藏的音樂類形應該也符合這樣的比例
不然你就絕對成不了一名出色的音響發燒友

至於我個人當然就不適用這些世俗標準 我是為藝術而生的人
一輩子追求的就是藝術的至高無上境界 也就是頂尖的古典樂迷才獨有的關係式:

音樂→音響→藝術

而一般音響玩家大概就是在音響與音樂之間打轉 透過對高價器材的追逐 藉此彌補自身聽感的不足
也就是這樣的關係式: 音響→音樂→音響

以上一點研究成果跟你分享
謝謝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