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VE Stage 4 (3/25更新原廠專訪)客制旗艦開箱(原Compact Monitors)

murphy_min wrote:
Stanley兄你好...(恕刪)


Intruder的DAC晶片一直是個謎,目前知道的是它只支援CD規格,另外是它聽起來不差,我放一個內部照片的連結,很明顯的Ray把型號都磨掉了,還是版上是否有神人能認出?

Intruder機板照
Stage 4系統 vs. HD800系統

先說在前面,為何是HD800? 市面上有更多材質、設計、售價、聲音表示都更有特色的競爭者,但從許多閱讀過的資料中,以及我對Sennheiser十年磨一劍的信心,我相信它是做為参考、立下標準的最好選擇,但前提是,「被驅動良好」的HD800,這也是入手(曾入手)HD800的用家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在後文我會再詳細補充這部份。

這次的比較純粹是我個人好奇心的驅駛,然而,我絕對相信版上一定也有不少網兄想知道結果吧?我想這也是第一次有人真的花時間好好的比較目前高階耳道耳機以及耳罩的心得。

前置作業:建立HD800系統,前端以Olive Audio HD4當作硬碟撥放來源,經過Audioquest Eagle Eye同軸數位線數位輸出給Berkeley Audio Alpha做數類解碼,再經由MIT Shotgun S2 RCA訊號線單端聯接Eddie Current Balancing Act,HD800的耳機線換為Cardas Clear,端子換成Cardas自家的鍍金XLR端子,平衡輸出。電源部份是以專線至房間壁插(Monitor Acoustics 豬鼻子鎖固式),以Oyaide MTB-6排插分配,電源線用了Nordost Brahma,PAD油浸線,Vovox等,墊材用了Nordost Pulsar Points 鈦版,Acapela 鋁腳墊,威治石墨墊等,Ayre調音木塊。

Stage 4系統則以原廠線搭配AK120,以Crystal Cable Piccolo改裝對錄線連接RSA Intruder,單端輸出,增益選M,另輔以當初HM901加IEM卡的部份聽感做加權。

兩塊拼圖各自遺失,一是HD800系統的電源處理Nordost QX4以及Q base出借中,另一是搭配Stage 4的Whiplash Twau Reference耳機線尚未收到,等日後再補述聽感。

Balancing Act管子的搭配有兩套,一套以WE 300B復刻版 (彈弓楊前輩針對WE 300B復刻版的詳細論述,聯結在此),配上NOS Mullard ECC35短棕座版。另一套以Emission Labs 300B配上NOS Sylvania CHS-6SN7W 鐵座版。

Balancing Act如同先前所述,完全不像管機,主要是主事者Craig的聲音品味所致,根據一些傳言,他本人偏愛PX4管更勝於300B,由此可知他喜歡的聲音是現代化,高透明度,線條鮮明,速度快的聲音。基本上這就是Balancing Act的基調聲音,配上不同的管主要影響的是音場大小、低頻延伸、泛音多寡、以及中頻厚度,但皆不是天與地的差別,也顯現了BA的體質良好。

6SN7驅動管主控了換管後聲音6成的走向,而我手上的管子中,就以Mullard ECC35的表現最強大,請注意,是全面性的強大,這隻管子完全打破了我對Mullard那種濃厚中頻,高不成,低渾重的偏見,相反的,在BA上這隻管子展現了無可比擬的透明感、解析度、極黑的背景、 延伸的高頻、衝擊感強大的低頻,中頻反而中規中矩。

而Sylvania 6SN7W 鐵殼座這隻相對也不好找的管子在BA上則是顯現了相當柔美的個性,高頻滑順,音像邊緣比較朦朧,中頻帶暖意,低頻稍微鬆散些,然而空間感與Mullard不相上下,整體是比較寬鬆的表現走向。

TungSol的原配俄羅斯管聲音略為粗糙,三頻算是均衡,空間感也不差,然而,如果有人聽沒換管的BA配上HD800感覺聲音刮耳稍有粗礫感的話,我想這隻管子是主要的原因。而另一隻Tung Sol BGRP (二手管)則完全不出彩,表現沈悶,原因不明,讓我非常意外。

復刻WE 300B是購自侯姊的收藏品,有輕微使用過,購入價格約莫BA美金訂價的一半,完全是以「原版我這一生可能沒機會聽到,復刻版可能是最靠近WE之聲的機會了」的心態咬牙購入。

我完全沒有預設立場,沒有太多比較標的,也不想神話WE 300B,我的聽感是,它的確有很獨特的聲音,主要集中在中高頻段,它的高頻是非常輕靈的,但又有實體感,舉重若輕。提琴的擦弦聲、吉他鋼弦撩撥的金屬聲、空間中迴盪的餘音、鋼琴高音鍵敲擊的瞬態水晶般的音色,的確都勝過另一對管子多多。而中頻並不像我所預測的濃厚,是一種線條明確,人聲3D感厚度出色,存在感很鮮明的特色,搭配HD800完全沒有所謂人聲濃稠的音色,反而清爽,浮凸。

比起另一對管子,WE的低頻、空間感皆不特別出色,特別低頻的線條是比較鬆散的。特別要說的是,這對管並不是完全沒有使用過,我原本以為上機之後聲音就會相當穩定,然而事實是它讓HD800的高頻完全失去控制,過度刺激,當然,當時耳機、耳擴、管子幾乎都是全新的。經過一段日也跑,夜也跑的run in過程,每一環節的聲音特性開始顯現,也漸趨穩定,在寫下這篇記錄的同時,耳機大約400小時,擴、管大約都有超過300個小時的時數,線稍少,大約150左右。

原本是把WE配上Sylvania 6SN7W,想用後者來收斂前者略為白熱化的高頻,試著馴服HD800刺耳的高頻與齒音,然而這樣的組合聽了一陣子後,發現HD800的聲音聽起來懶懶的沒有生氣,柔美有餘,感染力不足。

後來試著換上Mullard ECC35,原本預期過度清亮,頭重腳輕的情況完全沒有出現,應該也歸因於run in累積的時數有點成績了,取而代之的就如同上述WE與Mullard綜合的優點,高頻靈動又不失重量感,中頻浮凸存在感十足,低頻收束反應快,線條鮮明,音場超大,寬深亦優,不空洞,透明感完全不像是管機可以達到的水準,細節再生已經超過我目前聽過的耳機或兩聲道組合,我相信靜電耳機在細節再生的造詣肯定更驚人,但我無法想像動圈耳機可以達到如此的境地。

或許有HD800的現役或曾經用家會有不同的聽感,我想強調的是「驅動良好」與「安靜的聆聽環境」是重點,前者我已經非常肯定BA能將HD800驅動的相當理想,而且認為電路設計合理、噪訊隔離屏蔽徹底的管機真是高阻耳機的良伴,因為真空管原本就是理想的電壓放大原件,而高阻耳機對於大電壓擺幅的需求比起瞬間電流的需求更高,而BA除了滿足前者之外,又多了個獨立供電機箱,裡面的環型變壓器對於這種不過2、3瓦輸出的機器根本就是以大炮打小鳥的規格。而安靜的聆聽環境對於HD800這種Open Back耳機來說更為重要,壓低環境噪音才能聽到更多音樂中的細節。

只要能兼顧以上兩個條件,搭配質還不錯的訊源,我相信HD800給出的回饋的確是值得Head Fi這位神人給出的評價。

(未完待續⋯)
看了本篇詳細的聽感(推坑),今天臨時從桃園跑到台中試聽,不小心也手滑了一副(當然連耳模也沒取,還要補寄),只是價格太頂級(比我的HD700還貴捏),美工(外貿)就只用素面的了,明明只是要定1964 V6 or V6S而已,感謝(推坑)m(._.)m。
今天剛去取回來Run in中!

剛開聲時,聲音還是很緊繃,
高頻延展性還不足,中頻普普,低頻Q度下淺深度太淺,
音場適中,整體起來還很模糊!!

等待50小時候更進步的表現!!
D700 D80 N24-70 N70-200VRII N18-200VR N70-300VR SB-800 SB-900

pin69518 wrote:
看了本篇詳細的聽感(...(恕刪)


也算是幸福的手滑啦,所費不貲,但絕對值得!

接下來就是取膜加等待了!

翰哥哥 wrote:
今天剛去取回來Run...(恕刪)


Wow⋯ 大家做Artwork沒在手軟的,看起來很高貴、溫潤,說不定木紋還有調音的效果哦??

歡迎之後回來分享聽感!
Stanley兄 你好
期待你的stage 4與HD800的比較,另外你說到Whiplash Twau Reference線材
請問這是哪裏的線材?二升道線材沒聽過這家廠商,是銀還是銅線材?
你是直接向國外訂製還是台灣有代理商可買?我跳耳道耳機的坑才一年多還很菜
許多耳機方面的資訊算是陌生,還要多跟你請教。從你的的耳機相關裝備來看
你投資的不少啊,不輸二聲道,大耳罩我就不搞了,欣賞您的風采即可。
昨天去試了RSA Intruder與FOSTEX HP-P1兩款DAC耳擴,Intruder算是美國聲
大開大合,搭配不好聲音會很衝,至於HP-P1的DAC部分聽來有比Intruder好些
比較細緻些,但是推力完全跟Intruder不是同檔次的至於HiFi M8聲音也很不錯
但是體積太大了些,不適合出街捆綁。我等新的 iQube 5 上市後試聽再來選用了
期待您的的stage 4與HD800巔峰對決
Murphy
Murphy
murphy_min wrote:
Stanley兄 你...(恕刪)


Hi, Murphy,

與HD800的對決下集還在撰寫中,近期可貼出分享,只是個人聽感,看看即可,不過耳罩式的確又是另一種光景,值得玩味。我的器材比起您的可就是小巫了,我的器材的確原本是兩聲道的組合,因為小朋友的關係,我現在只留前端,Acapela Fidelio II喇叭與Pathos的綜擴目前被我寄放在好人家繼續唱歌,希望有一天再把它們接回來,那就會是我耳機退燒的日子。

Whiplash是美國的線材,在Head Fi上有蠻多討論,在香港也蠻多耳機燒友使用,台灣使用的燒友不多,基本上是個One man show的工作室,產量趕不上訂單量,還是手做的等級,跟廠線的完成度還是有些微差距,但好處就是很有彈性,可依需求訂作。Reference是他們家新推出的旗艦,主要以多股銀線為主,最新製程是找到廠商成功的在銀線上鍍金,因而推出Reference的產品,我先當白老鼠,後續再跟各位報告。

Intruder的確是標準美國聲,它讓我想起了老Krell A類擴大機的聲音,但又沒那麼醇厚,相對起來還是算中性偏暖,搭配低阻耳道時,增益要仔細選擇,Low檔不見得比較好聲。

Chord Hugo在Head Fi上有人真的配低阻耳機(SE 846),聽感似乎很滿意,但還是有些微的底噪,是說音樂片段出來後就聽不見的程度,看來值得密切注意,Eric也對談這一台很有興趣。墨菲兄有興趣成為01上第一個開箱的勇者嗎?(推坑、推坑
Hello Stanley
那就期待你Whiplash新線材的試聽結果,Eric說他有想要代理這家線材。
對了你不試試Crystal Piccolino這條,或是拆條Siltech的內芯線來試試哈哈
至於Chord Hugo哈哈,我在二聲道已經體驗過了為了提升一點聽感砸重金的心痛感覺
這次就留給有緣人吃個螃蟹先了。看Eric有沒有要進台當試聽機,我再去蹭聽就好。
現在是想先整個不要太高貴的DAC耳擴&耳機線。不過要是MBL與GRYPHON要是
要跳下來做隨身DAC耳擴,那我倒是有興趣試試。越來越多二聲道系統廠商已開始
朝向隨身視聽設備來禍害了,也算是時勢所趨吧。
的確有小孩二聲道系統是不太適合,一方面可能沒時間聽音樂,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器材
受損或是小朋友受傷。 是可以先搞搞隨身視聽裝備,耳機雖然解析度與方便性是二聲道
系統比不上的,也不會有夜晚去打擾到鄰居的情況,但是二聲道的氣勢與音場也是耳機
系統不會有的。
Murphy
Murphy
我也訂了Twau Reference,不過我訂的是4芯的,8芯的實在太天價.....Craig說星期四會寄出,但總覺得好像還要等很久...
  • 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