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開箱] 頂級音樂戲劇藝術終極饗宴--Sennheiser HD800

------ 2018/3/9 更新第八階段評測 ------


[測試條件]

訊源:PC (Win7 64bit)
SACD / DAC:OPPO UDP-205 (藍光播放機兼SACD與DAC)
軟體:foobar2000 開啟ASIO (OPPO USB AUDIO 2.0 ASIO Driver)
耳擴:Woo Audio WA7d (Hi-Z)
耳機:Sennheiser HD800


[測試曲目]
17.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泰瑞.費雪指揮猶他交響管弦樂團 2016年live / 803MB WAV / 1小時19分

簡介:全球發燒友一致好評之發燒名廠 - Reference Recordings挑戰唱片錄音極限,首度發行之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果然無負眾望、成效非凡、不同凡響,堪稱是迄今為止同曲目音效最出色的一個版本。詮釋錄音俱佳,簡直無可挑剔,相當值得發燒及愛樂朋友珍藏。


[心得]

1.樂器與人聲音色質感自然、透澈、清晰、明亮。大動態失真低,亦無損過多細節。三頻均衡精準、聲響厚重扎實;低頻沉穩飽滿、高頻延伸及平衡控制極佳。在多聲部層層堆疊時,分離度、解析度及層次感、距離感,皆達最高水平標準。且雖為現場live版本,但經後製仍不失現場活生氣氛。

2. 錄音效果優秀。以同等級大編制聲樂作品衡量,聲音雖略微靠前。但並未因此而加大動態壓縮量,進而產生無可避免的過度加料操作。是以即使為低階音響系統用家,亦能感受其震撼威力。但由於本作編制超大、動態範圍極廣,加之本版所收錄之細節爆量。聆賞前請務必事先衡量自身聽感,及音響系統是否足以承受負荷,並留意音量調整。

3. 由於馬勒第八本身就像是一座規模雄偉龐大的音樂建築,一直以來無不被視為對錄音工程技術,及音響重播系統的一大挑戰。而就在RR這套新發行錄音之後,更讓人感覺到在一般耳機音響系統等級不足之下,確實力有未逮的情況會更加明顯。

4. SACD與WAV檔比較,以現行系統測試差異主要在於,SACD的訊號放大效果較明顯,聲音聽起來更清晰,定位更加準確。

5. 詮釋部份速度屬偏快,整體聽來並無多大瑕疵,指揮也不刻意作奇特怪異解讀。樂團、合唱團、獨唱都有一定水準,就連向來最不穩定的童聲也是如此。其中男高音 Barry Banks 及女中音 Charlotte Hellekant,兩位正巧也是去年來台演出「NTSO巨觀交響一【宇宙之音-馬勒 千人】」的獨唱者之一。


[測試檔]

第一部分終曲 "Gloria Patri Domino"

參考連結: https://youtu.be/yVRI96Yxqs4

---
0:00 Gloria, gloria Patri Domino
0:24 Gloria sit gloria sit Domino
0:35 Natoque qui a mortuis
0:50 Deo sit gloria, et Filio, qui surrexit a mortuis, ac Paraclito
1:02 Patri sit gloria
1:12 sit gloria Patri, Filio Paraclito, gloria
1:23 Patri in saecula saeculorum, in saecula saeculorum, Patri gloria
1:45 Gloria
1:55 Gloria, in saeculorum saecula, Patri, in saecula,
2:06 Patri
---

測試重點分析:

1. 以上各段唱詞,除倒數第二句 "Gloria, in saeculorum saecula, Patri, in saecula" 這句外,確認音響系統至少能清楚聽出90%以上。

2. 系統、耳機等級不足時,例如一般隨身聽+耳道組合的設備。有幾處可能會出現輕微爆音,例如 0:56 / 1:25 / 1:30 / 1:36,測試時可留意這幾個時間點。以HD800來講狀況還好,但ZX100+IE800組合時則較明顯。

3. 在各聲部層層堆疊時,是否有條不倏、層次分明;氣勢磅礡的大範圍音壓整片襲來時,是否感受到規模雄偉、強而有力的音場環繞包圍感。

4. 樂器人聲自然音色,管風琴低頻效果。尾奏銅管及定音鼓出現時的相對位置,及平衡度控制確認。

5. 從 1:55開始算起到結束,即第一部分最後17小節。在全體總奏的最大聲響效果下,是否體驗到人聲與樂器完美融合,獨一無二的交響樂藝術中之「天人合一」最高境界。

6. 1:55 這裡應該有一句童聲合唱: "Gloria, in saeculorum saecula, Patri, in saecula,"。因為第一部終曲設計是由童聲起頭,最後一句也是由童聲做結尾,伴隨樂團後方加入的小號與長號,引導全體齊唱,樂史上最驚天動地的呼喚: "Patri" 而後音樂突然結束,製造出彷彿一瞬間宇宙萬物倏然靜止般的悸動與讚嘆。但這版本錄音師可能疏忽,並沒有讓此聲部突顯出來,算是美中不足之處。畢竟錄音師未必專精古典音樂,或能理解馬勒的想法。


[後記]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可以視為現代「錄音極限」的代表作,同時也是發揮「器材極限」,及挑戰個人「聽感極限」的參考指標,統稱「『三極』音樂」。建議有能力欣賞此首作品者,配合優秀錄音版本之下,不必為系統等級設限。在預算許可下,推薦使用「無上限」系統。也就是在能力範圍內,能用多好就用多好。畢竟在音響界要想出類拔萃,光靠花錢買器材是遠遠不夠的。發燒音響玩家裡有錢人太多,要說買了高價器材就自以為是音響專家。整天大燒、老燒的在那邊沾沾自喜,確實相當可笑,且依舊還是會被其他專業燒友看不起。所以要想成為高階音響系統玩家,除了仰賴古典音樂外,別無他法。而這套RR發行的全新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錄音,無疑是提供給發燒友進階,並通往音樂與音響藝術頂峰的最佳途徑。


[附錄 - 相關資料]

演出者:
Thierry Fischer 指揮 Utah symphony, Mormon Tabernacle Choir & Madeleine Choir School

男高音 - Barry Banks
男中音 - Markus Werba
男低音 - Jordan Bisch
女高音1 - Orla Boylan
女高音2 - Celena Shafer
女高音3 - Amy Owens
女中音1 - Charlotte Hellekant
女中音2 - Tamara Mumford

錄音地點: 鹽湖城大禮拜堂
日期: 2016/02/19 & 20
製作人: Dirk Sobotka
錄音師: John Newton
母帶後期製作與混音: Mark Donahue
(註: 使用五支DPA 4006為主麥克風,並於 Pyramix workstation 製作)

發售日: 2017/11/10
唱片編號: Reference Recordings FR725
2 SACD, 79分鐘



樓主你好 小弟也對您喜愛的華格納音樂有興趣 也十分喜歡 不知道用哪隻耳機聽效果最好呢? 目前考慮入手Stax 009s 不知道是否合適

borisling06271230 wrote:
樓主你好 小弟也對您喜愛的華格納音樂有興趣 也十分喜歡 不知道用哪隻耳機聽效果最好呢? 目前考慮入手Stax 009s 不知道是否合適
...(恕刪)


沒聽過Stax 009s所以不清楚 只能從規格來看 感覺似乎重了些 或許不適合長時間配戴 至於效果好不好就要看你著重點放哪裡 還有欣賞古典樂的方式有沒有跟流行樂做區別 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和態度 是否知道該如何欣賞等等....不然說真的我自己本身古典音樂就相當內行的 想唬我真的沒那麼容易

像華格納音樂真的不是隨便誰都可以聽的 包括一些很資深的幾十年的古典樂迷 還是本身音樂系教授 學者 受過訓練的職業團員也一樣 會講理論 會演奏不代表真的能欣賞 反正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 聽不來的就是聽不來 音樂才開始沒幾分鐘就聽不下去的一堆 實際到了音樂廳 歌劇院 古典樂界哪裡不知道華格納戲劇音樂是頂級藝術中的頂級藝術 人人趨之若鶩 問題是聽到後來觀眾席間還不精神恍惚 睡成一片 那你說這音樂到底要怎麼欣賞 我覺得去聽些講座 上一些課 找一些資料是有用的 但最主要還是看個人天份 光憑努力的效果不會很好

包括近幾十年來的馬勒現象也是一樣 看別人聽好像多高級 也想嘗試 結果一聽根本也不是自己喜歡 也實在聽不來 那我就不曉得只是聽個音樂這麼勉強這麼痛苦是為何? 總而言之會說自己喜歡聽華格納的人非常少見 因為古典音樂圈子很小 古典樂迷佔音樂人口比例也非常低 大部分自稱是古典樂迷的都承認自己聽不來華格納了 我就不曉得閣下什麼來頭敢這樣講 老實說我是覺得不可思議 有點不懂又來胡鬧的成份 當然也有可能你也是高手 只是你這是新註冊的帳號第一篇文 查不到你之前的文章 暫時無法判斷你的古典音樂實力到哪 但還是要跟你強調 我本身對古典樂鑑賞這領域是非常專精的 衡量用的都是世界級標準 古典樂迷的平均水平到哪我不會不知道 就華格納的音樂喜愛人口來說絕對非常少數 至少要在01遇到很不容易
樓主你好,我接觸古典音樂有一段時間了,但不敢自稱高手,絕非來胡鬧的,只是想要來向樓主請教
borisling06271230 wrote:
樓主你好,我接觸古典音樂有一段時間了,但不敢自稱高手,絕非來胡鬧的,只是想要來向樓主請教...(恕刪)


如果是這樣那或許是我誤會了 不過我覺得對於古典音樂欣賞方面 還是說清楚一點比較好 像你既然說你喜歡聽華格納 那至少喜歡哪部作品 較熟悉的又是哪部 買了哪些專輯也可以說一下 搞不好你聽的只是一些管絃樂選曲也說不定

也不要像耳機板或是音響板一些玩家經常鬧笑話 隨便聽了一兩首可能是鋼琴或管絃樂的就在那邊以為是在聽古典 結果搞半天竟然只是電影配樂而已 或是一些假聲樂跨界歌手唱的就當真聲樂當歌劇都有 所以說古典樂到了專業的部份 內行和外行一比較有時程度真的天差地遠 弄得我也不知該怎麼解釋才好

總而言之很重要的概念 對古典樂迷來說 講到古典就一定是很明確的 「作曲家-作品-演出者」 且一定是一部作品「完整」聽過 不是隨便聽個片段精選也拿出來講 像台灣很多水平不夠的古典樂迷也是 看現在全球瘋馬勒也隨之起舞 成天馬勒長馬勒短的掛嘴邊講 結果聽的也不過只是其中一首交響曲的其中一個樂章而已 要不就只聽交響曲的部份 其他聲樂類作品如 《大地之歌》《旅人之歌》《五首呂克特之歌》《悼亡兒之歌》《嘆息之歌》《年輕時日之歌》《少年的魔法號角》等...因為太難 聽不懂就不聽也不敢講了

不過還是回到你提出的問題 我看了一下 這靜電耳機系統含耳擴訊源加一加 大概20萬以上跑不掉 我認為花太多錢投資耳機系統是比較不划算的 特別是要聽大編制的古典樂作品 耳機系統很容易達到極限 我個人一般就是晚上聽有需要開大聲怕吵到鄰居 或是有些細節須要透過耳機聽的清楚一些才會使用 而且那種日系的耳機系列 到了耳機板很容易又被這些動漫迷跟什麼「女毒」啦「動漫美少女」產生連結 像之前就聽過什麼「耳姬」 「小公主」之類的...根本就是無聊當有趣 幼稚當好玩 且我印象中靜電主要是表現人聲 但聽大編制歌劇或管絃樂 是在大動態的表現和各聲部層次堆疊的表現 而Stax 009s給我感覺裝高級的成分居多 像真皮耳罩的質感確實非常好 戴起來也舒適 但未必適合長時間配戴 如果有機會試聽的話 建議是可以用我推薦的RR發行的SACD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泰瑞.費雪指揮猶他交響管弦樂團這個版本進行測試 測試重點我文章都有寫到 或是你想試其他段落 也可以跟我講 我也可以告訴你重點在哪

至於華格納的音樂重點還是在其戲劇性的部份 也就是音樂中的戲劇精神 並不是那麼單純想的 就是聽個效果而已 如果是這樣那你聽不到真正精髓 所以我才會一直質疑你的心態 我感覺你就是只會聽管弦樂選曲的那類 並不是完整聽整部作品的 而事實上大部分人聽不來是肯定的 畢竟音樂資源隨手可得 隨便Youtube Spotify都聽的到 要能聽的會聽的早就自己找來聽了 可見得大部份的人應該是嘗試過了 但很快就放棄 因為一般人無法透過學習 去學會這類音樂作品的欣賞方式 這或許跟大腦處理解讀音樂語言的區塊有關 一般人聽這類音樂 沒意外的話 大概撐不了一首流行歌的長度就開始分神恍惚了 但像我這種音樂鑑賞天份極高的 很容易就被這類音樂給吸引住 一聽數個小時都沒問題 這就是先天的差異 你說這東西要靠用學習的 我真不知該跟誰學 或怎麼學才好


劉漢盛也推薦馬勒八: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見到就買



注意到他發表的時間 推薦同一版本唱片 卻足足比我晚了兩年 且內容多是簡介 沒有太多實際評測內容 感覺就是網路資訊拼貼而已 但或許這類文章多是掛名 實際撰稿另有他人也說不定 畢竟以雜誌總編身分來講 什麼文章都要自己寫 除非底下沒人

本來音響到了高階發燒領域 必定就是古典音樂專門 越高階就越偏古典 沒有說拿著幾百萬系統還拿著西洋流行在跟人講的 音響圈很多意見看法很多的人 反而音樂鑑賞能力也不怎麼樣 所以劉先生如果能夠帶頭 聯合這些有身分名聲的高階音響燒友 達成共識 未來就是以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作為高階音響系統評測共同標準 採用版本都可以再做篩選 無論如何也絕對好過一堆整天只會講一些 什麼 聲音多好聽 超好聽 什麼聲音嚇死人的好了 ....之類的沒用的意見 實際聽了什麼音樂 什麼曲目也不講 哪裡好? 為什麼好?....也不講 誰知道這些人再搞什麼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而不是其他古典類作品 我想理由很簡單 因為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是目前所有古典音樂作品裡 中文解說最詳盡的一部 網路上都找得到資料 解析能夠做到以小節為單位 在進行評測過程也比較能有充分的依據 做出更有效的結果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