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Hight~你好 wrote:
我在想。。如果在大型管絃樂團裡。。
比如首席龬琴家。。我們就設定為Valentina Lisitsa好了
那他在管絃樂團裡彈的就是高級的音樂
同一個人同一位大師。。她在談獨奏時。。就是低級的音樂
...(恕刪)


我想沒那個意思 高級低級不是這樣界定 我指的是欣賞難易度的高低階差異
通常來說演出時間比較長的作品會被認定是高階(高難度)的作品 這關鍵在於欣賞音樂的"專注力"
也就是說 是否能夠一次聽完一部完整的且具有一定規模長度的作品是很重要的關鍵
很顯然的大部分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所以才會喜歡聽一些簡短的流行歌曲
真要接觸古典音樂也是一些簡單的小品 而確實在古典樂領域裡
也是小品類型作品比較受一般大眾喜愛 不限古典樂迷

舉例來講 同樣貝多芬的鋼琴作品 《給愛麗絲》WoO 59 和《第29號鋼琴奏鳴曲》op. 106
那程度就天差地遠了 這並不是高低級的差異 而是高低階的差異
有興趣可以聽聽看 這兩部作品欣賞難度絕對是不一樣的
當然對一般人而言是這樣 我是沒有差的
我對古典音樂欣賞的難度差別是感受不到的
唯一有差別的只有時間 長作品欣賞要花長時間 短作品欣賞花短時間
大概就是這樣

總之古典音樂欣賞 先學會能聽完 再學會能聽懂很重要
不用說每部作品都要理解的很詳細 但完整聽完是一定要的
等累積到一定程度實力後 就可以開始為欣賞現場演出的音樂會做準備
畢竟要玩音響的人 音樂會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也是最好的訓練聽感的機會
也並不是只有我這樣想 音響界許多資深前輩也是這麼認為
這些評論器材 鑑定錄音 欣賞古典音樂唱片的這些能力 很多都是來自現場音樂會經驗
沒有說閉門造車 整天玩電線沙包玩出一整套音響理論的
一點意見你參考看看



pariah.T wrote:
通常來說演出時間比較長的作品會被認定是高階(高難度)的作品 這關鍵在於欣賞音樂的"專注力" ...(恕刪)


那我一定要跟樓主提醒一下,明年元旦凌晨一點開始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裡演出 薩提於1893年左右所創作的《煩惱事 Vexations》。該首只有半頁長的樂譜需反覆演奏840次,預計從凌晨一點起由客席鋼琴家們馬拉松接力演出到當晚10點。如此盛事請萬萬不可錯過!

1963年的9月9日該曲的公演一共演奏了18小時40分鐘,《紐約時報》的樂評家聽到凌晨四點就昏昏睡去;而到曲子演完的時候,全場的聽眾也只剩下六個人,而其中一個還喊了「Encore!」… (引述自 840次的煩惱)

我毫不猶豫地確信聆聽此曲一定需要無與倫比的專注力、超人的體力與耐力才能從頭到尾聽完。相信全台灣絕對只有極少數人有可能辦得到。客席鋼琴家們一定會熱烈歡迎樓主到場指導並給予全程的鼓勵。

BTW, 貝多芬第九那場音樂會,觀眾鼓掌最亢奮的恐怕是上半場的安可曲。改編自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給雙小提琴與double bass 的精彩短曲。但,那可是爵士風樂曲喔!
Mr.SHADOW wrote:
Final Fantasy VII Reunion Tracks其中的"One-Winged Angel"

我真的懷疑有多少電玩迷能真正領教這曲子的威力!!!

在我的系統內可以營造出一個極大的音場,喇叭瞬間消失於無形!!
...(恕刪)



感謝你的分享 不過這電子合成音樂我確實是感受不到什麼威力
要說拿來測試音響就當你是在開玩笑吧
而我最近才剛從wiki上學到關於音樂織體(Texture)的知識
也就是旋律 節奏 和聲的組合方式
才發現個人原來是比較喜歡織體複雜的作品
原因可能是在於天生對音樂的這些旋律 和聲等等感受能力極強
只是之前沒有學到這個專業名詞不知道怎麼形容而已

而像這類電玩配樂 電影配樂 動畫配樂
就是屬於織體單純的作品 所以在古典樂迷聽來
總覺少了什麼東西 但相對的對一般人而言則可以輕鬆欣賞
有時再搭配管弦樂團演出 很容易讓人以為在聽交響樂的錯覺
而我個人當然是不信這套的

所以建議還是測試音響還是以正宗古典音樂作品為主
越是高階器材就越是要用高階音樂 高階錄音才能考驗音響能耐
例如個人也蠻推薦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終曲合唱 這段音樂也是感人至深
透過合唱營造出充滿戲劇張力的最大高潮 聽完之後保證讓你感動到痛哭流涕
這才是音樂藝術的最高境界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花再多錢我相信都是值得的
pariah.T wrote:
感謝你的分享 不...(恕刪)


我想你確實沒聽過這張CD,17~19為純正交響樂團演奏的一次性收音,未經個別錄音的後製混音.
且這曲子有多聲部的人聲合唱,什麼電子合成音樂?莫名奇妙!
若這是電子合成音樂,你推薦的馬勒二號就是電子舞曲

我的音響系統總價快要200萬了(實際非訂價),雖然並非出自本願,但鑑聽能力猶如照妖鏡!
無論錄音好壞或是有無在錄音後製亂加料,聽得一清二楚,
我不會去推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曲子.
倒是你 耳機系統,聽啥馬勒?不是自己找罪受嗎?會好聽才有鬼…

PS.我的耳機系統也不會太差,但個人實在不太能接受耳機撥放大編制交響曲的表現

pariah.T wrote:
1. 其實我從不了解這樣的標準從何而來 大概又是從國外音樂書籍翻譯來的資料吧
但每個人對古典音樂作品這種抽象的藝術理解程度都不同 書本講的是依代表性或其特色作介紹
無法去顧及欣賞難易度的問題 但至少比較可以確信的是 通常大編制作品
因為演出時間都比較長 欣賞難度可能相對較難 特別是對初學者而言 小編制則反之
而歌劇比較特別的是幾乎標準一致公認是比較高階的曲目 主要是因它含有部分戲劇要素
其他還有一些大型聲樂作品 彌撒曲 神劇等...也是屬於較難欣賞的
少部分例外的可能就是一些內容輕鬆簡單的輕歌劇之類的
總之 有時候書本介紹的都太籠統太簡略 感覺就是想讓消費者有種幻想
以為一本書看完 裡頭介紹的名曲聽完 人人都可以成為古典樂達人一般
事實上沒這回事 我不看那種騙外行的 也建議各位都別信那套...(恕刪)


瞧不起人看音樂書籍,自己卻又說什麼"我最近才剛從wiki上學到關於音樂織體(Texture)的知識"
你不覺得從wiki上學知識比較外行嗎?連出處都不詳,東貼西剪的,有何專業可言?
思想邏輯前後不一 顛三倒四真的

還大型聲樂作品 彌撒曲 神劇比較難咧!!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用LP聽韓德爾的彌撒亞了,會很難嗎?
我怎麼不覺得呢?!我想可能是你的音樂程度還太淺了

Mr.SHADOW wrote: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用LP聽韓德爾的彌撒亞了,會很難嗎?
我怎麼不覺得呢?!我想可能是你的音樂程度還太淺了...(恕刪)


您也不必太認真對牛彈琴了,它有沒有LP都還是未知數;更別提它懂音樂....

Simple . Powerful .
pariah.T wrote:
個人也蠻推薦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終曲合唱 這段音樂也是感人至深
透過合唱營造出充滿戲劇張力的最大高潮 聽完之後保證讓你感動到痛哭流涕
這才是音樂藝術的最高境界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花再多錢我相信都是值得的

為何聽個馬勒二號需要痛哭流涕?
我對馬勒交響曲全都蠻熟的,特別是1~4號。
怎麼我不會痛哭流涕呢?你要不要先去看一下醫生有無精神方面疾病…
要論戲劇張力麻煩去聽一下莫扎特的安魂曲好嗎?威爾第與佛瑞的也很不錯!!
不要只是會聽點馬勒、華格納與貝多芬就以為很懂古典音樂
你對華華大師認真過頭了, 他發文就這個調性, 不過在andaudio被桶了以後同樣的文章就收斂很多
對一個用ZX100開ClearAudio聽音樂的人你還需要跟他多說什麼呢 XD

Mr.SHADOW wrote:
為何聽個馬勒二號需...(恕刪)
Mr.SHADOW wrote:
為何聽個馬勒二號需要...(恕刪)

哈哈哈哈哈,我小時候都用LP指揮TV裡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奏華格納女武神

他一個作品還要聽好幾年才聽出箇中的奧妙,幾百年來都沒人發現有奧妙?
更好笑的是指揮樂團統統不知道有奧妙,他聽的人竟然能聽到奧妙?還是聽到有人放炮他當奧妙?

還是他的CD有每天聽87次聽5年可以抽獎的奧妙?

IE800 加上數位檔和小播放器能聽出400多人他也是超棒棒腦擴開的很強大

我的正版CD+轉盤+DAC+STAX SR407再開腦擴都只能模模糊糊到87個人,要數人頭只能請人數少少的教堂之音

tacoseer wrote:
indeed, more ancient people also enjoy their music in their time. no matter what you call, that are pop music in their era....(恕刪)


感謝你精闢的見解 不過我想是這樣的
有些人就是會用錯誤的邏輯觀念 試圖導向 "古典=流行" 的概念
什麼今日流行明日古典的 事實上這完全是一群想聽古典樂卻聽不來的人
因忌妒古典樂迷所產生的自我安慰的想法
言下之意就是聽古典樂有什麼了不起的...

簡單來講: 古典音樂=藝術 流行音樂=娛樂娛樂≠藝術
而藝術是世間普遍認同的基本標準 哪怕是把沒受過教育的鄉下文盲
帶到美術館 音樂廳 他就算不懂這些 心裡也能明白這些都是高級藝術
只有那種沒文化的野蠻社會才會把藝術當垃圾
去看那些畫展 18,19世紀的名家畫作你會當那些是藝術
那憑什麼同樣當時名家所作的音樂就不能被當作藝術 而是成為你眼裡的流行文化?

所以再次強調正確的觀念 我們現在能聽到的這些古典音樂
在當時就是被當成藝術作品在欣賞 也有出版商發行樂譜得以保留
至於那時的流行音樂 大概也都是以歌曲形式
只是普遍因為沒有藝術價值 經不起時代考驗 所以無法流傳
這也是比較客觀的看法 而不是一直再強調
現在聽的古典音樂等於聽18,19世紀的流行音樂

況且現在要談未來幾百年後的事也很難講
我比較傾向認為 所謂的古典音樂已經有它已既定成形的價值 也就是"藝術"
而且我相信 這套標準自會一群有信念的音樂藝術愛好者去維繫
並守護著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所以說 未來的世界會有未來的流行音樂 但古典音樂始終是古典音樂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