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開箱] 頂級音樂戲劇藝術終極饗宴--Sennheiser HD800

bbchen07 wrote:
其實不少動漫的主題曲背景音樂是大編制交響樂團來伴奏的.如:天空之城,風之谷,龍貓.
風之谷

pc game龍族教義的主題曲雖只有短短1分鐘多,但感人好聽....(恕刪)


你這個大概都是屬於電影配樂的範圍 不是正宗 正統的古典音樂曲目
且我相信大部分的ACG迷聽的主要還是可愛動漫美少女毒娃娃音J-pop
聽這種的反而比較像是大人帶小孩上音樂聽的親子音樂會曲目
真正在國際級的音響展 你還拿什麼龍貓 風之谷 魔法少女 神隱少女的...
人家還以為你是來玩的 認清這點事實很重要
你去看專業音響展 沒有人拿動漫人物在做海報宣傳的
但有些耳機展確實不一樣 例如日本的耳機展
而台灣這邊可能受日本文化影響較深吧....


從這就可看出廠商的意圖是很明顯的 因為一般使用者不懂這些 大都低階耳機用用就好
所以中階耳機要賣主要訴求對象還是這些動漫迷 包括播放器也是
可是一到像是旗艦 高階款 大多還是回歸專業形象路線 不太會用動漫人物做廣告宣傳
關於這點可在觀察看看
不過動漫電玩音樂也不能不視為一個進入古典音樂領域的契機
例如什麼交響情人夢之類的
像我個人也是因為電玩遊戲才接觸到古典音樂
聽過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己這麼喜歡古典音樂 這麼懂古典音樂
相信你們之中搞不好也有像我一樣其實是天生就懂古典音樂 喜歡古典音樂的人
只是可能太固執 或是捨不得放不下這些可愛動漫美少女吧
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吧 唉唉

我將手上的 HD800 原廠耳機線升級為 Cardas Clear 平衡線,發現有很大的突破,印證這耳機真的高處沒算高的水平,怎樣可以將它的潛能發揮到頂端,對用家來說很有挑戰性。
vule2011 wrote:
前幾天的新聞報導說蔣介石跟蔣經國父子倆拿HD800打Xbox 360,蔣友柏還說曾祖父打得比祖父還厲害,到底是不是真的?
...(恕刪)


沒聽說過有這樣的事 請再確認
蔣友柏先生我對他唯一印象就是怎麼沒遺傳到他曾祖父禿頭啊
至於他是不是有HD800 這我不知道
但其實可以向總代理宙宣詢問 看歷年來本地出貨量多少
就大概個可以推算出到底台灣有多少聲海旗艦用戶了

而我去年拿是3萬4開頭的 扣除各國代理商及耳機店庫存
推算全世界真正HD800使用者不會超過三萬 請注意這是7年來的銷售量
我個人分析HD800使用者類型 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1. 品味生活音響玩家
2. 高階發燒友
3. 錄音工作室
4. 有錢動漫迷
5. 古典樂迷
6. 專業古典樂迷

我個人是屬於第6種 而你說用HD800打電玩的我覺得可能是第4種
當然其他HD800用家也可以自行評估看自己屬於哪一類
或有興趣也可以提出意見討論看看
謝謝


ManAtWork wrote:
怎樣可以將它的潛能發揮到頂端,對用家來說很有挑戰性。
...(恕刪)


講的沒有錯 但不是花多少錢的問題 要有挑戰性
主要還是看使用者本身聽感 和音樂鑑賞能力方面的素質如何
有些用家常把問題歸咎器材 卻從沒想過有可能是自己限制了器材的發揮
一些時下通俗流行歌曲也不適合做為鑑定參考的依據
就我看來目前似乎還沒有哪張唱片能難倒HD800
特別是在流行音樂所缺乏的 大編製的 高頻的部分
所以要說HD800的極限是到哪還很難判定

還有所謂聲音的好壞 音質的好壞主要是在錄音時就決定了
錄音不好的 事後要靠後端再去做什麼調整優化的也沒有意義
以流行歌來講 很多都是感覺的問題
如果有所謂的音質感覺提升 也可能是類似訊號經過修飾
強化了解析聲音質地變得更清澈之類的
再加上一些心理補償作用才覺得變好聽吧
古典樂大編製的因為欣賞困難度高 複雜度高
除了須具備高階聽感外 對作品本身也必須具備相當之鑑賞能力
再加上豐富的現場音樂會經驗才有辦法做出客觀的評論
一般用家大都放棄這部分 事實上要看真功夫 真本事 中肯的評測報告
還是只有靠專業古典樂迷及具有專業性特質的古典音樂作品才行


eclair_lave wrote:
單聲道錄音說有聽到定位實在無言

左右邊是都會發出聲音沒錯,但那是左右完全一樣的音頻複製信號,雖然深度.層次能分辨

但音像卻是都在正中央,這意味著無法分辨左右
...(恕刪)



抱歉 今天翻舊文檢閱看到你這段 後來覺得真的有道理
你講的就是說 假設用喇叭播放 聲音會變得好像很集中很集中那樣
就是 雖然喇叭分別在左右兩端 但聲音仍感覺是從中間傳出來的那樣對吧
怪不得我之前一直搞不懂你到底在講什麼 其實你早點這樣解釋我就明白了
但...雖然如此還是謝謝指教

不過也說明HD800有拉開音場的特性 使得mono一樣有stereo的感覺
不會使聲音過於集中在中間 這點各位有空試聽參考看看
不過我指的都是古典音樂 流行歌的話我不知道
------ 2016/5/15 更新第四階段評測 ------

[測試條件]

訊源:PC (Win7 64bit)
軟體:foobar2000 開啟ASIO
USB線:Supra 2.0
DAC/耳擴:Woo Audio WA7d (Hi-Z)
電源線:Nordost Blue Heaven
耳機:Sennheiser HD800


[測試曲目]
13. 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杜特華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 / 145MB FLAC / 0小時34分




[總結]
1. 因為剛剛才從國家音樂廳欣賞完,里科‧斯卡尼指揮NSO演出的聖桑《第三號交響曲》回來,聽感好到不行、準到不行。一回家就趕快拿出這套錄音確認,更加證明了我對錄音絕對不是為了重建現場演出效果的看法。

2. 實際在音樂廳管風琴的聲響並不會出現唱片錄音這麼誇張的效果,雖然樂器聲響確實比較重比較沉,但畢竟在這首交響曲裡有點像伴奏性質。若要貼切形容管風琴音特色的話,大概就是「虛幻」了吧。總之即使是真實的管風琴聲,那聲音聽起來感覺有點不太真實。所以比較起來唱片就真像是在做音效了,但儘管如此我仍認為這張錄音算好,管風琴的聲音失真不大。

3. 正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與其每天在網路上當鍵盤音響評論家、耳機評論家,聽流行歌還講究細節的、講究音場的、講究音質的、講究樂器定位角度問題的,花那麼多時間做研究,調整器材配備,插座接頭整天拔來拔去的,桌上地下佈滿電線、真空管又大又粗的...真的這麼有心,怎麼就不願花點時間聽聽現場音樂會演出再回來講。還有一些葉姵雯、葉黛雯大哥大姐們也是,基本話術不外乎就是:預算不夠就什麼cp值,預算夠就直上什麼的,換一條線效果提升很恐怖的....這些我就不講了,一點專業也沒有。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這首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有一段主題旋律後來被改編成70年代的一首流行曲
《If i had words》。如果你們當中有人是連這段旋律都不聽出來的,我必須說其實聽感並不算差,而是非常非常的差,說是音痴真的也不為過,可以說的這樣的耳朵生來就只有聽到聲音和能考到駕照的功用而已,要學會欣賞高深一點的音樂我看還是算了吧。
------ 2016/6/19 更新第五階段評測 ------



[測試條件]
訊源:PC (Win7 64bit)
軟體:foobar2000 開啟ASIO
USB線:Supra 2.0
DAC/耳擴:Woo Audio WA7d (Hi-Z)
電源線:Nordost Blue Heaven
耳機:Sennheiser HD800 / Shure SCL5 / AKG K374


[測試曲目]
14.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一部終曲合唱 "Gloria Patri Domino..."
a. 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揮柏林愛樂1994年live錄音 / 29.7MB WAV / 2分57秒

b. 蕭提(Sir Georg Solti)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 26.5MB WAV / 2分38秒



[總結]
本次測試是透過HD800針對特大編制的交響樂錄音之動態範圍、音場、細節、定位、樂器分離度等做錄音成果鑑定。並與現有的另外兩支耳機 Shure SCL5及AKG K374做比較,不考慮演出者詮釋。實測結果個人認為是a版本會比b好。分析如下:

1. a版音場比b略寬一些,樂器定位、分離度亦優於b。判定依據在於,a版2'11"對照b版的1'56",在遠處應該出現的小號或長號聲,a版後製時刻意突顯此聲部模擬出空間感及距離感,b版則是混雜於其中,音場相對較a版小。

2. b版在人聲部分初聽之下似乎比a版更厚重扎實氣勢更驚人,但實際在到了結尾最大動態時,人聲在細節度及清晰度顆粒感反到不如a。舉例來講,b版在2'10後的合唱團聲部基本上大半都被樂器蓋過。對照a版在人聲與樂器除了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外,甚至在2'28時合唱團還能做出像環繞音效一般的音響效果,這點可能跟技術水平有關,畢竟兩份錄音年代不同。

3. b版錄音在低階耳機上表現可能反而比版較好,個人認為可能是b版在後製時,對低階系統所做的部分妥協,所以以這標準來看a版才算是正確發燒級錄音。不過要注意的是,本人選用得這兩套錄音版本都不是初版CD。其中b版最先是LP版,去年還發行BD版,個人沒聽過無法比較。a版是全集版,但因為發行時間相近,所以應該是一樣的。另外本次測試只是選段,可能有不盡完全之處。不過b版確實在透過HD800鑑定時偶有雜訊應當是錄音時的瑕疵。但若要就演出者詮釋的話,個人覺得b版比較好。


[後記]
1.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是交響曲史上編制最大、氣勢最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鉅作。但因為現實技術上的種種不可能,個人認為古典音樂唱片錄音應該當成另一門藝術欣賞,不能與現場演出的真實狀況做比較。所以在這兩版本製作上,a版能在樂器與人聲間獨唱與合唱間取得最佳的平衡效果。畢竟馬勒本人身兼指揮與作曲家,對管弦樂團配器、音色、音響效果瞭若指掌,所以這點應當比較能符合作曲者原意。

2. 個人認為評測器材不應該只是一堆空洞乏味、虛無飄渺的形容詞;什麼音場大一圈,細節多一層;什麼音質改善很多、提升不少的。雖說聽感本來就沒有一定標準,對非專業人士而言的倒也無所謂。但評論涉及專業,應當在聽感敘述上更加具體確實才是。


先恭喜樓主入手HD800耳罩我的耳機編號13850用了也5年以上了,現在最大問題就是出現防護墊跟耳墊有老化情形經問購買店家三口嘉,報價2之耳墊要3400台幣但防護墊報價還不清楚歐洲製造的東西材質都講求環保時間一到就會自然老化分解所以樓主要先有心理準備,時間一到這條循環的維修價跑也跑不掉,或許這就是耳機賣量不高的原因

龍寶寶5850 wrote:
先恭喜樓主入手HD800...(恕刪)



感謝您熱心分享這重要訊息 謝謝您 고만습니다
不過我想這些耗材損壞都是小事 沒必要耿耿於懷
這邊很多聽流行歌 動漫歌的朋友 整套系統幾十萬的
隨便一根真空管 或電源配件可能都比這貴
所以重點還是在於從音樂中獲得的感動才是無價

像我自從使用HD800後 才發現到原來的這些古典音樂唱片都變好聽了
一些原本沒注意到的錄音細節 聲音的分離度 音質音效都變得好清楚
可見得選對適合的音樂給這耳機也很重要

至於賣不好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不適合大部分人喜愛的流行歌 和聲海的行銷手法吧吧
售價倒不是絕對問題 看過一些動漫迷也很敢花 客製五六萬的耳機都在訂做
所以行銷方式很重要 像某些日系音響廠家乾脆直接推出動漫人物聯名款吸引買氣
不然一般人聽流行歌手機附的耳機就可以聽很久
會想進階買好一點的 必定是有促使其願意消費的因素
而這些動漫迷正好就是耳機消費族群中的主要對象
反正商品本來就須透過包裝 只是訴求對象不同而已

------ 2016/7/20 更新第六階段評測 ------


[測試條件]

訊源:PC (Win7 64bit)
軟體:Power DVD15極緻藍光版 (開啟WASAPI)
USB線:Supra 2.0
DAC/耳擴:Woo Audio WA7d (Hi-Z)
電源線:Nordost Blue Heaven
光碟機:Pioneer 8X藍光COMBO機
耳機:Sennheiser HD800


[測試曲目]
15.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提勒曼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 / 1BD / 4小時09分
簡介:這套本來沒有想買,後來看簡介說是首演150週年紀念演出。又號稱是凱薩琳娜.華格納(Katharina Wagner)"雪恥之作",博客來剛好又有九折優惠,所以就買回來看看。整體看製作、演出、服裝造型背景設計都算是不錯的,其中第二、三幕我還看兩遍。




[總結]
1. 藍光不只畫質,音質、音效皆極佳,強烈建議購買藍光版本。個人買歌劇錄影一定選藍光,且耳機系統要達到最佳效果比起兩聲道門檻低。除非家用音響系統等級極高,不然一般喇叭效果表現沒有很好。

2. 比起純音訊的CD,BD的細節較少一些,且聲音定位不準,分離度也差。舉例來講,歌者無論在高處低處唱,透過麥克風收音後製的結果,位置不會有太大差異。換成是製作較佳的錄音版本,通常會刻意去調整聲音位置,表現出唱片錄音特有的空間感。

3. 以軟體Power DVD播放,個人認為,音訊選擇"DTS-HD" 輸出選"Dolby Headphone"音響效果極佳,聲音位置如同從前方喇叭播出一般,但缺點是細節會略少一些。若換成音訊選擇"PCM",輸出選"立體聲",會像一般耳機聽感,聲音回到耳朵兩側,細節會較多,分離度較好,但相對的現場觀眾所造成的雜音也較多。

4. 本次測試四種設定,以Sennheiser HD800為基準,分析聽感如下:
(1)音訊:PCM / 輸出模式:立體聲
傳統輸出模式,聽感較同一般CD,細節多、分離度佳,現場雜訊會聽的較清楚。高低階耳機系統皆適用。

(2)音訊:PCM / 輸出模式:Dolby Headphone
音訊放大,立體感增強,音效雖佳但不如將音訊選DTS-HD。

(3)音訊:DTS-HD / 輸出模式:Dolby Headphone
聲音會跑到非常前方,如同喇叭播放的神奇效果。音響效果奇佳,細節略少但影響不大,但DTS-HD是BD價值所在,強烈建議高階耳機系統。

(4)音訊:DTS-HD / 輸出模式:立體聲
比起Dolby Headphone聲音退回一半,立體感及音效減弱,與其如此不如不選。也不建議做此種設定。

5. 整體來看,藍光開啟DTS-HD聲音會較遠,PCM聲音較近。透過Power DVD15的顯示設定可以發現,DTS-HD的平均輸出可達3000-4500kpbs,PCM只有2000-3000kpbs。但以上觀察皆是指歌劇錄影的藍光,流行歌或電影本人沒有資料可做測試比較。


[後記]
1. 欣賞古典音樂需要的是1%的努力和99%的天才,這1%主要大概就是來自圖書館資料或參加一些講座等等。但顯然很多人都不是天才,卻連那1%的努力都不肯,這點是非常可惜的。

2. 目前全台灣只有本人是唯一用Sennheiser HD800發表歌劇錄影BD測試成果的,因為現階段這方面的資訊較缺乏,希望能藉助本人經驗對其他用家有幫助,謝謝。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