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文章前言 :

這一年來親自入手過的耳機不會少於40幾隻,

到目前為止,買買賣賣下來僅剩7~8隻耳機留在身邊的,

眾多中耳罩其中一隻就是它 Sony MDR-Z7,而且還入手又脫手、隔半年又入手 (踹)

當然我脫離"索粉"已經至少一年以上了,近來的Sony的產品大多都是謝謝再連絡...

可是Z7當初也想說「大概會有更喜歡的耳機吧?」

結果... 玩了半年,每天都在懷念它...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只好又收了一隻Z7回來

當然,退燒也少不了它,所以退燒也是要換線來滿足一點點小願望 (?)



這段時間研究了好一陣子的線材,目前收集了兩條升級線+原廠的小黑線,

究竟每一條線的聲線有什麼不同的變化呢?

這次就作為退燒之路的一個起點吧!


※聲音是相當主觀的看法,每一個人的聽感可能都略有不同,請依實際體驗為主※


評測配備 :

使用耳機 - Sony MDR-Z7 (RUN約略500小時)
評測線材 - 原廠小黑線 、Sony B30UM1 官方升級線 、手工製作12芯純銅+銀混編線
轉接線頭 - 鐵三角 AT-501CS
DAC - Marantz HD-DAC1
擴大機 - Marantz HD-DAC1
降壓器 - 祥昌電子 AC-500
電源線 - 日本古河 Super Pure Copper 1.5M
USB線材 - FURUTECH GT2 USB-B 1.8m
音源檔案 - CD撥放 、320K AAC
撥放軟體 - iTunes 12.2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測試音樂一覽 :


1. 蘇永康 - 愛一個人好難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2. F.I.R. - 亞特蘭提斯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3. JUJU - Eternally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4. ゆいかおり - Ring Ring Rainbow!!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5. ClariS - アネモネ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6. GReeeeN - 夏の音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7. 南方之星 - 東京VICTORY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聽感分享 :

本次測試總共有三條線,分別是原廠線、官方升級線、自製線,

評語的則是以一條線為單位,分別以線的角度來做聽感的分析,綜合三頻的表現。



原廠線材 :

這一條是Z7盒裝內附贈的線材,本身線芯據說是銀線 (不確定是否銅鍍銀)

線材長度3公尺,外層包覆黑色塑料,看不見內層線芯粗度和線芯材質


這條線應該是三者中使用比較久一點點,粗估400小時以上

一入耳就是很中性偏低頻的味道,音場表現相當不錯,稍稍高於同等級的封閉式耳罩

人聲表現屬於細而靠近的味道,男聲部分中性為主,少有雄厚的聲線可以體會

反倒是女聲的部分其實滿兩極的,較高頻的會很容易過刺耳,久聽更是刮耳

唯獨JUJU這種偏中頻的女聲帶一點點的磁性相當的耐聽,稍稍帶一點鐵家的女毒

至於中頻的表現其實平平的,如果以這為標準也不為過,比較中規中矩的一項

低頻的厚度則是足夠的,偏多了一點但不會到很震的感覺,久聽會喜歡的屬性



B30UM1 官方升級線 :

第二個是Sony自己出的Z7專用升級線,價格約略在23,000日幣左右

這條線的外層是透明的塑料,線芯看起來是純銅混編的,黑色的部分不確定

使用時間約略300~400小時 (粗估)


一入耳的感覺很奇特,音場竟然有開闊起來的感覺,細聽後的確也是如此

音場的表現真的不像封閉式的耳罩了,超越HD598跟AD2000X這種初階開放式

人聲位置的表現跟原廠線相比其實差距極小,一樣都偏向靠前貼耳的表現

不過原廠線的高頻過刺問題在升級線上已經看不到了,變得更溫和了一些

像是Ring Ring Rainbow!!這首的解析上纖細了不少,女聲分離性上有感提升

再來第二有感的是低頻,退步了... 真的退步了一段,低頻變的虛虛的沒啥力量

細聽起來滿怪的,明明有震的感覺,可是聽不到啥低頻的表現,無法用文字解釋...

最後是男聲和中頻的部分,這點我覺得表現不是很明顯,是有變化沒錯...但是不明顯

有感的差距分別,音場>高頻>解析>低頻>中頻



12芯銅銀混編手工線 :

這條線是請朋友自己做的線,線芯部分是純單晶銅+純銀各6條混編

價格大概4張小朋友左右,因為是做2.5mm TRRS的平衡頭,後面有轉接3.5頭

這條使用時間較短一些,大概只有200小時多


一插上後第一個感覺還是... 音場縮了,差不多接近原廠的小黑線那樣 (可能再窄一點)

再來細聽比較意外的是解析力有感提升,算是三者之中最細緻的聲音

男聲的表現可圈可點,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跟官方升級線比較相似一些些

女聲的部分不會有原廠線的尖刺感,不過又沒有官方升級線那樣的圓潤帶有水份

硬是要比起來的話其實極高頻的地方還是略有一些過亮,要久聽才會有的感受

這條的人聲也是三者最靠後一些的,比較不會有那種Live在耳邊的熱鬧感

不過在夏の音這首中,4個男聲的表現非常清晰可分辨,解析力真的相當不錯

比起原廠現耐聽一些,但又不到官方升級線那麼的超級耐聽,表現更是中庸


總結感想 :

花了半天多細細品嘗這三條線,其實感覺滿五味雜陳的...

那就聽感部分來說好了,

原廠的線材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就一般使用者來說不用考慮換線一途

首先,線真的不便宜,官方升級線約略台幣6000以上,已經是半隻Z7的價格了

提升感當然是有,最明顯的差距大約有10~15%,最差的大概也是-15%

換句話說,升級線可以改善一些東西,但勢必有拿走一些東西,沒有辦法全面提升

官方升級線給你了音場+高頻、但也拿走了你的低頻+亮度



再來說說手工線的部分,其實這條本來是給耳道耳機用的線材,算是異種移植吧XD

這條的表現更是可惜一些,說升級應該不能完全算,只能說是"調音"而已

就三頻的表現來說這條的確比較平均一點,多虧了銅+銀混編讓優點都各自帶一點

可是解析上升的同時又拿走了音場,高頻的尖刺感也無法完全紓緩掉

一句話形容... 就是 GG啦!



最後,就最近把玩一些些線材的感想,其實還是要總歸一句話

『沒有真正所謂的升級線,都是調音的喜好差別而已。』

畢竟不管怎麼搞,耳機原廠也不是白癡,不會刻意拿很爛的線來搞你 (FX850例外?)

Z7這條原廠線在調音上已經給的很不錯了,個人想法是有愛再來嘗試升級線

線材真的是C/P值偏低的一樣發燒產品,同價位拿去搞電源、搞前端還值得一點。

Sony MDR-Z7 線材大亂鬥!原廠線、官方升級線、手工線 聽感短評分享
2015-09-06 9:52 發佈
老實說你玩的線等級不夠,

所以感覺是走向不同而非提升,

我承認玩線cp值很低,

但好線帶來聽感上的愉悅不是換器材可以達成的。
Quote:

Let's make a bold statement: "The best Cable is No Cable"
Let's make another one: "The Ideal Cable does not change the Signal traveling through it in ANY way."
Let's make a third one: "No Cable can improve the sound-quality of a system, they only make it worse in varying degrees."

有趣的閱讀…
The Naked Truth about Interconnect Cables
http://www.tnt-audio.com/clinica/intere.html
Mr.jam wrote:
老實說你玩的線等級...(恕刪)


同感!

線的等級不夠、器材的等級不夠、音樂檔案的等級也不夠、其他五四三的也都沒處理
第一句就要在那裏我買過的耳機有四十幾隻嗆人,阿不就好棒棒
在巴哈發文沒人回,01帳號被停權只好又開分身來寫
這種行為真的是...



熊大成長一點好嗎?
你對得起當初看你寫了一堆亂七八糟開箱文的粉絲嗎?
看了以上幾位大大的感言,小弟也忍不住想講幾句,
小弟之前也在巴哈被熊大嘴過有Hugo不就好棒棒,
但這次絕對不是挾怨報復(笑,而是單純就自身經驗純討論分享,
絕對不是有Hugo就好棒棒,所以經手40幾隻耳機也不能代表什麼,
充其量藉此告訴大家熊大有閒錢可花,買賣頻率也高,如此而已,
經手40幾支耳機不代表都玩透了,至於熊大的器材等級,
小弟認為這不是絕對標準,也就不提了,高階有高階的參照,
當然低階也有低階的參照,每個階段參照座標有所不同,
所以難免會造成聽感跟聽音觀還有聽音經驗的差距,
目前耳機的升級線小弟也是捅過各式各樣的線,逢線就捅,
也拿過小弟目前使用的古河IHP-35捅過各種耳機,
不敢說這條線神強,但也絕對不只是走向差異,
在聲音的硬素質,所謂的音響性上,皆有正向提升,
要價也不到4K,在換過朋友的線、店家的線、各類手工線之後,
小弟深信一條好的線能帶來的效益絕對不比同價電源處理低,
再者4K要拿來做電源處理,小弟蠻懷疑能做到什麼程度,
小弟不才用的壁插約5K,濾波排插約5K,隔離變壓器約9K,
以這三樣電源處理來說,沒有一樣是4K能夠輕鬆搞定的,
更別提電腦訊源的POWER置換,農夫沙包的雜訊處理,
等等各方面更講究的玩法,隨便丟一樣出來價錢都比換線來得高昂不少,
前端就更不用說了,4K能夠將前端提升到如何程度?
且電源處理和換線提升的幅度跟方向各有不同,
甚至能說雙方都有各自無法取代的部分和提升重點,
在這前提之下如何去決定孰是孰非?
熊大如此斷言不禁讓小弟開始產生疑問,
熊大您真的玩過電源處理嗎?玩到怎樣的程度?
是否真的親自比較過同價的電源處理和線材提升的比例和方向?
小弟言盡於此,但還是老話一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如果熊大和上面大大們有興趣和小弟深入討論,小弟願意開放家訪,
大家面對面,聽聽小弟的系統和電源處理,有想換的線也可以帶來,
我們現場比較不同線材和電源處理的效益問題,
或者是線材搭配、電源處理前端搭配經驗分享等等,
別老在網路上打嘴砲,面對面親耳聆聽見證才是真的,
以上言論均屬小弟個人經驗分享,
如有得罪或造成不悅,望請見諒。
樓主真倒楣!好心發表文章,被端了!!無言!!
你那些升級線的水準根本不夠。。。別鬧了。。。再做條好點的吧! 高階的線材就算同價格,好壞也是高下立判,的確是不見得越貴越好,線材一樣,耳機也一樣。。。

不過你的確講到了一點,有一好就有一壞。。。

話說回來,若是你仔細比較挑選線材,滿足一切需求並全面提升也並非難事。。。這有很難嗎?我認識的燒友搖搖頭。。。

我認識的燒友覺得SONY是音響界的墊腳石,至於Beat和鐵三角,就目前來說連墊腳石也當不上。。。

此外,轉接頭對於音質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既然是SONY高解析旗艦耳機可以找一首錄音室品質或者Hi-Res的音樂,配樂挑最複雜最多種樂器加人聲,看它能處理到什麼水準。。。

我之前有一隻RBT比Z7更刺耳[遠遠超過],拿著被一直嘲笑的66g播放器,接上燒友的歐美系8000接電耳擴,刺耳就全解決,更何況當時還是播放爛爛的128kbps Mp3[在這隻耳機上,刺耳度會比品質好的檔案更嚴重,有確實比較過],雖然耳機戴在頭上,但是覺得人在耳機裡,而且那個擴大機接上去,比我最頂級的心得還要再三四五六倍跳上去,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真的要說的話,我只記得921大地震,因為停電的關係,往天空一看,整片天空塞滿所有珍珠大大小小的星星,連空隙都很難找,大概就那樣吧!燒友說,那還不是最好的,再好的很多,只是CP值很高[恕我沒有記住品牌和型號],不過我想大概也跟那隻RBT的潛力有關,燒友還有給我聽一個CP值超高3800元森海爾的耳罩耳機[我也沒記,似乎我在說假話,不過我真的沒記],20000以下的耳機的確很難做掉那隻3800元,那隻耳機如果以比喻來說就是你去買國外那種真的100%果汁連果肉小殘渣都還在裡面的[說90%好了],意思就是超原汁,SONY耳機就比較像是調好的超好喝果汁,原汁頂多給他30%~50%[其實我覺得是30%,但是這麼說真的很過分,簡直是打臉!],除了SONY主打的高解析的確有贏過,連燒友也這麼說,很細緻,分離與清楚,但其他的優點呢?見仁見智吧!

但我常在聽純樂器的音樂,SONY的Hi-Res耳機,加上特別是SONY TABLET Z4的DSEE,把高頻還原上去,算是不錯,在以前學生時代總覺得為什麼CD隨身聽都聽不到,應該說只能是虛線點點劃上去,想像的延伸,[不過現在不聽耳機了];就處理喇叭的能力來說,ZX2是比較好的,但接耳機就不予置評,也沒說比Z4 Tablet差。

所以誰說越貴就越好,只說耳機音響很冷門,也很難搞[容易產生有一好就有一壞的現象,連音源也蠻容易出現這個問題,就算是發燒的錄音室音質和Hi-Res的眾多音質裡,也是高下立判的],

找到們路的人也很少,有錢的人也很少[窮鬼比較多,我也算窮鬼,買到超貴卻是爛貨的有錢人也很多]。。。不過燒友也說只要你有錢,要多好就可以有多好,

兩個彼此矛盾又互補的概念。。。(咦?)

另外,我覺得隨身耳擴的做工技術和品質挑戰是在是太高了。。。

*樓主的評析能力很好,倒是沒話說;語言若有得罪,請見諒!

tascam wrote:
Quote:Let...(恕刪)

雖然沒辦法證實
但我覺得高階線材價值幾乎都在於調音
調到後來 變成單純的延長線也比不接好聽
Mr.jam wrote:
老實說你玩的線等級不夠,
所以感覺是走向不同而非提升...恕刪


evolution829 wrote:
你那些升級線的水準根本不夠。。。別鬧了...恕刪


OrpheusHE90 wrote:
同感!
線的等級不夠、器材的等級不夠、音樂檔案的等級也不夠、其他五四三的也都沒處理...恕刪


以上一同回覆Mr.Jam Evolution829 OrpheusHE90 三位前輩
我想單純而廣義的回應,並無法得到客觀的認同
樓主一年玩40隻耳機,也只是陳述了他的經驗值
他清楚的列出他的器材
耳機型號、線材、前端設備
不管器材等級如何,至少清楚的列出
試聽歌曲也是一目了然。

請問三位前輩在反駁的時候
是否應該將「如何提升」給一個客觀的建議?
以Z7為例,
需要換什麼線?
測試的環境為何(音源、設備、電源、空間)?
是否可以列出,並說明差異與聽感?

否則前輩們只是說出自己的經驗,
實在太過空泛,大家也只能憑空想像不是嗎?
至少談談明確的案例,不一定要Z7,與大家一起分享。




mirthlin wrote:
以上一同回覆Mr.Jam...(恕刪)

以耳機線來說
TG334聽過幾條升級線,包含原廠000、管迷兩款,約八千跟一萬六
各方面素音響性的差異不大,個人覺得是耳機本身就不夠反應線材
所以換來換去頂多感覺000銳利一點,管迷寬鬆一點
更悲慘的是管迷自家兩款拿來比較,音質上完全「同級」
大家應該都知道管迷的材料就是Mundorf,在材料不提升的狀況下只增加粗細或改變蕊數是無法提升解析的
甚至於有越多蕊越混濁的問題,所以貴的那款透明度還比較差,只換來稍微大一點的音場,跟多一點的低頻
而且低頻也僅是量多,而不是真的紮實有力

HD800的話,Siltech線可以說是全面的打趴原廠線,分離度、厚度、空間感通通都是
音樂性雖然是看人,但我想沒有人會說原廠線比較有味道

所以換線覺得音質沒太多進步,不一定是價格的關係
可能是耳機本身不敏感,或線的差異性很低(如:管迷的例子),只能說多方嘗試了

如果大家想要知道如何從規格猜測線的走向,之後再來討論嘍
PS. 我五年來只買過兩三隻耳機,別因為這樣就瞧不起我
耳機:STAX 009S 相機:Leica Q2 手錶:AP 15300ST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