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編列完畢後,突然殺出了一個程咬金,lovelyleica兄來訊通知Amazon JP上Fostex TH900特價中,雖無法退稅,但這次的特價讓人覺得不買實在對不起自己,價格大概是比Yodobashi還原後的價格還低。TH900也在我原本收藏的計劃之中,這個價格真讓人無力抗拒,雖然沒實際聽過,但如果有耳機名人堂這種排行榜的話,我想把TH900算進準會員應該不會太多人有意見吧?剛好有要飛一趟東京,猶豫再三,決定賭它一把,把LCD XC的排位往後挪一站,TH900入手決定!
在飯店就忍不住先開箱,開箱照就省略了,TH900也算推出有些時日了。隨耳機附贈了品質還可以的耳機架,不可換線設計可惜了點,但對岸有工作室可代修改,等日後耳機聲音完全開展、聲音走向熟悉後,再來把它送去開刀⋯
開箱後接上AK120以光纖連接Hugo,開聲後鬆了一口氣,果然是經過千鎚百鍊修正後的聲音,雖說新單體聽起來還是有點三頻不太融合—具體的說就是低頻的層次沒有出來,有量但缺再上一層的質感,高頻比較突出些,唇齒音可聞,稍稍刺耳,中頻已經非常立體鮮明,解析力爆錶,所有的細節無所遁形,相當驚人。以封閉式來說,音場表現算相當不錯,至少比LCD XC再大些,前後層次感相當優秀!
既然聲音不算全開,爲何說千鎚百鍊?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假以時日等單體舒展開來後,前述高頻與低頻的些許不足應不再是問題,聲音的融合度會漸入佳境;除此之外,開聲之時找不到其它的缺點了,相當成熟大器的調音,雖高解析,卻不是一味的往冷調走;雖高解析,但也兼顧了明確立體的中頻人聲;雖高解析,但低頻一點都不骨感,反而是有量有衝擊力的!用幾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測試,很意外的發現TH900比LCD XC適應力更好,更泛用。以聲論價(日幣訂價),在目前的市面上真的算是佛心來的旗艦耳機,動圈中的佼佼者。
個人覺得唯一可以批評的是TH900原廠耳罩的配戴感與隨之而來的隔音能力低落的問題。雖說原廠耳罩也算是高科技研發的產品,但觸感偏硬,罩杯偏淺,因此不耐久戴,隔音能力也在我聽過的耳罩中敬陪末座,甚至還輸Sennheiser momentum over ear⋯更別說跟LCD XC那絕佳觸感的皮耳罩相比,XC的隔音能力也是前段班。
在將近一個月的熟化過程中,我越聽越覺得TH900的原廠耳罩是整副耳機的weak point,而且我認為TH900那run in過後還是略爲突出的高頻應該跟耳罩脫不了關係,雖說坊間普遍認為TH900的熟化時間相當長,但我相信調整一下單體到耳朵的距離或角度,甚或是改善密封度應該都有幫助。
就在前幾天,同爲VE6用家的Miro傳來張照片,是在FB某社團的TH900用家成功的將Audeze的耳罩移植到TH900上,這就勾起我的興趣了。問了一下經銷商都沒耳罩現貨,訂貨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次出差到加拿大,急性子如我,被我找到了local dealer,坐了電車入手了LCD 3的暗棕色耳罩(XC的黑色缺貨),順便在店裡試聽了一下Auralic跟製作高端耳機架的Klutz Design合作的耳機架一體DAC耳擴,相當有趣的產品,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回到飯店就來爲TH900動手術。先前稍微拆過TH900的耳罩,其實蠻容易的,不需任何工具,徒手即可。由圖可見耳機單體的框體上有一可拆卸的白環,靠著白環上的四個卡榫來與框體結合。

拆卸前可以先小心的用點力去把耳罩從框體上拉出,耳罩縫片有彈性,只要不是用力過猛應該都不會傷到耳罩。

耳罩拉除後就可逆時鐘旋轉白環來分離。之後把白環嵌入LCD 3的耳罩環型縫片內,由側照可看出LCD3的耳罩比TH900原廠耳罩直徑略大3-5mm,厚度更是增加不少,但適配度上是沒有太大問題。

白環嵌入後,把四個白色卡榫露出,對準框體上四個洞吻合上去。接著是比較需要耐心的步驟,因為白環略小並不會頂到新耳罩的周邊,因此吻合後,手指要分別從內外側確實透過皮料抓牢內中的白環才能有效的順時鐘旋轉鎖定,單單只抓耳罩的外部只會空轉,因為內側白環跟本沒跟著轉動。
鎖定後就可以旋轉耳罩來調整方向,理論上來說,厚邊應該朝後比較適應頭型,但我試過兩者,其實差異不大,甚至厚邊朝前聲音聽起來會更直接些,很有趣,用家可以自行測試。
換完後有什麼差異?差異可大了!舒適性大幅提昇,隔音能力也更好。最重要的,証實了我的猜測,不管是新耳罩因為隔音提昇而讓低頻量感與延昇更好因而讓突出的高頻被tone down了,或是加厚的耳墊讓單體的距離稍微遠離了耳朵,或是兩者皆是,新耳罩的確讓TH900聽起來更融合(coherent)更自然,保留了先前的高解析能力,讓聲音更滑順耐聽,我認為是個很超值的投資!有興趣的用家可以參考一下。
這是我在出差時的心靈補給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