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Fostex TH900換耳罩分享(10/4更新昇級套件)

前一陣子起心動念想說再收一副封閉式的耳罩,於是借了版上lovelyleica兄的Audeze LCD XC來試聽,這一聽不得了,不管在聲音表現、配戴舒適性以及隔音效果都非常令人驚艷,稍稍偏明亮的高頻,肉感飽滿的中頻,片狀量感適中的低頻,音場不算大,但包圍感極佳,解析力不特別強,但也不欠奉,是副平衡感很好的耳機,特別是相對於LCD 3來說,XC較高的靈敏度對前端的要求相對友善許多,我用Hugo直推就可以得到沒什麼好挑剔的好聲,國外用家推薦的組合果然不錯!再加上銷魂的木殼,可說是內外皆美的好物,且算雜食,不管什麼型態的音樂都唱得有模有樣,我個人是特別喜歡Hugo+XC來聽聽一些爵士人聲小品,人聲真是性感!

預算編列完畢後,突然殺出了一個程咬金,lovelyleica兄來訊通知Amazon JP上Fostex TH900特價中,雖無法退稅,但這次的特價讓人覺得不買實在對不起自己,價格大概是比Yodobashi還原後的價格還低。TH900也在我原本收藏的計劃之中,這個價格真讓人無力抗拒,雖然沒實際聽過,但如果有耳機名人堂這種排行榜的話,我想把TH900算進準會員應該不會太多人有意見吧?剛好有要飛一趟東京,猶豫再三,決定賭它一把,把LCD XC的排位往後挪一站,TH900入手決定!

在飯店就忍不住先開箱,開箱照就省略了,TH900也算推出有些時日了。隨耳機附贈了品質還可以的耳機架,不可換線設計可惜了點,但對岸有工作室可代修改,等日後耳機聲音完全開展、聲音走向熟悉後,再來把它送去開刀⋯

開箱後接上AK120以光纖連接Hugo,開聲後鬆了一口氣,果然是經過千鎚百鍊修正後的聲音,雖說新單體聽起來還是有點三頻不太融合—具體的說就是低頻的層次沒有出來,有量但缺再上一層的質感,高頻比較突出些,唇齒音可聞,稍稍刺耳,中頻已經非常立體鮮明,解析力爆錶,所有的細節無所遁形,相當驚人。以封閉式來說,音場表現算相當不錯,至少比LCD XC再大些,前後層次感相當優秀!

既然聲音不算全開,爲何說千鎚百鍊?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假以時日等單體舒展開來後,前述高頻與低頻的些許不足應不再是問題,聲音的融合度會漸入佳境;除此之外,開聲之時找不到其它的缺點了,相當成熟大器的調音,雖高解析,卻不是一味的往冷調走;雖高解析,但也兼顧了明確立體的中頻人聲;雖高解析,但低頻一點都不骨感,反而是有量有衝擊力的!用幾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測試,很意外的發現TH900比LCD XC適應力更好,更泛用。以聲論價(日幣訂價),在目前的市面上真的算是佛心來的旗艦耳機,動圈中的佼佼者。

個人覺得唯一可以批評的是TH900原廠耳罩的配戴感與隨之而來的隔音能力低落的問題。雖說原廠耳罩也算是高科技研發的產品,但觸感偏硬,罩杯偏淺,因此不耐久戴,隔音能力也在我聽過的耳罩中敬陪末座,甚至還輸Sennheiser momentum over ear⋯更別說跟LCD XC那絕佳觸感的皮耳罩相比,XC的隔音能力也是前段班。

在將近一個月的熟化過程中,我越聽越覺得TH900的原廠耳罩是整副耳機的weak point,而且我認為TH900那run in過後還是略爲突出的高頻應該跟耳罩脫不了關係,雖說坊間普遍認為TH900的熟化時間相當長,但我相信調整一下單體到耳朵的距離或角度,甚或是改善密封度應該都有幫助。

就在前幾天,同爲VE6用家的Miro傳來張照片,是在FB某社團的TH900用家成功的將Audeze的耳罩移植到TH900上,這就勾起我的興趣了。問了一下經銷商都沒耳罩現貨,訂貨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次出差到加拿大,急性子如我,被我找到了local dealer,坐了電車入手了LCD 3的暗棕色耳罩(XC的黑色缺貨),順便在店裡試聽了一下Auralic跟製作高端耳機架的Klutz Design合作的耳機架一體DAC耳擴,相當有趣的產品,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回到飯店就來爲TH900動手術。先前稍微拆過TH900的耳罩,其實蠻容易的,不需任何工具,徒手即可。由圖可見耳機單體的框體上有一可拆卸的白環,靠著白環上的四個卡榫來與框體結合。

Fostex TH900換耳罩分享(10/4更新昇級套件)

拆卸前可以先小心的用點力去把耳罩從框體上拉出,耳罩縫片有彈性,只要不是用力過猛應該都不會傷到耳罩。

Fostex TH900換耳罩分享(10/4更新昇級套件)

耳罩拉除後就可逆時鐘旋轉白環來分離。之後把白環嵌入LCD 3的耳罩環型縫片內,由側照可看出LCD3的耳罩比TH900原廠耳罩直徑略大3-5mm,厚度更是增加不少,但適配度上是沒有太大問題。

Fostex TH900換耳罩分享(10/4更新昇級套件)

白環嵌入後,把四個白色卡榫露出,對準框體上四個洞吻合上去。接著是比較需要耐心的步驟,因為白環略小並不會頂到新耳罩的周邊,因此吻合後,手指要分別從內外側確實透過皮料抓牢內中的白環才能有效的順時鐘旋轉鎖定,單單只抓耳罩的外部只會空轉,因為內側白環跟本沒跟著轉動。

鎖定後就可以旋轉耳罩來調整方向,理論上來說,厚邊應該朝後比較適應頭型,但我試過兩者,其實差異不大,甚至厚邊朝前聲音聽起來會更直接些,很有趣,用家可以自行測試。

換完後有什麼差異?差異可大了!舒適性大幅提昇,隔音能力也更好。最重要的,証實了我的猜測,不管是新耳罩因為隔音提昇而讓低頻量感與延昇更好因而讓突出的高頻被tone down了,或是加厚的耳墊讓單體的距離稍微遠離了耳朵,或是兩者皆是,新耳罩的確讓TH900聽起來更融合(coherent)更自然,保留了先前的高解析能力,讓聲音更滑順耐聽,我認為是個很超值的投資!有興趣的用家可以參考一下。

這是我在出差時的心靈補給組合。

Fostex TH900換耳罩分享(10/4更新昇級套件)
2014-09-11 12:45 發佈
補述一下:

我知道現在討論TH900的聲音表現已經lag很久了,但耳罩的替換上,似乎比較少人在討論,也少有人嘗試,也許是認為原廠耳罩就已經很有水準了,但試過了Stax 007/009,Audez'e LCD 系列的耳罩後,才會發現,原來耳罩可以這麼舒適,更有甚者,影響聲音這麼大,類比於耳道式耳機,就如同不同材質,構造的耳塞影響最終聽到的聲音一般。

我事實上是拾FB上蕭兄的牙慧,Miro就是傳蕭兄為TH900換上LCD 3耳罩的照片啟發了我,恕我無知,或許為TH900換耳罩已行之有年,我是真的找不太到相關的討論。

話說出差在飯店試完Hugo直推換耳罩後的TH900後,非常驚豔於整體聲音的再融合再精進,原本比較前驅,有點咄咄逼人的音像,有節制的往後伸展了,讓TH900以封閉的設計姿態卻達到了相當令人滿意的音場,讓我不禁想跟家裡的HD800比試一番。

今早回國,趁著歇息的空檔,把TH900接上家中的系統,如下圖。



我想,我聽到天堂了!(GG大,謹以此敘述向您致敬

說實話,TH900入手後,只接上Balancing Act一兩次,也沒真的認真聽,一來是耳機尚屬青嫩,那稍生硬的高頻遇上了中性快速的BA(用PX4模式),實在不是那麼耐聽。二來,先前接上低阻的耳道式耳機(VE4,SE846,VE6等)做測試,沒一個能聽的,管子的麥克風效應比音樂還大聲,因此我對BA接上低阻耳機的信心不大,而TH900的阻抗也不過25歐姆,前景堪慮啊。

說實話,Hugo不管直推LCD XC或TH900,我認為都相當適配,推力完全不是問題,就看用家的口味了,Hugo還是一向透明無染聲底。

這次也只是半實驗性質的把TH900接上BA,前端是Aurender S10,透過同軸輸出給Hugo,再以Phono out給BA。

那聲音,讓我不間斷的聽了兩個小時。

TH900的聲底肯定不是中性,是一種染的很美的趨近中性的纖細個性,接上BA後,我終於完整感受到這個生物分子震膜在高頻段上的優勢,這應該就是接近傳說中Sony R10的魔力吧?中高頻延伸的自然,高頻不僅延伸的完整,還兼有厚度,我用夏漢(Gil Shaham)與索爾徹(Goran Sollscher)兩人在DG合作的那張Paganini For Two來測試,夏漢的提琴聲拉到高把位還有那種弓弦摩擦的嘶嘶沙沙的聲音,而不是像鋼絲一樣的聲音。這連HD800都表現不出的高頻細節與質感,讓我驚喜萬分。更別說TH900在表現吉他(不管是鋼弦或尼龍弦)上的特異功能,把吉他弦與音箱一起共震共鳴的質感表現的非常棒,TH900也把2V1G的最新專輯"第三次心動“其中吉他鋼弦那種金屬光澤與略微生澀的摩擦聲響表達的相當完整,相對於HD800的正中典雅,TH900在高頻上的演出只能說華麗了。

我非常肯定,除了BA外,這個新的耳罩居功厥偉,因為先前BA與TH900的搭配沒有讓我有任何驚豔的感覺。如前所述,密合性更好,單體被拉開與耳朵的距離讓聲音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正向變化。

除了高頻外,BA搭配下的TH900,整體音場的延伸與擴大讓我久久合不攏嘴。那是一種好像已經突破耳機外筐體限制的音場,與HD800那種腦中空靈的廣大音場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有點像兩聲道音響所說『寬破外牆』的音場。也許這樣比喻是稍嫌誇大了些,畢竟耳機能呈現的畫面還是有物理與生理聽覺上的限制,但我真的沒想過一副封閉式的耳機能表現出這麼開放無隔閡的音場,我想這是因為新的耳罩將單體墊離耳朵更多,讓聲音不那麼直接,而皮質的耳罩與內部的填充物也多多少少形成了較多吸音與反射的環境,進而呈現了不同的音場。換作是絨布耳罩,或是較薄的耳罩會有什麼結果,就看之後有沒有機會測試了。

我無意神話TH900或這個更換耳罩的工程,畢竟TH900聲音早有定評,台灣用家應該也不在少數,但經過我個人的搭配測試,以這個耳罩約莫耳機十分之一的價錢,稱不上便宜,但也比換前後端搭省錢省事,換來的聲音變化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正向的,值得一試。

再者,我也意外於BA與TH900搭配得如此合拍,原本以為低阻會是問題,且聲音可能會趨向冷調與過度理性,沒想到結果是超高的音響性加上融合一致的三頻,華麗的走向絲毫不減損,比原本的HD800組合更加令人享受。

僅此記錄下個人的搭配與心得,給有興趣的用家參考,也歡迎討論指正。

推2V1G 真的很好聽

小弟最近也買了一張

只是不過我手上的耳機是被噓爆的D7100
LCD-3的耳罩真的很舒服,就連LCD-2裝上了都可以提升舒適度與聲音的表現!
看到標題很有趣

特地進來看看其他用家更換後的心得

因為我也是有TH900且更換耳罩的用家

文章看到後面發現自己被點名了(哈哈)

特地登入來推文也跟lieberstanley大打個招呼


lieberstanley wrote:
前一陣子起心動念想說...(恕刪)


你好

可以問一下大大的Fostex TH900從日本買大約是多少錢?

c93w96 wrote:
推2V1G 真的很...(恕刪)


的確,當前代機種已經成爲經典之一,後繼機種想要青出於藍難度確實高了些。往好處想,D7100本身雖缺乏了點個性,但它能很直接的反應前端的搭配,也算是一種很Hi End的思維。一般都是說D7000與TH900的聲底非常像,但TH900的素質再高些,畢竟是自家的旗艦,Fostex自當使出渾身解術來調教,這片震膜的確在還原鋼弦樂器有它獨到的詮釋方式,我另外觀察TH900在一些打擊樂器方面,特別是那種細碎的泛音與空間的反射音營造的再生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力。

2V1G的錄音可以當前者相當有說服力的例證,而後者我是想舉Keith Jarrett在ECM的那套At The Blue Note的6CD套裝來當例子,他的這個3重奏中,鋼琴不用說,Keith兼具創意與旋律性的即興絕對是每首的亮點,但我每每注意到的卻是Jack DeJohnette負責的鼓組,此君光靠幾面銅鈸就可打出如同交響樂的聲響,擊點或輕或重、或近或遠、或單擊或連擊,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也將每首樂曲的氣氛掌握的無懈可擊。特別是這套在Blue Note club留下的經典,是我認為Keith Jarrett Trio一系列錄音中品質最佳的,多麥克風錄音,鼓組的麥克風群們把Jack對於鼓組的每一件樂器音色的掌握補捉的滴水不漏。聽聽這套裡所收錄的Autumn Leaves這首standard,近27分的長度,可說是史詩級的詮釋,樂曲中段11分後,3組樂器分別即興競奏,鼓組在此把所有你能想到的節奏樂器都用上了,此起彼落,炫技的同時,把樂曲的轉折烘托的恰如其份,換耳罩後的TH900先以優秀的分離度把3個樂器拉出明確的距離與空間感,清脆珠玉般的鋼琴擊打聲就先別提,鼓組裡的金屬打擊樂器每件都是金光閃閃,銅鈸細碎的震動與隨之的泛音消逝毫不遺漏的被呈現,偶爾Hi-hat快速開闔的空氣波動聲還會激起些中低頻的猝發聲響打在耳膜上,TH900這方面的詮釋比起寫實派的HD800只能說「華麗」了,聽起來真的相當過癮!

換了耳罩後先前高頻的那種略爲刮耳的特性已不復存在,當然動圈單體先天的那種緊繃感還是無法像優秀的靜電單體那般的輕鬆寫意,但這種緊繃感也讓音樂顯得更有「存在感」,讓人比較正襟危坐的聆聽音樂。


kobeiii177 wrote:
LCD-3的耳罩真的...(恕刪)


的確,LCD的耳罩有它獨到之處,原廠網站上有特別說明它家的耳罩皮特選自於義大利的偏遠地區,而其中的填充物是經過許多測試之後選擇的open-cell聚胺酯(相對於closed-cell,特性是較蓬鬆、柔軟),耳罩也有比較明顯的斜度,原廠聲稱有助於音像的聚焦。

倒是原廠網頁看不出LCD 2/3/XC的耳罩是否有分別?LCD 3的是暗棕色無誤,材質有人造仿麂皮(micro suede)與小羊皮的選項,而LCD 2原廠圖片即有黑色小羊皮與棕色人造仿麂皮兩種,而X/XC似乎就只搭黑色小羊皮。在耳罩介紹中沒有詳述哪一款耳罩配哪一款耳機(範例圖片上是有註明,但沒詳述其間的差異),除了暗棕色小羊皮比較貴是100鎂外,其它3種皆是80鎂,這是不是意謂比較貴的有不同設計還是單純是染皮的成本這就不得而知了。


Shawn Buster wrote:
看到標題很有趣特地進...(恕刪)


蕭兄您浮出了!先要感謝你的想法並不吝分享出來,我才能跟風。因為這不是我的原創想法,所以我必須提到你的先例。也請你不吝分享一下你認為你系統中的TH900在更換耳罩後有什麼差異?

另外,我果然見識淺薄,昨天花點時間搜尋了一下,爲Denon/Fostex耳機換耳罩果然行之有年,還有一家Lawton Audio更是自2007年起就專攻Denon/Fostex耳機的摩改,目前更有3個等級(level)的套餐可選擇,而最初階的摩改即包括了耳機框體的震動抑制(Tune Up套件,DIY價45鎂)以及自製高斜度的替換耳罩(Angle pads,DIY價109鎂)。

廠商自述這個Angle Pads的效果就在於音像聚焦以及音場擴展的改善,以及低頻的表現更自然,這跟我換LCD耳罩後的觀察的確不謀而合。Lawton Audio是說它們的耳罩是以真皮製成,而網上有些意見是說配戴感稍嫌硬調,而以這個價格,Audeze的耳罩在配戴感與售價上似乎更有競爭力,但台灣代理商的台幣訂價對比美金原價的確偏高,希望實售價上能再縮小差距。

另外,我對這抑制震動的Tune Up kit還蠻有興趣的,Lawton Audio網頁上的說明我認為相當靠譜,畢竟同爲動圈單體的兩聲道喇叭在箱體的強度與抑震上都是設計重點,而耳機框體與木殼也必然會與單體產生震動的相互關係。我相信原廠在研發時必定有考慮過這塊,但礙於製造成本,也許在抑震這塊還有後續摩改的空間。而Lawton Audio聲稱它們利用了獨家的材料施作在幾個特定的位置即可更有效的抑制框體的諧震,讓聲音更乾淨,聚焦更鮮明,而不影響到聲底。我想,45鎂還算合理,我可能會購入,施作後看效果如何,再上來報告。

至於Level 2的換木殼與Level 3的換線就靜待有沒有已經以身試法的勇者上來分享了?
耳罩更換後差異的部分,其實就跟lieberstanley大您敘述的差不多。尤其您敘述的各樂器細節表現部分跟我的更換耳罩後的聽感幾乎是一致的。我因為不擅長用文字來轉述自己的聽感,還有詞窮+懶(哈哈)。所以在社團分享照片時就沒有詳細敘述聽感。去年3月購入TH900+HP-A8時也是只是在FB和巴哈個人網頁單純分享照片為主。

不過今天看到你這篇心得文時,是很高興也很感謝的,謝謝! 因為你完整的心得文可以讓更多耳機玩家了解更換耳罩後聲音的差異,提供更多參考方向。

另外我會嘗試去換耳罩的動機,是先前在對岸論壇看到一篇耳罩對聲音改變的討論文,所以已經稍有個底。還有您提到的未換耳罩前的高頻略為刮耳我也是一直有這麼感覺,尤其我把電腦用石英光纖接到HP-A8時最為明顯,很不耐聽,換上USB線才改善些。另外就是長時間配戴耳朵耳廓部分就會很不舒服的關係,於是就動起換耳罩的念頭。

之後找時間花一個晚上時間搜尋,得知國外有Lawton Audio網站的客製服務,也搜尋到國外玩家的D5000、D7000搭配Angle pads的照片和心得分享,而的確有部分意見提到Angle pads配帶感試偏硬的問題。過程中也搜到巴哈姆特影音版看到有台灣玩家在一篇文留言表示他喜歡D7000+LCD3耳罩的聽感。不過倒是沒有詳述聽感,只有提到跟其他玩家的D7000+Angle pads的聽感差不多。於是我就先把手邊的D2000耳罩拆下跟TH900耳罩互相對調,證實心中的疑慮後(TH900+LCD-3耳罩可行),隔天就打電話到各耳機店詢問LCD3耳罩,而最後購入的實售價格的確也不便宜。

最近在換耳罩後,舒適感就是大不同聽音樂就是整個過癮! 每天配戴時間都比過去長了。

目前下一步就是把HP-A8升級為DA-06(已下訂)。

lieberstanley wrote:
今早回國,趁著歇息的空檔,把TH900接上家中的系統,如下圖。

我想,我聽到天堂了!


封閉式的耳罩還可以接受

看到"我聽到天堂了"這字眼

不由得令人興起嘗試的念頭

Fostex TH900+LCD 3耳罩+改線...也要超過10塊錢

看來hugo的週邊設備還有得玩
j49409 wrote:
封閉式的耳罩還可以接...(恕刪)


哈哈,這算是誇飾法啦,主要是跟GG大開個玩笑,至於出處我就不特別點出了,反正也不那麼重要就是。

然而,TH900的確比我想像中要好許多,評論讀了不少,但入手的同時其實也是抱著:「如果不是我的菜,大不了小虧點讓出。」不過,目前看起來我應該會繼續留著它。

講到Hugo,我知道很多人抱著過大的期望去試聽它,我在Hugo大樓裡一直強調的是它很好、很創新、很有料,但它的確有它的限制在,特別是如果要追求極高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上,它無法與某些優秀的桌上型機種抗衡,我想以它的供電方式與爲了隨身用途而發想的設計架構來說,應該也算是非戰之罪。

除此之外,在外出時試過幾副大小耳罩、耳道,Hugo一貫的透明無染的聲底都能讓耳機有著不被干擾的發揮舞台,在外能有一台包辦高品質數類轉換以及水準以上的耳擴,又有約莫7-9小時的電池續航力,對於我這種有著「隨身定點」要求的用家簡直就是恩物啊!


Shawn Buster wrote:
耳罩更換後差異的部分...(恕刪)


感謝Shawn兄的分享,換了耳罩,感受到差異後發現TH900也是可玩性相當高的耳罩,這顆單體的確值得爲它動些小手段,發揮它的潛質,畢竟高中低三頻都有質有量的耳罩真的不多,特別是還附贈極佳的空間感,還有封閉式不會「眾樂樂」的優點(換了耳罩效果更好)真是正中我的需求。

相處到目前發現,TH900雖低阻好相處,但在前端搭配上如果再用點心,它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你即將換上的Luxman DA-06以可搜尋到的評論來說,絲滑的高頻,醇暖的聲底,卻又不失透明度應該能讓TH900再提昇一個層次,不知先前有聽過這樣的組合嗎?一台DAC要能重達11公斤多,想當然爾應該在隔離屏蔽抑震上下了不少工夫吧?

比起TH900鮮明的高頻,我認為它的低頻才是處理的重點,1.5 tesla的磁束密度固然讓它隨便搭配都會有豐沛的低頻打底,這也是它雖有亮麗的高頻但卻不過於冷調刮耳的主因,但如同兩聲道喇叭,這種高磁力設計單體的反動電勢應該也相當大,對擴大機的控制力要求應該頗高,因此,擴大機應首選阻尼因素高,供電快速(小容量電容群)的機種爲佳。

在我的系統上Hugo與ECBA的最大差異就在低頻的控制力與層次上,ECBA就是能把Hugo聽來一整片的低頻再區分出內中的細節,而低頻不僅動的快,收的也乾淨。我相信加上Tune Up kit後,這種透明的特性應該會益發鮮明?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