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erdynamic DT880與Sennheiser HD595聆聽心得

大家好!
多日造訪Mobile01,深受大家敗家習氣所染,看各位先進用耳機聽音樂聽得不亦樂乎,所以也想敗一支耳機來爽爽。不過老實講,自知耳朵並非什麼神耳,到底多少錢的耳機對我來說才能滿足,也不知道多個幾千塊對我的耳朵來說是否能分得出來。因此,決定鎖定價差約2000元的DT880與HD595,來看看自己是否有這分辨能力。
既然已經鎖定目標,當然接下來的一部就是到店家處實際聆聽,順便驗證我的耳朵是否是木耳。網路上混久了,大致知道開封街得品嘉老闆人不錯,歡迎人家試聽,所以決定先到品嘉聽聽看。到了店裡,遇到傳說中的老闆,跟他講我想聽聽DT880與HD595,於是老闆就以現場錄音演唱會與大提琴古典樂CD作為訊源,同時播放給我試聽。老實說,在試聽前我一直以為耳機的音場定位會比喇叭好,結果...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兩支耳機而言,我的耳朵都沒有聽到如臨現場的感覺,因此小小失望了一下。不過,兩千塊的價差的確在音質表現上有差。不管是現場演唱或是大提琴古典樂,DT880就是比HD595清晰,一比就出來。不過,說實話,如果沒有比較,其實我覺得HD595的音質已經算不錯了。只是多花2000塊去換取更高的音質清晰感,就見仁見智了。
雖然到最後我沒有買,但起碼我證明了一件事:我的耳朵不是木耳。。也請各位先進對於我的聆聽感想多多指教,謝謝。
2007-09-21 17:16 發佈
對耳機來說,
左耳只能聽左聲道,
右耳只能聽右聲道,
但喇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右聲道喇叭發出的聲音一樣會經過一個相位差傳到左耳,
左聲道也一樣會被右耳聽到,
因此耳機和喇叭聽感基本上就有差別。
(所以就會有crossfeed這樣的技術產生)

很遺憾,
目前市面上的音樂錄製絕大多數是以喇叭播放為目的,
因此用耳機聽音樂會有一點點不自然的感覺。

另外,
受限於發聲裝置的位置與結構,
耳機的音場比起喇叭的音場實在小多了,
幾乎還是圍繞在頭附近,
聽慣了喇叭的音場,
即便是破萬元的開放式耳罩的音場也很難滿意。

很難苛求耳機的音場,
但在不需要考量空間效應、隔音還有花較少銀彈的優勢下,
耳機確實是享受好音樂的捷徑。
無責任小添 wrote:
大家好!多日造訪Mo...(恕刪)

或許你不是木耳,但就因此下定論可能還太早!

當然價格是個依據,聲音表現風格也是依據,但你喜不喜歡才是重點!

老闆給你聽的只是這兩種音樂,但其實或許你可以把你經常聽的cd帶過去聽,才可以更知道哪一支才是你要的!
其實音響系統,從軟體到後端硬體,每一環節都是影響聲音的關鍵,而特別是軟體,每一張唱片的錄音都不盡相同!老闆給你聽的現場錄音演唱會那更難以去評判,光是錄這張演唱會聲音的麥克風就值得去思考,若它收音本來就用不是讓人可以感覺到“現場”的方式,那如何讓聽的人感覺得到“現場”的感覺?又~“現場”的感覺該如何定義呢?

而的確也如muon大所言,錄音的方式就是一切的源頭,我是不了解錄音的整個過程、技術,但若如muon大所說的揚聲器是他們調整最注重的參考依據〈當然耳機也是他們的器材之一,但可能是在細節的鑑聽上所用〉,那的確喇叭和耳機之間的差異就勢所難免!

你還有許多學習的空間,當然許多人的感受,你可以去吸收,但要與實際的聆聽為主,然後漸漸去融合,才能有更精確的鑑賞力!
管妹...是誰啊?
感謝muon兄與remo2919兄兩位先進的指教,讓我受益良多。
就「現場」的定義而言,或許我太苛求了。我總希望當我把耳機戴上,閉上眼睛聆聽現場演唱音源時,我就能感受到如臨現場的「感覺」,無法分辨現實置身何處。當然,誠如兩位先進所言,如果哪支耳機在訊源沒問題的前提下可以作得到我的要求,我想這支耳機大概就是天價了。
不過,remo2919兄的一席話的確讓我不由得自我反省了起來。在追求更精確的音場定位與音質感的同時,我也不知不覺掉入了「玩音響硬體」的迷思中,而忽略了「欣賞音樂」的原本目的了。聽音樂似乎就是這樣,在人類先天的欲求下,不知不覺就會走上追求音質清晰度的道路上,而忘了去體會歌曲本身的美好。經過兩位先進的指教下,讓我喚醒了自己聽音樂該有的原始出發點。
Well,我相信我不是木耳,但我也相信跟許多先進比較起來,我的耳朵非神耳級的敏銳。去店家聆聽耳機之前,說實話我對我自己的耳朵很沒信心,以為聽HD595跟DT880對我來說是沒差別的。不過經過聆聽之後,我的信心增加了。當然,誠如remo2919兄所言,我要學習的空間還很大。不過,在硬體的追求道路上,我想我暫時不會去無止境的追求,而會將注意力放在音樂本質的欣賞上。
最後,要感謝兩位先進的指教與品嘉老闆的熱情接待,讓我在耳機的世界有更豐富的體驗。
無責任小添 wrote:
感謝muon兄與re...(恕刪)

其實我也是從你現在走的路慢慢體會過來的!

我原本也是追求所謂“真實”,但現在我則稍稍修正為“忠實呈現”

其實我一直以來對器材的要求就是忠實呈現,以為這樣是可以得到真實聲響的手段,但後來我發現,在我硬體都ok的情況下,就是軟體我最無法去掌控。
一張號稱發燒錄音的唱片真的能有真實的聽感嗎?而更問題所在的是兩張發燒錄音的唱片,A唱片的真實與B唱片的真實聽起來又是多少差異?
所以我現在覺得,在忠實呈現的要求不變之下,我希望器材能將唱片裡的時空,能相當完整的呈現,讓我有如到了錄音的現場,那現場可能是教堂,可能是馬路邊,但都要讓我感受得到那氛圍,即便是像流行音樂的錄音室錄音,我也希望在加了echo的歌聲裡,能聽到歌者靠近麥克風唱歌時,與麥克風之間那吐氣迴蕩的感覺,讓我“是在聽人唱歌,而不是聽cd在播歌”!

只不過,這過程可真是敗敗敗,連三敗喔!

說到空間感,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我用sony mdr-ex70耳機在戶外街道上聽md,結果我竟然覺得音樂是從外在的空間放出來的,而完全沒有是聽耳機的感覺!當然這不是單單耳機或其中一項能達成!


慢慢來吧!

無責任小添 wrote:
感謝muon兄與remo2919兄兩位先進的指教,讓我受益良多。


不敢當,
容我將自己之前的話說清楚一點,

耳機和喇叭聽感的差異並不僅止於左、右聲道入耳的差別,
聲音震動在傳至耳膜前,
其實早就受到身體其他部分影響,
例如耳殼、耳道對於聲音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吸收、反射效應,
甚至頭型對於傳導過來的聲音都產生吸收、反射再傳入耳朵,
大腦對於聲音的處理和判斷其實也偷偷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聲學上這些因素被以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來描述,
在虛擬音場的建立與模擬中相當有用且重要。

另外,
身體其他部分對於聲音波動也有一定的反應與接收能力,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聽到大鼓會感覺肚子跟著碰碰跳,
使用耳機聲波只能影響你的耳朵,
自然也就少了那種「用身體感受音樂」的感覺。

普通的麥克風錄音,
自然沒辦法將HRTF以及非聽覺的效應錄進去,
因此才會說大部分錄音是以喇叭播放為目的在進行,
或者應該反過來說,
喇叭仍然是最適合的播放媒介。

所以囉,
對於音場的自然感來說,
仍然是喇叭>耳罩耳機>耳道耳機

那有耳機播放用的錄音嗎?
有!
Dummy head recording(假人頭錄音),
錄音時使用一個擬真的人頭,
將麥克風置於耳道內,
不過我似乎沒在市面上看到這樣的CD,
也還沒有機會聽過。

小弟的一點拙見,
歡迎各位先進與同好的指教。
muon wrote:
不敢當,容我將自己之...(恕刪)

哇!muon大真專業耶

Dummy head recording 假人頭錄音的唱片是有,不過可能在一般市面難買到,muon大如果有機會可以到音響展裡尋寶一下!我有兩張,一張是向越x音響購物時送的假人頭錄音的示範片〈那算是給STAX靜電耳機示範用而製作的〉,另一張就是在音響展買的〈唱片名我沒記得〉,我超喜歡音響展買的這張,是外國男歌者,加上簡單的弦樂器及偶有打擊樂器,聽起來很清爽,而且歌者那搖頭晃腦的感覺好明顯,很有趣!
我記得那時還有些假人頭錄音的唱片,但沒多買,muon大有機會可以在每年北市或高雄市的音響展時去找一下!
管妹...是誰啊?
謝謝remo2919大,
聽你的描述真的很讓人期待假人頭錄音的效果~

今年台北音響展我有逛一下,
不過都沈醉在高檔音響的聲音中,(買不起啊~
今天才發現原來錯過了寶山啊~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