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被視為隨身頂點的Stage4出現了新的挑戰者了挑戰他的是⋯⋯⋯⋯Stage 5 過去Stage系列是由Compact Monitor做的後來該公司拆夥變成rhines 和台灣有代理的Vision ears拆夥後也確認Stage的品質及表現是一樣的如今rhines要推stage5...不知是不是要和Vision ears宣戰?
颱風天,在這邊分享一下照片和一些短的感想;加煒還沒發部時,我先跟他們借了公模機三天,主要用意是來寫這篇: http://cymbacavum.com/2014/07/18/rhines-custom-monitors-stage-series/祥細內容也還是請大家讀這篇;很抱歉,細緻的內容我還是比較擅長寫英文... 整體來說,Rhines的客製耳機不只是作工不錯 (沒看過VE的,沒辦法比較), 但整體的設計也還蠻有概念的。它們主要的特性就是音場定位很深,層次感好。透過我認識在作客至耳機的人的得知,出音口作大又深的凹潮有住於高頻的順暢感和音場的凝聚感,但音場不見得會比較寬。Rhines全系列的耳機,除了Stage 5以外,都是走這種風格的路徑。Rookie和Stage 2的差異主要是管路的設計;它們的單體是一樣的,但因為出音管不一樣,分頻也必須完全不一樣。Rookie因為出音口是合在一起不是並聯的,低頻會對高頻有某些共振的影響。因此,大家會聽到Rookie的高頻較不順,有一些spike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Rookie的聲音會比較單薄,沒厚實感。Stage 2的出音管是並聯的,沒有互相的干擾,高頻沒有Rookie有刺的地方,低頻也比較扎實。Stage 2音場深度和層次感算比其他Stage耳機淺,Stage 3/4/4U/5都比較深,人聲比較集中。Stage 3可能是在這幾款Rhines耳機內最"剛好"的調音;它主要是走中性調音,但在低頻、中頻、高頻三段都有作微小的染色調整。太中性,大眾會感覺聲音太乾,所以Stage 3算是調出比較好聽的一款客製耳機。Stage 4算是音染最重的耳機,把低頻150-250 Hz提高不少,中頻中低頻也有題升往前,高頻有加料但沒有低頻部分多,聲音會偏暗偏暖,因此清晰度也隨著變差。但喜歡這種暖系列的聲音也還是會覺得不錯;解析不差,還不錯。Stage 4U而是比較「乾」的版本,低頻量跟Stage 3差不多,但比較有極低頻的下沉。中頻人聲解析好,還蠻準確,果真有它"Stage 4 Flat"的原先概念。Stage 5作為Rhines的旗艦款耳機是正確的選擇;它是目前全Stage系列音場最廣、延伸最高、細節表現最多的耳機。它的高頻雖然還蠻衝的,但並沒有大幅度的高頻共鳴聲,算是在平衡電樞設計內有作過功課的設計。它的高頻應該是採用婁氏的新DWFK雙單體(雖然外表看起來一樣,不要把它跟TWFK搞錯,TWFK是一個vented FK跟WBFK連在一起中間含一顆電容的設計,DWFK是兩個vented FK連在一起但有更佳的高頻延伸表現),音場和高頻延伸都跟著拉出來;可是,它算是Stage系列中最亮的一隻耳機,雖然它不像Rookie有不規則的共振,不喜歡高頻衝的人應該也不會喜歡這種調音。中頻也跟Stage 4U差不多,解析不錯,但比較有運味。如果Stage 4是V型的調音,Stage 5就是U型的調音。
沒想到Cymbacavum大會挖出我這篇舊文。我一直是您的忠實粉絲XD,不管是Facebook或是部落格我都持續在關注,而且閱讀您的文章也剛好能讓我練習英文XD。Well,我曾經是個Stage4(後來改名為VE4)的用家,但後來因為fit的問題而不再使用CIEM。對於rhines的新旗艦Stage5我還沒有聽過,所以也無法作出比較。於build quality部分,不得不吃稱讚Vision ears與rhines這兩間德國公司,他們的品質/交貨速度都是許多CIEM廠商需要學習的。於您的評論中提到the incredibly tight cable sockets,這點也在Vision ears的成品中出現。當初我要換線時,甚至需要出動鉗子方便施力才拔的開。個人覺得這是好的設計,防止脫落也使人不會常常插拔(我現在使用的tralucent 1+2就常常脫落...)。過幾日可能也會去JM Plus聽聽Stage5,到時再做個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