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有預算先衝耳機、退而求其次再來選搭配的耳擴,DAC就一直被排在後面的順位。
直到前陣子無聊把兩聲道用的colin CDP搬來使用後,才慢慢感受到和lexicon alpha的巨大差異,
而這一聽、一比較,路就回不去了。
本來打算等待Schiit的DAC和LYR搭一整套,好不容易等到風聲傳出來,
Schiit DAC如同amp一樣會推出三款,最初階的要年中後才會推出,
如果要等到最高階,可能要再等一年吧。
放棄Schiit後,Giavani剛好來推坑weiss DAC,光價格我就pass了。
至於低階、中低階的DAC,就不在考慮範圍了,因為以之前入手amp的經驗,
中低階器材還蠻容易就被取代了,與其一直換,還不如集氣買個中階等級,
以免想東想西。
訊源另一個在意的點則是有無底噪,我不知道底噪實際原因為何,
不過以個人愚見,應該跟電源處理有關,所以電源處理也是另一個參考的主因。
另外,以我能使用的空間來說,器材也不能太大,最好是像dacmini這樣的一體機最好,
可惜已經入手LYR,再入手一體機也覺得重複,同理,純DAC,也是另一個考慮的要素。
此外,考慮到未來的擴充性,現階段當然以耳機系統為主,
但也要兼顧兩聲道,如果先升級耳機系統的DAC,舊的就可以給兩聲道用,
若先跳到兩聲道,那也可以先以目前的DAC應急。
就這樣,當條件都列出來之後,現階段適合的DAC也慢慢成型了。
1. 中階等級。
2. 底噪、電源處理。
3. 體積、純DAC。
4. 可以轉換給兩聲道使用。
(註:選擇時,是否有非同步處理倒不在考慮的重點,因為在意要非同步的話,選台灣機就可以了)
來開箱吧(其實已經用了好幾個月,剛好呼應標題)
* 這麼大箱,被課稅也認了

* 被課稅還被開箱。

* 希望裡面東西跟外包裝一樣....

* 沒什麼特色,趕快拿出來好了。

* 什麼時候才能這樣疊疊樂?

* when performance matters (意思就是說,不用在意外表了)

* 三件式的西裝

* when performance matters (again)

* Digital Link III

* 美國版(日本版)

* 型號和序號

* 很樸實的包裝


* 波浪型的面板,總算是有點變化了。


*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 可選擇同軸、光纖、usb

* 背後的端子



* 很簡單的配件和說明書,這條電源線算是ps audio 廠線嗎?XD(其實是他牌的)


*******************************
開完箱,說點心得和感想吧。
要說飛天鑽地倒也太誇張,就沒有底噪,聲音乾淨,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沒有,
聽音樂變成是一種享受,就這樣吧。
* 目前的耳機系統(印表機亂入)
a. Mac MINI-->PS DL III--->LYR--->LCD-2
b. Colin CDP--->PS DL III--->LYR--->LCD-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