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很多年前買的Sony SRS-50喇叭,具有典型Sony設計風格的產品,特色就是它只有一支柱狀的造型,沒有一般兩件式或三件式喇叭的外表.當然若只是弄個特殊造型,沒有其他特點,這喇叭也很快會被忽略掉,而Sony強調這支柱子可以營造出立體環繞音場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立體聲必須靠不同位置的喇叭共同來營造效果,這支柱子憑什麼號稱立體聲呢,其實關鍵在於掛在柱子上的那塊弧形壓克力片.利用弧形壓克力片反射左右聲道的聲音到聽眾耳邊,來模擬出兩件式喇叭的立體效果.這種以物理反射聲音或用參數計算來模擬出音場效果其實也不是新鮮事,Yamaha就是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廠商.

主要的開關就在上方那個按鍵,按鍵旁有Power及充電指示燈號,這支喇叭本身具有電池,可以充電後攜出使用,這是它的另一個特色.

柱子下側是低音喇叭的部分,也就是Sony把三件式喇叭的功能濃縮到這根柱子裡頭了,但是實際效果只能算是達到最低的滿足,總比沒有好一些.

柱子上方後側的左右聲道,當聲音放出便被弧形壓克力片給折射,來將左右聲道的聲音分離傳送,企圖讓正前方的聽眾感受到立體聲.柱子後側最上方有一個燈光的切換開關.

這片弧形壓克力除了做為聲音折射外,另外也扮演光線傳遞的角色,這個光線沒有任何意義,純粹就是好看罷了.

當切換開關把藍光打開,藍光便順著壓克力的邊緣亮起,形成一種視覺效果,這就是Sony的絕招,當初ipod還不流行的時代,大部分喇叭其實也不講究造型,直到ipod和Mac成為時尚產品後,各家才紛紛推出配合ipod造型的時尚喇叭,不過Sony並不是跟著ipod潮流而走,Sony很早就具有這種造型取勝的觀念,一直以來靠這一招賺了不少錢.

這個視覺效果應該是彌補實際聲音表現不足的部分,讓對聲音不滿的客人也願意掏錢出來買會發光的喇叭,在喇叭上製造發光效果不是難事,大部分雜牌喇叭也做得到,只是讓發光變的有格調,這就是大廠才有的本領,少了這些本領,這支喇叭根本不值一提.

當造型與設計的表現蓋過聲音後,也就沒有人會在意它的聲音表現,之前Sony強調的模擬音場技術就顯得不重要了,看見少見又美麗外型的喇叭,誰還會管它的聲音好壞,用普通接近騙人的聲音能夠來賣得昂貴的售價,讓Altec這些辛苦靠聲音耕耘的知名喇叭廠商真是覺得捶心肝.

然後就是電池毫無檔頭,並不是這支喇叭太耗電,拆開外殼取出電池來看,用了六顆3號電池的體積,包的緊緊的大大電池組,居然是總容量只有700mAh的7.2v鎳鎘電池組,而且鎳鎘電池的記憶效應很快就讓電池壽終正寢,就算幾年前,外面賣3號的鎳氫充電電池一顆就有2100mAh,買個六顆作成電池組就比這個Sony電池強上幾十倍,Sony這方面的小氣簡直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