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淺見
行動通訊技術規格
1G : 沒印象
2G : 家裡任一角落都有訊號
3G : 家裡前半段有訊號,後半段沒訊號
4G : 客廳前半有訊號
5G : 家門口有訊號
6G : 完全沒訊號
時代科技愈進步,訊號反而愈退步不知道為什麼
收費愈來愈貴,服務範圍卻愈來愈差
lordkon wrote:
是頻率越高
衰減越大(距離越短)
5G要收訊好
要找700.800.900mhz頻寬多的電信公司
速度要快
要找2.4g.1.9g.1.8g多的
有部分錯了哦,或著說…是不完整。
高頻、甚至超高頻還有空白頻譜多、傳輸速度快的特性,所以所謂的真5G才會動起了毫米波的心思,但也因為如此,所需要的基地台也就是正常頻率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以上…
所以現在的假5G只用到3.5Ghz的頻道,如此以來速度提升沒那麼大,但至少可以只需要比4G多一些基地台即可達成相對穩定收訊的移動網路。
至於700~2600Mhz的部分,則是根本不會拿來用於5G,因為如上面說的,5G的高速是綁定在超高頻上面,而如果是低頻的話,那維持現在的4G就好,沒必要再升什麼5G…
附帶,高頻的另一個問題不只是距離短不短,同時還是繞射能力極其差,影響就是隨便一道水泥牆,它的訊號就會更嚴重的衰弱下去。
星幻 wrote:
至於700~2600Mhz的部分,則是根本不會拿來用於5G,因為如上面說的,5G的高速是綁定在超高頻上面,而如果是低頻的話,那維持現在的4G就好,沒必要再升什麼5G…
業者還是會想把低頻升5G喔
因為5G有更佳的頻譜效率
把700~2600Mhz挪作5G用途用的時候
可以比4G傳輸的更快
原本的4G設備當然也不用急著馬上淘汰
但是新買的設備,就會買支援5G的設備了
https://www.eet-china.com/mp/a31720.html
5G的頻譜效率,到底有多高?
對於通信來說,提升產量就是要在同樣大小的帶寬(單位一般為MHz)上,實現更快的數據傳輸速率(單位為Mbit/s)。4G和5G可以支持多種不同的系統帶寬,要衡量它們的能力的話,就需要算下單位帶寬的傳輸速率,也叫做頻譜效率:
速率(Mbit/s)/帶寬(MHz)=頻譜效率(bit/s/Hz)
頻譜效率(下行)
4G: 19.58 bit/s/Hz
5G: 72.1 bit/s/Hz
在上表中,5G的小區理論頻譜效率是4G的3.68倍。
低頻有較好穿透性(都會區建物多,靠低頻打進室內)
和較好的覆蓋性(鄉下地方地廣人稀,靠低頻涵蓋面積較大)
如果低頻只用在4G的話,中華取得的數量已經夠了
顯然業者打算把低頻用在5G,所以才會在那為低頻爭執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6/post/202209280028/
中華電謝繼茂親上火線 台灣大強力回擊 一段4G時代頻段 為何讓電信雙雄互槓?
「1GHz以下頻段屬於低頻,它的傳輸能力很強,你可以在臥室裡面開會、追劇,都沒有問題!」中華電信董事長謝繼茂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指出,該頻段的第一個特色,即「穿透力」強。
尤其,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都會區,如果一家電信業者的1GHz以下頻寬不夠,僅靠穿透力不佳的高頻訊號,將導致消費者室內的手機收訊不佳、上網龜速,「(因為)訊號必須要能穿透牆面。」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翁樸棟解釋。
反之,當該頻段的訊號與頻寬足夠,「你就不用拿手機到窗戶旁邊(找訊號),我們都說這個叫『拜天公』。」謝繼茂說。
1GHz以下頻段的第二個特性,是「覆蓋率」廣,也就是相對中頻與高頻,低頻的訊號傳輸範圍不僅最廣,覆蓋面積也最大,「這個頻段,傳輸距離是高頻率的三倍,涵蓋面積就來到九倍,優勢非常非常強。」謝繼茂分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