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選擇電信公司時,除了資費,另一個最大的考量應該就是收訊、速度、穩定度等網路品質的表現了,幾個月前中華、遠傳及台灣之星2600MHz開台,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很常看到各家引用Speedtest測速、OpenSignal統計,或媒體的數據,說「我涵蓋第一」、「我速度最快」、「我頻寬最好」...之類的宣傳,好像每家都有個第一。
其實業者的數據,多半來自第三方測試工具,取用的數據都有所本,並沒有不實,只是用在廣告上,都是挑對自己最有利的數字來說,但偏偏這個最有利,又不一定代表對所有用戶都有利,或你的4G無時無刻都很快,有太多東西會影響收訊品質、網速,與其迷失在業者的各種宣傳裡,不如先瞭解有哪些因素會影響4G上網速度,才是比較根本的。
7個影響網速的因素
這裡引用的是NCC委託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在5月24公布的行動上網速率評量裡的說明。
在報告裡提到,主要有七個因素,會影響行動上網的速度。

1.首先是訊號涵蓋/ 強度。
這跟你與基地台距離多近有關,用戶跟基地台距離越近,訊號衰減就越小,收訊就越好,位在涵蓋邊緣處,收訊就弱,中間若有建築物阻隔,也會減弱訊號的涵蓋/ 強度。
就都會區來說,基地台的密度、訊號的繞射能力、穿透力特性,會影響涵蓋。
所以2600MHz開台時,業者先把2600MHz的基地台用在人口密集區,因為高頻涵蓋範圍雖小、不易繞過障礙物,但穿透力好、基地台承載量大,多人上網時較不易壅塞。
700及900MHz這種低頻因為較易繞過阻隔物,收訊死角較少,用來負責上網量沒那麼大,但可提供大範圍的涵蓋,但因為基地台承載量小,若蓋得不多頻寬又不夠,尖峰時段較易塞車。
至於室內的收訊,最好是有建置小型基地台,深入室內涵蓋,爬一下財經新聞,可以發現中華跟遠傳陸續都有在採購小型基地台。
2. 用戶使用環境。
這裡指手機上網時,無線訊號會因為使用環境產生多路徑干擾(Multi-path),可能是障礙物多,訊號不能以直線或最短距離到接收端(手機),造成延遲。或是移動中上網,因為多普樂效應及基地台交遞,降低傳輸速率。
3.手機連線能力。
如規格上會標示的支援LTE Cat 4、Cat 6、Cat 9,就是指支援的最高上網速率為何,規格越高支援速率越大。比方若業者有提供CA服務,而你的手機也有支援,那網速就會更有機會比沒支援的快。
4.同時使用人數多少、資源共享。
越多人使用同一個基地台的資源,傳輸速率就會被拉低。另外業者提供多大的頻寬,也會影響多人同時上網時的網速品質。
5.隨機特性。
無線訊號有隨機的特性,多人使用同一基地台也是隨機的行為,因此同一地點短時間內網速可能也會有大的差異。
6. 網路資源。
基地台和交換機或核心網路間的傳輸頻寬,交換機和核心網路的系統容量,也有可能是影響網速的原因。
7.使用的應用服務。
有不一定是電信業者的問題,連接的App端、網站的伺服器,或網站本身的容量,或連接到服務的線路頻寬,也會影響手機連網的速度。
基地台涵蓋建設是基礎
嗯...會影響手機上網速度的因素還蠻多的,不全然是電信業者的因素,
但我們仍可以從電信業者的基地台涵蓋、多不多、所在地是哪些頻段的基地台、頻寬、此地有沒有載波聚合...等基礎建設,來看收訊會不會好、網速會不會快。
基地台涵蓋:
有幾個方式可以查詢。
一是各電信業者的網站,從行動通信電台服務資訊系統這個網頁,可以連結到各電信業者的涵蓋查詢,這是以基地台建設為基礎繪製出的涵蓋範圍圖,這可以輸入地址做細部的查詢。

二是看OpenSignal官網。
這裡也可以輸入底點,看各家的4G涵蓋範圍,與各電信業者頁不同的是,這裡的涵蓋資料是來自廣大的匿名用戶,也就是眾包資料,是從安裝OpenSignal App的手機偵測到4G網路而判定,也有一定的參考性。
而且這裡可以直接切換各家業者的涵蓋地圖,因此可以清楚比較各家4G,在各縣市地區的涵蓋範圍。(時間關係,我先看北部的比較,中華的涵蓋範圍還是比較廣(綠點點比較多),比方一些國道省道、山區道路、縣市交界邊緣等地,還看得到使用者貢獻出的4G紀錄,都有涵蓋。)

不過大家可能也看出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比方圖上陽明山那邊空了一大塊,但事實上那邊不可能全4G。以中華電信來說,查詢很市區的美術館周邊收訊,OpenSignal上花博公園那邊是空白,但去過的就知道事實上那邊還是有4G訊號,要查詢局部地區的話,電信官網上的顏色覆蓋可能比較符合實際的狀況。

OpenSignal上有提到,他們是採用Time Coverage(時間涵蓋)這個指標,來看LTE的涵蓋。
時間涵蓋是說用戶手機有連上網時,使用LTE的時間的比例,比方如果說這個地方有80%的LTE涵蓋率,意思就是說在這個地方,有80%的時間可以用到LTE。
不過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是,有的人因為沒有辦吃到飽,所以及使那個地方有LTE,他還是使用Wi-Fi上網,這種情況就沒有納入計算,會產生一些誤差,這也是跟傳統的地理涵蓋不同的地方。
(想起前陣子遠傳以OpenSignal的數據打出涵蓋跟網都速第一文宣,在瞭解OpenSignal的取樣方式後,建議還是搭配各官網上的地理涵蓋一起看一起比較,會比較實際。)
多不多?所在地頻段?頻寬
想要知道各電信在各縣市、行政區蓋了多少基地台,可到NCC的頻率資料庫查系統一個個查詢。
把想查詢行政區、路段欄位填一填,選好查詢哪個頻段的基地台就行了,如果只想看蓋了哪些基地台,頻段也可以不選。

出來的結果會告訴你基地台的頻率、頻寬,但不會告訴你確切的位置,只告訴你行政區,或是查詢路段上有多少基地台。因為不是確切位置,所以應該不能滿足你想查「我家附近基地台」的需求。
但這裡可以查到電信業者建了哪些頻段的基地台,知道頻段後,就可以看是否有提供載波聚合的環境,再搭配看頻寬,人多時夠不夠用也有個參考。

也可以查最新的,居住行政區的基地台建設數量。比方想知道中華電信在板橋有多少2600MHz的基地台,也可以透過這網頁查詢,查到中華到今天(7/11)為止,在板橋有36座2600MHz的基地台。(6月中時的資料是中華全省八縣市有673座2600MHz的基地台,數量最多,遠傳13縣市648座次之...等會來算一下7月的...)
然後,如果你是三星的Galaxy手機,在撥號鍵盤打上*#0011#,就可以查詢所在地的LTE收訊。
這裡會標示此時正收到哪些頻段,以及頻寬多少。最重要的,如果有顯示S1及S2,總共3個Bnad,表示目前正在3CA狀態中,如果只有顯示S1,則表示在2CA中。不時查詢一下就可以知道電信業者在哪裡有提供載波聚合,有機會可以享用較快的網速。

踩點測試
但,有3CA、頻寬也大,收訊滿格,就代表連網一帆風順嗎?
從實地的測速看來,也並不是每次都能飆到很快,但基本上不會太差,有載波聚合,也明顯(經常)比單4G要來得快。
這次又去跑一些4G網路測試了,但這次帶著中華跟遠傳門號一起跑,原因很簡單,因為兩家都有3CA,想看看網速有沒有差別?有3CA的地方多不多?
這次一樣使用Galaxy S7 edge,除了因為支援3CA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看現在是2CA還是3CA。
每到一個地方,我會打開手機等一下下,看它會不會連接到CA的狀態,盡量等到有再來跑,我使用Speedtest及OpenSignal兩個App來跑。

總共跑了19個點,包括百貨公司室內、交通站,那種大家一有機會坐下來就低頭滑手機的場合,而且因為在禮拜六測的,有些地方舉目所及都是滑手機的人,因此可以顯示多人上網的狀況。
我整理在地圖裡,請參考~
...因為有遇到網速變慢的人多尖峰時間,我就不計算平均速度了
● 這幾個記錄看來,在台北市,中華有3CA的地方,比遠傳多(所以希望也用S7的遠傳同學,如果有找到3CA的地方歡迎上來回報..),若有載波聚合,中華的頻寬也大多較大(但用戶數也多就是了)


● 網速互有好壞,不過這幾個地方,中華較快的比例較多,跟3CA的點較多也不無關係,若有載波聚合,正常下載可到50Mbps以上。
遠傳在北市普遍都有2CA,也算不賴。
● 但有的時候,在載波聚合也不是速度保證,比方新板誠品外,2CA的速度跑出來比單4G慢,南京敦化路口,有3CA也不見得比2CA快很多。(所以還是要看環境跟時間因素)
● 這幾個地方裡,人多的點,遠傳網速的表現比中華好一些,不知道是不是中華用戶多的關係...
幾個人多網速因而表現不好的,比方傍晚的台北車站忠孝西路前,即使有載波聚合,中華頻寬也到35MHz,但網速依然不太好。
週六下午的環球購物中心走道休息椅,坐滿了在滑手機的人,網速也不太理想。
● 另外高鐵售票處雖然是在地下室了,但網速都很不錯。(附帶一題,台北車站台鐵月台中華有CA)。
其實4G測速的題目也做過不少次,每次的結果都很沒一致性,有點覺得不管做幾次,都不能代表平均的、大眾的狀況,因為網路速度、收訊這種東西,真的因時因地會有很大的變化。
NCC委託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做的4G網速測試,年底前會完成,那個是跑全台灣的,會比較專業跟完整,我們等看那份報告吧。
但前面提到的,七個影響速度的原因裡,若能把基地台涵蓋、密度、頻寬、載波聚合...等基礎建設做好,就有好的底子,用戶就有較高的機會享用到品質較好的網路。(畢竟資費變貴是不是...

上次中華記者會時有提到,上個月他們投資40幾億採購了基地台設備,要加強建設,其他業者也有陸續做加強,業者繼續強化基地台,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準備好支援CA的手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