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幻 wrote:
這比喻是有些誤差,因為除非延申到家用層面,否則標準的移動網路主要都是單人使用。
故4G與5G就是主要速度上的差距,該拿來類比的是TOYOTA與『跑車』。
跑車的速度很快,但且不論台灣沒那種高速公路,就算是有,絕大多數人也沒那種需求。
故大多人最後還是去買一般汽車,而不是什麼速度非常快,卻也昂貴的跑車…
※很多人還有一個誤解,好像認為『供給可以帶來需求』,少數案例的確是如此,但多數情況下,這種商業模式會是失敗的,因為這個市場整體而言,其實是『需求帶來供給』的,也因此…5G的硬需求真的在哪裡?
上星期才在網路設備板討論過固網是否要申請到1G的問題是同樣的概念
邏輯和4G換5G是一樣的
一般我們講網速差別好像是速度, 但嚴格來講是寬度
因為網路傳輸是封包傳遞, 每秒能通過多少封包, 這是流量的概念
封包通過的速度則是固定的
比喻成高速公路的話, 則是車道的寬度
譬如以前用量不大, 20M就夠用, 就好比在單位時間內, 這條高速公路只要通過一台小車
現在用量大了, 可能單位時間內要通過的不只一台車, 要通過很多台車(因為有更多的人要通過)
方法就是把車道變寬, 一次可以通過兩~三台車, 或是換一台大車
這就叫做"頻寬"
所以不管是固網還是4G,5G, 不應該是講速度變快了
正確應該是講頻寬變大了
理論5G的速度(頻寬)是4G的一百倍
現在很多人覺得4G很快, 那是透過CA來達成的
而CA的邏輯就是
這條路的寬度只能走一台車
那就分批讓另一台車走另一條路
來達到單位時間內大量傳輸的目的
移動網路的另一層面是無線網路
現在有些非手機通訊設備也是插個sim卡就能連網
所以5G並不限於個人的單人使用
至於『供給可以帶來需求』或是『需求帶來供給』
同樣前面比喻成車與高速公路
網路建設就如同交通建設(所以才歸交通部管啊~~)
一個地區要讓它發展
是先有交通建設修建道路或大眾運輸還是先蓋一堆房子??
這並沒有絕對
3.75G HSUPA + MIMO 最高的 28Mbps 和 4G LTE Advanced Cat.8 最高 1200 Mbps 差異, 若在當今網路應用, 加上無線網路是同一基地台共用頻寬下, 算是很有感的差別, 但在當年 3G -> 4G 的演進時, 4G 也並沒像現在的 4G+ 這麼快, 當然大家都沒有非升不可的感覺.
同樣的目前 4G LTE Advanced -> 5G 間的差異, 對大部份的應用來說, 也並沒有非 5G 不可, 當然大部份人也沒有這有有感.
WiFi 5 -> WiFi 6 也是差不多, 除非家中有經常性透過 WiFi 存取大量資料, 比如透過 WiFi 將筆電的影片存到 NAS 中, 不然一般上 Internet, 頻寬還是被連外的網路所限制住, 甚至只用 11n 也沒有差別.
通訊業界這 20 年來, 一直在找殺手級應用 (Killer Application), 就是希望可以讓終端用戶非升級網速不可...
但通常當使用新技術設備價格低到大部份人都可以接受, 或和舊技術的設備差異不多時, 要買新設備時, 才會去考慮用新的技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