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網路傳輸量5年幾近翻倍 電信業再拋成本分攤議題

奶綠仔^^ wrote:
個人是覺得行動網路應該比照固網的收費邏輯才合理。
固網哪有什麼以流量計費這種事情,都馬是以網速計費,固網行得通的事情到底有什麼道理在行動網路行不通?



有線網路從來沒有限制流量沒錯
以前最早撥接時候算時間而不是算流量(就是打電話出去),後來升級成ADSL電話跟網路分開開始算月租
直到現在的光世代不綁電話號碼可直接申辦網路
gigimmg wrote:
有線網路從來沒有限制流量沒錯
以前最早撥接時候算時間而不是算流量(就是打電話出去),後來升級成ADSL電話跟網路分開開始算月租

有哦
不久前有一個下載量很大的用第四台線結果被限了,上來哭訴都變慢了
不過我沒記下是那篇
alwayslee wrote:
很噁心的議題,呵呵
是說
CAP沒錢給ISP?
講白了就看人家賺大就要去分杯更而已


這個議題的根本狀況其實是『提供吃到飽的服務,但真的吃多了時,店家又不滿要找名目額外收費了』

整體狀況是這樣的,無論是網路服務商還是一般用戶,在這些ISP的眼裡都是『使用流量的客戶』

只是一種是個人(家庭)使用、另一種則是商業使用的差別罷了。

商業使用基於目的性,用量肯定是比個人戶要高出許多,所以其實商業售價本身也都是比較貴。

但就是在這情況下ISP覺得營收『入不敷出』,或著用另一種說法是『覺得賺不夠』。

但不敢向一般用戶收費嘛,就把腦筋動到商業用戶身上了。
ForLucky wrote:
有哦
不久前有一個下載量很大的用第四台線結果被限了,上來哭訴都變慢了
不過我沒記下是那篇



會偷限速而已吧
用量大小其實ISP業者都有紀錄,以我用中華來說
之前長跑一些東西用量超大某一天接到電銷電銷說溜嘴
你的用量蠻大的要不要考慮升級300或500M
現在東西都越來越大
其實也是變相漲價
gigimmg wrote:
韓國沒有比較貴阿換算...(恕刪)


前面沒說明清楚
應該這麼說比較合適
韓國的三大電信商除了跟其他公司合作的二類外
三大電信商自身都有額外經營二類電信
舉例來說我用的LG U+就細分為正規的U+及
U+ 알뜰폰總體都是LG的但門市互不隸屬、業務
方面也都獨立,同樣的方案內容來說在正規的U+
享有網速高跟優先權高及延遲低但月租卻要將近
45000韓幣相對較高
在U+的알뜰폰月租只要17900韓幣相對便宜但網速
跟優先權及延遲就跟正規的U+無法相比,所以我才會說在行動網的部分來說確實比較貴,因為他們細分的很多,7年前剛來時被一大坨的月租方案搞得頭昏眼花,後來會選擇用알뜰폰方案是因為韓國的
WiFi 建置的算完善連公車都有免費使用,所以來著生活後才養成了連WiFi的習慣
以前參加研討會時聽過這樣的說法...

各電信公司間數據的傳遞是要收費的, 由接收端按流量付錢給發送端, 以前電信數據交換多以語音為主, 語音封包基本上是對稱的, 因此收發數據差距很小, 後來網際網路流行之後, 大部份服務都是用戶端接收數據大與發送量, 造成當某些國家有熱門網路公司的服務多, 則這個國家的國際數據公司會很賺錢, 比如早期 Google, Yahoo 主機都在美國, 台灣的用戶大家都把首業設成 Yahoo 或 Google, 每次打開瀏覽器, 都先連一次美國要數據, 中華國際分公司付給美國端的對接電信公司的錢就大增...當然, 中華國際分公司也會再跟後端的其它電信收取這些數據費用. 最後付錢的就是提供末端接取網服務的各家電信公司.
現在影音服務用量大了之後, 這個接收發送量的差距更大, 造成用戶端的電信公司要付給上游更多的費用, 這對提供吃到飽的電信公司, 影響會比沒有吃到飽的更大許多.
這也是為何電信公司要對流量大的用戶限速, 或是想辦法限縮吃到飽業務, 並非只是表面上說要維持用戶上網的公平性, 更多的還是可以減少開支....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