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台灣大引進NVIDIA GeForce Now雲端遊戲 正式上線 不用高規格手機也能暢玩3A大作

但「現在」、「當前」、「當下」還是會以綁定申辦5G+開通5G加值服務開通為優先啊!

你「當前」沒先去辦5G資費,那就等於不用說什麼固網穩不穩定了!

因為業者也有說「後續」會對外開放該服務,而不是「當前」對外開放。

如果假設熟成的5G建設可以來到TB等級的傳輸量,那你的擔憂就反而只是彰顯出一種自身的理解不足了。

然而,對比當前發展熟成的4G流量速度再快,竟然也只能跑出媲美家中固網的15M下載流量,來跑動1080P解析度雲端串流,這不是顯得很尷尬嗎...?因為1080P解析度只要有固網15M的網路流量就可以推動了,這樣聽起來4G也沒能多快....

比起擔憂伺服器端、網速端的硬體搆不夠強到位,我倒覺得該擔心的是消費者的荷包能不能玩得起才是真的。

因為人真的很矛盾,天生喜歡一直買各種最新的遊戲主機或硬體來玩新遊戲,不知不覺就把家中堆成了一堆效能過剩、已經用不到的電子垃圾出來,只是單純為了追求新遊戲的體驗、被新的主機平台坑殺荷包,然後又怕找不到朋友可以一起玩、一起討論攻略....
我想看被限速的時候一片慘叫聲
台灣的電信一堆都是騙人的吃到飽...
思念會像細沙穿過你的靈魂
figh2251 wrote:
他是用4~8核心的浮動運算 + 接近於2080TI的顯示效能去幫你算

也不用說要多快的網速,只要有25Mpbs就可以穩定1080P 60hz
重點是要乘以1000倍~10萬倍的硬體需求阿...
我是抱持懷疑的態度啦...
 
所有超級電腦的作業系統都不是Windows
而且超級電腦強的不是GPU而是CPU運算
跟一般玩家所需求的3A遊戲環境大相逕庭
如果要用模擬的方式,效能比起原生系統又更浪費了...
想出這個概念很美好,實踐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的...
 
把微軟的模擬飛行同時讓10000個人上線串流試看看??
惡魔的右手 wrote:
重點是要乘以1000...(恕刪)


那你這個講法來看的話,Ai運算應該也無法做到多工執行了!更不用說什麼Ai運算可以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這種無稽之談、更不用談說如何在直播主透過Ai技術改變自身的樣貌這種宛如小說情節的事。

別忘了,我們很多訊息都是透過Ai演算法同步做客製化廣告推送...

照這說法去看,你很快就會覺得又有不合理之處了,因為玩遊戲的人數來說,可能遠不及觸及Ai演算法推送的商業廣告數量與時間。

如果你使用過去三十年前的經驗去看現在的一切,那就只會得到你當前充滿不解的答案。
一流人專做開源未來事,二流人專做停滯不前淘汰事,三流人只做問題進行事,四流人只做同溫取暖裝傻事。
惡魔的右手 wrote:
重點是要乘以1000(恕刪)


現在不流行超級電腦了
現在流行量子電腦

200秒運算屌打超級電腦10000年的運算量
是破解各種密碼的超級武器


接下來人類要進入虛擬狀態了
(人類可能本身就是在外星人設計的虛擬狀態下存在著)

Google 實現量子化學模擬,迄今為止全球首例
不回應底下小留言、廢文及討戰文
法客 wrote:
接下來人類要進入虛擬狀態了
(人類可能本身就是在外星人設計的虛擬狀態下存在著)

疑?本帖突然有寶傑fu了~
被操弄人性OK嗎?
劍心san wrote:
那你這個講法來看的話,Ai運算應該也無法做到多工執行了!更不用說什麼Ai運算可以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這種無稽之談、更不用談說如何在直播主透過Ai技術改變自身的樣貌這種宛如小說情節的事。

別忘了,我們很多訊息都是透過Ai演算法同步做客製化廣告推送...

照這說法去看,你很快就會覺得又有不合理之處了,因為玩遊戲的人數來說,可能遠不及觸及Ai演算法推送的商業廣告數量與時間。

如果你使用過去三十年前的經驗去看現在的一切,那就只會得到你當前充滿不解的答案。
你還是不懂AI運算與3D遊戲引擎運算其中的差別...
AI演算後的廣告推送,並不需要無時無刻的大量計算
只要收集你1星期的網頁瀏覽紀錄,就可以大略推算出你大概對甚麼商品有興趣
收集1個月,就可以精準推銷,而其中真正屬於你的資料量
(例如網頁超連結點擊紀錄,每個連結的停留時間...)
可能根本不到10MB
但3D遊戲可是要生成每秒60FPS的巨量資料,
使用者幾個簡單指令,實際上都需要CPU & GPU高速運算
才能回饋出讓使用者感覺流暢的畫面
 
是說把AI運算跟3D遊戲扯在一起,表示根本不懂電腦軟體的運作方式...
簡單講,一台10萬元頂尖的桌上型電腦,一次只能供一個人玩高階VR遊戲
但同一台電腦絕對有辦法可以運算100萬人份"不需要即時回饋"的使用者喜好分析...
惡魔的右手 wrote:
你還是不懂AI運算與3D遊戲引擎運算其中的差別...
AI演算後的廣告推送,並不需要無時無刻的大量計算
只要收集你1星期的網頁瀏覽紀錄,就可以大略推算出你大概對甚麼商品有興趣
收集1個月,就可以精準推銷,而其中真正屬於你的資料量
(例如網頁超連結點擊紀錄,每個連結的停留時間...)
可能根本不到10MB
但3D遊戲可是要生成每秒60FPS的巨量資料,
使用者幾個簡單指令,實際上都需要CPU & GPU高速運算
才能回饋出讓使用者感覺流暢的畫面

是說把AI運算跟3D遊戲扯在一起,表示根本不懂電腦軟體的運作方式...
簡單講,一台10萬元頂尖的桌上型電腦,一次只能供一個人玩高階VR遊戲
但同一台電腦絕對有辦法可以運算100萬人份"不需要即時回饋"的使用者喜好分析...


那你就繼續用過時的知識與經驗,來解讀先進的文明發展好了,惡魔大。

因為AI的應用可不只推播廣告而已,推播廣告僅只是眾多AI商業應用場景之一。

像我也有提到直播主串流的即時修臉運算,那也是AI的應用之一,可以使人從60歲大嬸變身成18歲美少女的應用,而且這還不是修照片,而是即時串流的直播內容互動。

像玩命關頭7的演員保羅沃克人都死於車禍了,也是利用AI技術將其他演員變身為已經過世的保羅沃克,這背後的運算能力是比你強調或已知的遊戲渲染技術還要精深許多...

而且AI也能用在軍事戰爭上,像是AI與人類一起去玩星際爭霸,你覺得這背後使用的運算技術,會比你家的任何一台遊戲機或雲端遊戲伺服的運算能力還要更爛?

還有當年的李世石出戰AI下圍棋,那背後需要的即時運算,也會不如一台遊戲機或雲端遊戲的運算能力嗎?如果真那麼爛,那為啥人腦還會輸給AI的運算???人在打遊戲還會一直輸給外掛?甚至只能一直透過舉報外掛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差距感?

還有,使用AI做精準投放的用意是,意圖作客製化行銷與曝光,而這只是AI運算的其中一種用途而已,單論玩遊戲本身也許不需要AI推播廣告,但你需要留意某3A大作的續作與上市、特價、優惠促銷的消息時,這時候你就會希望能否有個AI的客製化推播服務出來讓你掌握動向了....
一流人專做開源未來事,二流人專做停滯不前淘汰事,三流人只做問題進行事,四流人只做同溫取暖裝傻事。
搞不懂為啥有人會被限制在一個框框裡呢?

這種東西只要考慮延遲就好了,其他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運算什麼的太容易了好嗎?

科技進步很快,不要再用過去的觀念去看未來了...
劍心san wrote:
那你就繼續用過時的知識與經驗,來解讀先進的文明發展好了,惡魔大。

因為AI的應用可不只推播廣告而已,推播廣告僅只是眾多AI商業應用場景之一。

像我也有提到直播主串流的即時修臉運算,那也是AI的應用之一,可以使人從60歲大嬸變身成18歲美少女的應用,而且這還不是修照片,而是即時串流的直播內容互動。

像玩命關頭7的演員保羅沃克人都死於車禍了,也是利用AI技術將其他演員變身為已經過世的保羅沃克,這背後的運算能力是比你強調或已知的遊戲渲染技術還要精深許多...

而且AI也能用在軍事戰爭上,像是AI與人類一起去玩星際爭霸,你覺得這背後使用的運算技術,會比你家的任何一台遊戲機或雲端遊戲伺服的運算能力還要更爛?

還有當年的李世石出戰AI下圍棋,那背後需要的即時運算,也會不如一台遊戲機或雲端遊戲的運算能力嗎?如果真那麼爛,那為啥人腦還會輸給AI的運算???人在打遊戲還會一直輸給外掛?甚至只能一直透過舉報外掛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差距感?
你都知道可以用AI虛擬出保羅沃克了
卻不知道背後花了多少"時間"以及金錢在後製!?
你在螢幕前看到1分鐘虛擬保羅沃克的演出
背後可能是花了幾十甚至幾百個小時用高等級的工作站電腦在修正!
 
然後目前的AI都是"專用型AI"而不是泛用型AI
會下圍棋的AI不能變身成自駕車的AI
會開車的AI不能變身醫療診斷用的AI
因為每一個AI引擎都是一套為特殊情境"量身訂做"的應用程式!
 
Alpha GO,其實說穿了也就是一個圍棋程式,只是加上了AI可以自我進化
藉由輸入數以萬計的圍棋實戰過程棋譜做基礎
然後24小時由AI不間斷模擬棋局攻防變化相互對抗
每秒鐘進行數千次,把所有可能的結果分支都先演練一回
把能導向勝利的所有步驟都記錄下來
再好整以暇面對人類棋士的落子步驟
人類棋士的每一步棋,大概都已在Alpha go的資料庫內了
對應的落子步驟也早就有了,怎麼可能會輸?
 
至於你提到軍事用途的AI,更好笑了
軍事用途的AI能夠教你如何打勝仗??
戰場瞬息萬變,AI的決策能力要由誰訓練??
甚至講殘酷一點,資源不足時,傷兵要不要救,能夠由AI判斷嗎?
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伸,那何不一開始就發明一個政治AI直接瓦解敵對國家政權?
有,目前中國,俄羅斯的謠言農場以及網軍就是了
台灣才剛經歷過的韓流就是中國網軍的代表作
但背後究竟是人還是AI? 估計兩者都有
AI大量申請假帳號,散播人為精心設計的謠言是標準流程
 
至於泛用型AI目前連紙上談兵的階段都還不算,只是個夢想
距離真正實現還有很長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估計百年內都難以實現
泛用型AI,基本上就是一個"神造人"的過程(或是"天網"之類的)
 
就算20年後,量子電腦商用化,硬體運算能力夠了,背後的軟體程式呢?
需要的程式碼數量與記憶體容量都是目前科學家不敢估算的
反正程式碼應是以"1億行"作為基本單位,記憶體包含資料庫用TB作為單位
題外話,泛用型AI究竟是屬於"作業系統"還是"應用程式"都很還難界定
如果是應用程式,哪個作業系統可以承載如此巨大的應用程式?
可能還要先發明一個作業系統呢...
而且debug的過程,樂觀估計應該是以"年"作為基本單位的
 
人腦的思考與計算速度當然比不上電腦甚至是一台30年前的計算機
全世界幾十億人口,有幾個人的大腦可以瞬間計算出5位數以上的平方根?
但是30年前的計算機可以不到一秒就算出來
請問是人類的大腦厲害還是30年前的計算機厲害?
難道問發明計算機的不是人類嗎?
別忘了,中文俗稱的電腦其實就是"電子計算機"
 
如果真的不懂電腦科學就別獻醜了,免得貽笑大方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