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5G目前現況

5G開台.... 你們家對面想要基地台嗎??.......這很現實的問題
基地台有光纖專線嗎?? 要拉過去要花多少錢???
可能要比2600再多一倍基地台

PokeSimon wrote:
大大真是眼光獨到,...(恕刪)


記得文章要標註工號才好計算點數, 這篇風向帶的不錯, 辛苦了

至於5G怎麼一回事, 等政府相關配套弄好再說拉
輕鬆走人生, 簡單過生活
bluejeff wrote:
記得文章要標註工號才...(恕刪)


我凌晨發文誰請的起,你有工號喔?您真搞笑,我是亞太用戶用的還滿意,想到亞太的5G優勢我就放心了

羅勒雞肉丸佐白酒 wrote:
之前每家電信都有再...(恕刪)


5G發展小型基站非常重要,亞太4G已率先建置,TDD2600更方便未來5G的應用像魔速方塊有1和2都有其優點

摘錄網址如下http://www.teema.org.tw/industry-information-detail.aspx?infoid=19378

在3GPP發佈的5G發展目標中,整體系統容量(Capacity)要比4G提升1,000倍。為達成這項目標,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相較於以大型基地台為主的4G,5G網路架構將是大小共存的狀態,如何讓兩者共存於5G網路架構中,是目前業界正在努力克服的技術難題。

臺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秘書長暨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周勝鄰指出,無論是大型基地台還是小型基地台,一個區域裡基地台越多,該行動網路的系統容量也就越大。一個大基站涵蓋的半徑,可以從500公尺~2公里,但容量卻是固定的,因此範圍布得越廣,單一使用者可以分享到的容量就越小,容易造成擁塞。如果能透過小型基地台組網,便可把不同用戶分散到這些基站去,進而讓容量增加。


未來5G小基站的觀念,會是在大型基地台底下,再布建好幾個小型基地台。周勝鄰舉例,以臺北市東區的面積來說,一座大型基地台的訊號涵蓋範圍已經足夠,但考慮到當地人潮擁擠、行動網路的流量也高,因此網路容量必須更大,才能滿足用戶需求。在SOGO等人潮聚集的地區再布建幾個小基地台,便可有效提高網路容量。


因此,增加小型基地台所能擴增的網路容量,還是有其極限。以目前的技術來看,利用小型基地台,最多可把網路容量增加2~5倍。



為什麼需要5G小基站
5G通訊世代。5G通訊網路將一改過去高度仰賴大型基地台的布建架構,而大量使用小型基站,讓電信營運商能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彈性組網,從而提高網路密度與覆蓋範圍,達到比4G技術更高的傳輸率和網路容量

網路和部署的彈性、空中介面的新設計,有助於抑制功耗的成長。無線鏈路兩端裝置的每位元元傳輸功耗必須大幅減少,例如,未連接裝置和未滿載運作的網路節點的功耗。

全方位的彈性設計,與現有技術極度緊密整合的途徑,都是供應商主要的優先考量事項。

全方位彈性設計提升十倍使用者體驗
實現網路容量增加一萬倍,以及使用者體驗提升十倍(即使在不利的網路條件下也能達到100Mbit/s)的主要途徑如下:
小基站(Small Cell)大規模高密度化(D
在3G和4G的網路部署,高密度化已是明顯的趨勢,但5G能讓我們從全新網路(Clean Slate)的方式設計一套彈性的系統,並優化基地台之間距離200公尺以下的小基站。得注意的是,除了優化小基站的超密度網路(Ultra Dense Network)環境外,5G也支援大範圍覆蓋的大型基地台部署,這一點更加突顯了系統設計彈性的必要性。



羅勒雞肉丸佐白酒 wrote:
之前每家電信都有再...(恕刪)


亞太黃金低頻段700MHz, 發展5G有優勢

摘自https://www.eettaiwan.com/news/article/20180420TA31-small-cell-networks-and-the-evolution-of-5g
小型基地台如何因應5G演進?

簡單來說,5G將提供更大的數據容量、更低的延遲。然而:
5G並不會取代4G;而僅僅是在4G的基礎之上適用更多樣化的應用。4G網路(如小型蜂巢式基地台)將與5G網路的進展並駕齊驅。
5G新無線(5G NR)網路預計至少要到2020年才能投入使用,這意味著5G行動裝置也要等到屆時整合5G網路後才能正式面世。
小型基地台之所以有助於pre-5G/LTE-Advanced Pro (LTE-A Pro)過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提供更大的資料容量
幫助服務供應商免去安裝或租用屋頂系統的高昂成本,從而降低總成本
有助於提升行動裝置性能。當用戶的手機接近小型基地台時,它將以更低的功率傳輸訊號,有效地降低手機功率輸出,從而大幅延長電池壽命。
根據現有的許多討論顯示,真正的5G將採用更高的頻率頻寬,例如28GHz或39GHz。針對於這些毫米波(mmWave)頻率而言,由於訊號無法穿透牆壁或建築物,而蜂巢式基地台的覆蓋半徑也不到500公尺,因此小型基地台顯得至關重要。除了目前適用於小型基地台的系統,預計在未來的幾年裡,可能還會有針對5G網路的系統問世。

摘自
https://tdaily.news/tech/79934

從5G頻率特性來看,各頻段特性不同,適用於不同的部署場景。
•低頻段(<1GHz)的覆蓋能力強,但資源有限。一般來說低頻段覆蓋半徑是中頻段(2.5GHz~6GHz)的3~4倍以上,在相同面積下,採用低頻段建網,基站數可以節省80%左右,可以極大的減少建網成本。但低頻段資源有限,經營商擁有的低頻段帶寬很小,通常只有10MHz~20MHz,無法滿足5G的容量需求。因此,低頻段更適合作為5G底層網,提供室內外、城市農村連續廣覆蓋。

5G部署的最大難題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成本,低頻段的使用是5G建網的關鍵。

性價比最優的建網方案是採用高中低頻結合的多頻網建網方式:低頻段作為覆蓋層,提供廣覆蓋和深度覆蓋,中頻段作為連續的容量層,而高頻段作為熱點容量層,解決容量需求。多載波之間通過載波聚合、雙連接、上行增強(SUL)等技術,根據用戶屬性(如公網用戶或垂直行業用戶)、業務需求等選用合適的工作頻段。

5G低頻段的分配主要看政策,經營商可先採用兩種方案保證覆蓋或降低建網成本:

方案一:上下行解耦對5G進行上行補充
為了補償5G在中高頻段部署時的上行覆蓋問題,3GPP提出了SUL(上行覆蓋補充)的部署方式,將低頻段作為5G上行傳輸,提高5G上行覆蓋。SUL將上下行解耦,在低頻段上行頻段作為5G上行,5G下行仍在高頻段上傳輸。如4G系統,只需要拿出上行的5MHz或10MHz用於5G上行即可。相對於5G雙頻網的方式來說,SUL方案系統設計更複雜,要求LTE設備和NR設備協作,且對終端的要求更高,終端需同時處理多系統信息和多頻段工作。
5G志在「萬物互聯」,對覆蓋要求高,經營商基於3.5GHz頻段建網將面臨上行覆蓋無法支撐5G特色業務、以及超巨大投資等難題,急需如700MHz等低頻段

bluejeff wrote:
記得文章要標註工號...(恕刪)


您搞錯什麼了?您有什麼工號?有疑問可以相約討論?我上來發文沒任何酬勞只是分享個人找到的網路新聞,利用我下班閒暇時間發文,如果您硬要扯工號,您幫我編號好了,相約確認我的真實工作,很可惜亞太沒能付我半塊錢酬勞,您要付我酬勞我很願意,或者您努力幻想搞笑,看到您的搞笑文我也蠻開心的,您幻想我幫亞太工讀發文喔,我只是亞太用戶,你要付我工費喔?
參加3GPP, 全台灣最用力的還是工研院、資策會,提案專利納入標準的,一隻手就數完。 鴻海參與3GPP?? 參與不難,提專利也不難,能從裡面拿到權利金,才是本事。
亞太黃金低頻段700MHz, 發展5G有優勢???。
5G EMBB 規劃 通道頻寬 100MHz, 現有所有LTE 頻段 (台灣的 B3、B8、B28、B7...),哪一段能騰出 100MHZ頻寬來用。所以才會找新頻段還是清空現有頻段。
3GPP 找 3.5Ghz是有其考量的。 另外 R15標準還是以100Mhz為主, R16就看到100Mhz現實面實施有其困難,已經考慮回到 5/10/20Mhz頻寬應用。
台灣的 新聞,不管電子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公關業配是常態。 亞太的合作夥伴是交大, 交大的技術從何而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BTW 全球前三大是不會賣設備或技術合作給非OPETATOR的。
消費者只想了解幾個東西

到時5G吃到飽賣多少錢
如果是限速版本(全速一定千元以上,有很高機會出限速版本)
限多少速度?
收訊如何,網內網外市話送幾分鐘

至於5G技術跟專利性,頻段用那個,要用FDD還TDD還是有其他方式
我想消費者不會想了解這些東西

現階段除了對產業發轉有興趣的人才需要思考5G的進展。
對一般手機使用者而言,5G還太早。

從規格確認,到頻譜招標,最快也要2年。
之後基地台怖建,至普及,還要2-3年。

現在不必想太多。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