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295 wrote:
行動電源這東西跟本就是黑箱作業!
因為大部分的外殼都是用黏的(黏死的)
說好聽一點是希望不要讓消費者去動到內部的電池, 以免發生短路起火
實際上根本就是要黑箱作業用的..
:
用這種行動電源至少可以讓我"看"得到:
1.電池芯是哪個廠牌的
2.可直接用電錶量單cell的電壓
我想外殼封死真的是不少廠商把行動電源當耗材賣,當然任意拆開造成短路,內部的 18650 炸開…威力可是不小的!


至於 DIY 可換 cell 的版本,雖然可以看到到是什麼 cell(先不論 cell 的真假),但是盒子上的鋰電池保護機制設計是不是夠多與夠齊全,也是直得考量的!
「可直接用電錶量單 cell 的電壓」……量這個能幹麼?



如果是要測 cell 的容量的話,最好還是拿鋰電池專用的測試儀來充放電檢測(這就不像三用錶一樣到處買的到的設備)。Evan295 wrote:
我只要知道 空載 之下的"殘壓"剩下多少!
Evan295 wrote:
行動電源上的電量指示可相信???
當它只亮最後一顆燈時究竟是剩下多少電壓? 你能知道?
行動電源上的電量指示,多半只是簡單的電壓提示訊息,至於燈號代表電壓伏特,要看電路板的設計,必竟配合不同放電能力的 cell 時,設計下限也不同,不過 DIY 版的就要看各家設計了!
在空載之下的殘壓有多少,這應該不是重點,就算鋰電池老化,充飽時空載的電壓應該和新品差不多,重點應該是在有負載下與空載下電壓下降幅度有多少,比較容易知道電池是否老化,如果可以還是要有原廠的鋰電池放電曲線表來比對比較準!
chrisic wrote:
好的原廠的電路設...(恕刪)
說穿了你還是很相信它的電量指示
我玩大放電(大C數)的鋰聚合物的心得是:
1.於大電流放電時(高負載30A以上)一分鐘內電壓降到低於3.0V就代表超過它的放電能力, 這條件包含已老化的電池在內
2.於低電流(1A)放電時,無負載的條件下低於3.7V時電池溫度就會明顯上升
3.過放後的電池其放電能力和蓄電力明顯下滑
再來我觀察過 消費級DC 及部份手機, 當它顯示低電量時電池殘壓只剩3.2V甚至更低
讓我不得不懷疑原廠的設計是不是為了達到 高續航力 所作的手段!?
甚至我還懷疑是不是如此才能操壞電池,讓他們有市場可以賺??
然而這種低放電能力的鋰電池(手機和相機)和高C數的鋰電池有多少不同點我可不管, 我只管我的錢包
過充問題
要說鋰電池過充會怎樣? 我玩過了!
它就是爆炸給你看!
火焰的噴發壓力猶如氣焊的 氧乙炔燄 般恐怖
以上言論信與不信接受與否都不管我事. 言盡於此不再作回應!
Evan295 wrote:
說穿了你還是很相信它的電量指示
我還蠻相信大廠的電量指示(SANYO、Panasonic、SONY、Toshiba…等),至於那些不知名牌子或山寨品,我基本上是不會去碰的,因為十個中有六個問題不少,除非是無償取得,才會拆開來研究一下!
Evan295 wrote:
我玩大放電(大C數)的鋰聚合物的心得是:
Evan295 wrote:
再來我觀察過 消費級DC 及部份手機, 當它顯示低電量時電池殘壓只剩3.2V甚至更低
讓我不得不懷疑原廠的設計是不是為了達到 高續航力 所作的手段!?
甚至我還懷疑是不是如此才能操壞電池,讓他們有市場可以賺??
嗯~這怎麼說呢!不是叫鋰(鋰聚合物)電池所有的設計與用料都是一樣的,各電池廠會把不同的技術放各類型的鋰電池內,所以不同型號鋰電池的特性也多多少少有所差異,所以並不是有的鋰電池都有同樣的充放電規格。Ni-MH 電池,也不是每顆都有低自放的特性…
所以只有大廠的電路與電池多半是相互配套出來的,多半電量指示是算準的了!至於「懷疑原廠的設計是不是為了達到高續航力所作的手段!?甚至我還懷疑是不是如此才能操壞電池,讓他們有市場可以賺??」你可以合理懷疑,但是不是實事,則需有第三公證單位證明數據!
產品設計與用料必竟這要考量到市場定位來決定,而且商品的耐用會影響品牌形象,國際大廠通常不會這樣亂搞,至於沒牌的那就......

如果今天市場定位是平均兩年左右就會汰換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那電池與充放電設計在原本可以用 1000 次的鋰電池,把放電下限向下拉而延長使用時間,縮短電池壽命到 700 次,那我也覺得很沒什麼不可以的,而且消費性電子產品,通常不是規格被淘汰,不然就是人損或其他機件問題故障最先發生。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