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上傳/下載」檔案,就是很難說的。
我測試過用5M網速上傳20MB的影片,最快大約40秒;但是用21M網速上傳相同影片,有時候卻也要45秒,這是因為無線網路速度不一定,如果因為有21M或不限速方案,而以為上傳/下載檔案一定飛快,那就是錯誤迷思。
但是現在對於「上傳/下載」速度的要求也是因人而異,有的是工作關係分秒必爭,那就算不保證超速,也值得嘗試;如果只是生活上與親友分享影片,那上傳下載速度稍慢,等候一下也不算甚麼。
總之,不同的用途,就好像不同口徑的水龍頭流出的水一樣,不一定非要用最大口徑的水管去承接,對於上傳/下載檔案沒有特別需求的人,只是文字語音、串流媒體、瀏覽網頁,那其實5M的口徑就夠;業者聲稱給予最大口徑水管,結果有時候20M、有時候7M、有時候12M的口徑,跑起來時快時慢,就不要期望過高。
不過這也看口袋啦,台星488或599都大有人在用。
isoiso1so wrote:
低價不限速之外還有更...(恕刪)
沒錯啦,其實就是理性與感性的選擇。
購買「不限速」的人,其中一種,大概就是很清楚自己會用來取代家中固網,或者工作上在戶外常常接筆電下載/上傳大型檔案的人,這種就是比較理性訴求;另外一種,就是不曉得自己會不會哪天突然用到,於是先買起來保險的人,這種就是比較感性訴求。
而,會購買「限速」產品的人,應該都是很理性了解自己需求的人。譬如有人說家裡已經有固網,門號純粹給手機用,手機的用途就那幾樣,5M就夠了,不需要多花錢。
紫米飯糰 wrote:
電信大戰已進入「低價...(恕刪)

這圖表的單位 是 Mbps (byte),換算成網路速度要有些調整。
一般真4K 需要13 Mbps(byte)以上,如果透過AP 2.4G發射出來的,大約要打6折,所以進去AP 就要 20 Mbps(byte) 以上, SpeedTest 測量速度是 Mbit/s,也就是 要乘 8,所以 至少要 160 Mbit/s 以上的,才有辦法看 4K。
實際使用經驗,要非常流暢的看 HD 1080,需求是 5 Mbps(byte),4K 的至少要25 Mbps(byte),所以,真實情況來說一定要200 Mbit/s 以上光世代才能帶的動。
用4G看,基本上沒幾個地方能帶的動,手機訊號能吃2CA以上,且能吃到 4X4的 才能跑出這速度,且一般是不穩定的。目前一般電視盒子的使用經驗,70 Mbit/s 的 能帶 1080 HD(透過AP),要 300 Mbit/s 才能帶的動 4K。
你們算算那個數字,每秒 25M,一分鐘就 1.5G 了,看一個4K 兩小時大片,就 200 G了(byte),所以那種超級用戶,一個月吃幾個T,真沒什麼。
真心建議看4K的,用光世代300看吧,不然你一開下去,周圍3公里裡面的區域,頻寬全被你一個人吃光了。
......
說 21Mbit/s 就很夠用的,基本上連看 1080 HD 都是在臨界點(當時電信公司或許就是依照這流速,算出來,裁定 21套餐),基本上,依照數學算出來的,沒有AP衰減的,也需要 1.9 Mbps(byte),換算成 Mbit/s,就已經是15 Mbit/s, 你的21Mbit/s,稍微波動一下,就會轉圈。
而如果使用 21 Mbit/s 當成AP分享,理論上是帶不動 1080 HD的。
jamesfuh wrote:
呵呵!您的話題與前陣...(恕刪)
其實前面有人說:消費者幾乎都是被動提升的。這句話一點不錯。對電信業者來說,要消費者加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殺手級應用」很重要。
舉例來說,社群媒體算是殺手級應用,因為免費傳文字語音,別人有我也要有,所以變成手機上的殺手級應用。很多長輩是因為LINE改用智慧型手機。
串流媒體也算是殺手級應用,不管網路音樂、網路影片,不需要像過去先下載再播放,只要有穩定的網路,可以隨身收看。
以這兩種應用來說,只要提供穩定輸出不卡卡,幾乎滿足90%需求,畢竟上傳下載大檔案的速度沒有一個標準,就算每秒500M,也沒有那麼多大檔案需要傳輸。
在沒有殺手級應用的情況下,真的缺乏加價的動力,我的光世代也是被中華電信一直催促提升上來的。
未來會不會用到5G?要看5G提供了什麼應用。否則以目前的用途來說,確實沒有升級的理由,但是就好像2G被收回,如果政府強制消費者升級到5G,那也只好升級了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