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003 wrote: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跑的更快的馬!』」
——亨利·福特
消費者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直到有人提出解決方案出來 告訴消費者 原來可以這樣用
其實消費者說 "要一匹跑更快的馬",背後的意義是 "我想要一個更快的交通工具"。馬固然是一種交通工具,但是汽車也是交通工具,而且確實多數情況下汽車比馬快多了 (塞爆的尖峰時間就不是了),所以拿車取代馬自然有其利基。
再往下延伸則是 "有啥好辦法可以讓我很快地從 A 地到 B 地",不然也不會有高鐵、商用客機或都會區的捷運這些系統的開發,大家通通都去買10秒俱樂部的車就好了。
福特是絕頂聰明,不過相對而來的自負程度也不遑多讓,雖說以成敗論英雄的話,確實都是要靠這些偏執狂讓大家的物質生活加快改善。只是如果假設這世界上沒有馬,大家一開始就是開車,那也許萊特兄弟也要說: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台跑得更快的車!』」
——萊特兄弟
而且說實在第一台採用內燃機引擎的汽車並不是福特發明的,福特的貢獻是用生產線的方式量產汽車使之普及化,就算福特當時不量產汽車,也會有其他的汽車業者開始用各種方式量產汽車。
很多東西其實船到橋頭自然直,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必然。類似像 iPad 的產品其實 Nokia 更早以前就做出來了,像 app store 那樣的觀念也不是啥新穎觀念 (Nokia 之前也推過 Ovi Store)。只是那個年代無線上網跟烏龜在爬一樣又貴到爆炸,螢幕解析度跟現在比根本像是石器時代,堪用的觸控螢幕成本居高不下,各種基礎建設跟硬體科技還沒到位的情況下,下場自然是夭折。
假設現在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解析度只有240x320,上網如果要吃到飽一個月要五千塊,而且速度又龜,下載個幾MB的app得要花上半小時,一台平板或手機就算賣你成本價也要五萬,這樣子用膝蓋想都知道不可能會搞到現在人手一機低頭猛滑的盛況。
樓主憂國憂民,真的是太過於庸人自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