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沒有,但機率近乎於0,亞太後面有鴻海,都只能認賠出場,誰能玩得起初期投入太大,基地台又無法一次到位,訊號自然不會好,想要搶市,就只能低價然後因為低價,投入無法回本,就沒有更多資金投入基地台,然後又重複亞太跟台星的路
台灣之星跟亞太的敗因相當雷同,就是基地台的佈署與維護完全不到位,速度與穩定性完全不行,只能以低價競爭犠牲利潤造成虧損,只要是郭董下海搞的品牌,最後的結局都是慘賠收場,代工和品牌經營的思維南轅北轍,郭董推出的產品後勤都很弱,因為根本不願意花錢建立服務體系,只有供應鍊沒有生態鏈,從 InFocus、Sharp 再到亞太,省成本省到沒有一點點價值感,十幾年前的 Sharp 電視,畫質優勢多麼明顯如日中天,但面板投資策略失敗,造成削減成本思維上揚,偷工減料的後果,就是產品表現每下愈況,最終造成 Sharp 電視銷量的崩盤,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就是台灣之星解體被併購的根源,以後不可能再有小電信商生存的空間,想要正常的網速與穩定性,一千五左右的資費才是健康的範圍,要馬兒跑一定要把馬餵飽,一分錢一分貨合理的價格,才是電信事業永續生存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