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o5 wrote:
那我只打20分鐘,難道電話費是一分鐘14.45元嗎?
因為我也是繳了289元阿!!!
不然呢?計算每分鐘撥打的通訊成本就是 = 總費用/總撥打分鐘數,不然怎麼算?
電信公司只是用個"月租費"再用個"牌告單位通訊費"然後在來個"網內價"、"網外價"、"市話價"
、優惠時段的差別費率來呼弄消費者而已!到時後打的少,消費者就會被洗腦成繳"月租費"
打的多就要消費者認為是自己網外、市話打太多,或是自己的費率選擇不對!
(各種不同的明目就像跟金融機構借款下的甚麼開辦費、帳務費等等的明目,其實都是借貸的利息成本啦!)
不需要送話費、送分鐘數、網內網外市話甚麼的,電信公司真要降價,就直接降月租費跟單位費率才是真的有降價,其他都是口惠不實的假把式!
不然統一140元34分鐘後
289大家講幹嘛第一年月租打5折?第二年送145的"通話費"?
但重點還是140比較省
1.統一140就有網內免費
2市話還是中華289比較貴
3中華的市話是不計算再34分鐘裡面的,要另外加費。
所以當月假設網內外打15分鐘,市話打15分鐘
第一年(略算)
統一:140元
中華:289-145+15*8.3=268
第二年(略算)
統一:140元
中華:289+15*8.3=413
在這兩個費率的通話時間,打多時,統一跟中華289差不多,
打少時中華收較高的月租費!
而且若有打市話時,中華就比統一貴多了!
但算來算去怎麼定價邏輯變成是消費者要能"預測"每月通話量、撥打類別(網內?網外?市話?),來選擇費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