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疫情的洗禮,大家對遠距看診已經不那麼陌生,甚至已經親身經歷過了。由衛福部推動的「遠距診察醫療辦法」,在2022年底預告修正規劃案,大幅放寬遠距醫療適用對象、院所、病症情形,包括地方醫院、社區診所,以及慢性病、行動外出不便者、疾病末期…等照護,都可適用遠距診療。另外修正案裡也增加醫師可開立電子處方箋,方便民眾領藥。
配合政策擴大服務範圍,遠傳今天也與台灣社區醫院協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共同簽署備忘錄,啟動「5G遠距診療2.0」的計畫,部署支援的5G通訊,甚至遠距診療軟體….等解決方案,準備滿足之後更多地方診所,以及一般民眾的遠距診察需求。
在2019年時遠傳就展開5G遠距診療1.0計畫,當時的重點在透過於偏鄉建置5G網路,讓醫療資源較少,出入也不便的偏鄉民眾,可以遠距看診,計畫至今已經在12個縣市的35個偏遠衛生所佈建網路設備,三年來包括心臟內科、眼科、皮膚科、糖尿病共照及COVID-19視訊門診,服務超過3萬1000人次。
而「5G遠距診療2.0」的目標,則希望透過科技,更廣泛連結到基層醫療院所、中小型診所,來提升地方的醫療量能、可近性,改善慢性病防治,與長照預防延緩的品質,在台灣人口結構越來越高齡化的現在,政策和技術雙管齊下佈局實屬需要。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在合作記者會上提到,現在基層社區醫院的資源不如大型醫院,導入遠距醫療的比例仍有成長空間,但醫院很難自行建置遠距醫療的設備、網路,過去甚至也曾以一般視訊會議軟體來遠距看診,但這樣看診又有資安疑慮,因此很希望透過「5G遠距診療2.0」便利、完整、資安等級較高的特性,號召更多基層社區醫院推動遠距看診,進一步提高慢性病及老人的就診率。

(合作記者會現場展示,醫師正透過即時傳來的超音波影像遠距診看)
台灣慢性病回診率的問題,以糖尿病來說,全國糖尿病患者規律回診的比例不到七成,這都會影響致死率,加上長照需求會逐年提升,讓遠距看診深入最接近一般民眾的醫療單位,居家也能連線,就可就近服務更多患者,也以助於落實醫療分級。
除了部署5G網路,遠傳也自主開發了「5G遠距診療平台」,串連看診前、中、後得流程,從預約掛號、報到、叫號、看診、繳費,都可以夠過App完成。
如民眾可以用手機上傳資料預約,並透過前鏡頭照臉報到,或是透過手機相機或穿戴裝置,初步取得心率、血壓、呼吸速率…等檢測數值。醫生也可在系統上自行彈性排班,減少醫護花在繁瑣人工作業的時間。

(現場示範患者正透過遠傳遠距醫療App進行遠距報到,並傳送手機等裝置取得的身體數值,讓另一個地方的醫師看診。)
或許不用多久,更多病症就可遠距掛號後線上看診,相信可對老人家、行動不便病患,或慢性病者,提供更方便的診療跟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