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行動電話事務開放民營後,台灣在手機用戶成長速度上,可真算得上是打破了世界記錄,也為台灣奇蹟寫下了嶄新的一頁,而從早期的AMPS類比行動通訊系統開始,這一路走來在通訊標準上也歷經了數次的沿革,從類比到數位,從單純的語音通話演變成了無線資料的傳輸,終於,台灣也邁入了3G通訊的領域,這代表著未來的手機將遠超乎我們目前對於手機的想像,而身處在目前這多規格並存的今天,雖然代表了更多的選擇,但卻很容易讓使用者被這些都是英文的通訊標準給弄昏了頭,而不知該如何選擇。現在,就讓我們從目前台灣通行的幾種主要行動通訊標準與數據傳輸技術為主,分別介紹各自的特性,並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希望能讓讀者粗略的瞭解其中的分別。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這應該是目前大家最熟知的一種通訊標準了,也是台灣現行的通訊標準中,佔有率最高的一種,舉凡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和信電訊以及遠傳電信等業者目前都屬於這種系統架構。
GSM屬於TDMA系統(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時多工存取)之中的一員,在區分上我們會把GSM歸類為第二代行動通訊系統,而所謂的第一代與第二代行動通訊系統之間主要的差異,其實是在於訊號是否為數位化這點,早期黑金剛時代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就如同一般的室內電話一樣都是屬於類比的聲音訊號,而GSM技術則完全是以數位訊號來傳送聲音與資料,這也是GSM可以讓使用者發送簡訊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數位化,所以音質更好,安全性更高也更不容易被竊聽或是盜打,因為這當初是由歐洲所發展出來的技術,所以也被稱為「泛歐數位行動電話系統」,不過這倒是與GSM的字面原意有一點出入就是了,但總之,因為GSM技術的成熟與推出時間點的正確,使得目前世界上最多人用的系統仍然是GSM,台灣也是其中的一個。
既然GSM本身即是數位化的架構,所以後來就有通訊大廠想要利用GSM系統中的頻寬達到手機上網的目標,這也是後來之所以會有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無線應用協定)出現的一個原因,但由於GSM當初制定時規格上的限制,使得WAP推出時,每秒鐘的傳輸速度只有9.6Kbps,這樣的速度顯然過慢,而這也使得手機上網無法顯示圖片,只能以單純的文字界面呈現內容,而這種種的缺點,也讓WAP在推出的時候遇到了挫折,民眾的接受程度也相當的低。
為了挽回這樣的情況,歐美的幾家通訊大廠又一起制定了適用於GSM架構下新的資料傳輸技術,而這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封包無線傳輸服務),GPRS利用封包傳輸的技術,使得GSM手機上網的速度提升到了40~50Kbps,這已經是很接近傳統56K數據機的上網速度了,而因為速度的提升,當然手機上網的畫面也逐漸有了彩色圖片與其他種種的加值服務,而且因為GPRS是按照傳輸資料量才收費,也使得手機上網的費用得以減低,這也是讓原先流行於日本的i-mode,後來得以飄洋過海來台灣的原因。
很多人會誤以為i-mode本身是一種新的資料傳輸技術,但其實i-mode只能算是一種手機上網後所看到的「服務內容」而已,就有如中華電信的emome或是遠傳的i-style一樣,其中的差別只是i-mode本來是日本NTT DoCoMo所推出的一項服務,因為在日本很受到歡迎,所以後來藉由NTT DoCoMo的授權而由和信在台推展,台灣的i-mode仍然是屬於GPRS技術下的內容服務,而非日本PDC的技術,這點是常被使用者混淆的地方。所以囉,i-mode本身並無法拿來跟GSM、GPRS或是PHS相提並論,因為一個是通訊標準或是傳輸技術,另一個則是上網服務的內容名稱而已,就好像我們不能拿Yahoo來跟ADSL做比較一樣。
PHS (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PHS原先是發展自日本的一個低功率行動電話系統,由於日本當地電信政策與業者心態的原因,日本在行動通訊標準上,一直與世界各地無法相容,一直到未來的3G才與全球標準匯流接軌。當初日本發展PHS的構想,其實是因為日本都會區地狹人稠,故多屬租屋,而室內電話的裝機率也較低,為了讓民眾滿足日常通話的需求,一個能取代室內電話的設備因此應運而生。
既然PHS原先設計的原因就是為了要在都會區中取代室內電話,因此幾個重點當然就成了PHS的特色:首先是話費要便宜,再來則是通話與待機時間要夠長,剛好又為了要符合都會區寸土寸金地狹人稠的特性,於是,低功率的通訊架構正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功率低,所以PHS基地台的體積小,同樣的涵蓋範圍也很小,因此只適合都會區使用,而低功率也讓手機更省電,待機與通話時間變得更長,電磁波較GSM手機相比更是小很多,這也是為什麼PHS是在醫院內唯一可以使用的行動電話系統。
PHS也因為機身輕巧與話費低廉等優點,而迅速得到了日本當地年輕學子的青睞,後期的PHS手機也加上了上網的功能,速度則由一開始的32Kbps,一路提升到64Kbps,而128Kbps的規格也已經發展完成,從這種種跡象看來,PHS本身似乎是一種非常先進且環保健康的通訊系統。之後PHS被大眾電信引進台灣後,也因為這種種的優點而被年輕人喜愛,雖然目前服務的範圍只有新竹以北,但申辦的人數卻節節上升。
PHS系統的眾多優點其實都是因為本身低功率的特性,但低功率卻也是PHS先天所不能改變的缺點,就如同之前所說的,PHS一開始會出現就是為了要解決都會區的通話需求,因為功率低所以基地台的密度勢必很高,這樣的情況或許在都會區還不成問題,但是在鄉村或是一般的工業區,這樣高密度的基地台顯然不符合業者的經濟效益。也因此可以想見的,在台灣PHS的發展也只會以幾個較大的都會區為主,要想拿著一隻PHS就能像GSM手機一樣走遍全台灣,基本上是一件不太可能會發生的事。同樣的也因為低功率的原因,PHS對於建築物的穿透力並不好,人在室內往往手機就無法收到訊號,也讓我們看到很多人必須要站在窗邊才能講電話的有趣畫面。同時,雖然PHS上網的速度較快,但仍然是按照連線時間來收費,而非GPRS以傳輸資料量來收費,因此,如果你想利用PHS手機來上網看一篇文章,你可能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看快一點,因為就算你沒有動作,每秒鐘都還是在持續計費的。
因此,即使是在PHS發源地的日本,PHS也從未被當作是一種用來取代原有行動通訊標準的產物,日本真正的第二代行動電話標準仍然是PDC (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PHS只是都會區中的一個並行標準而已,甚至目前日本也因為逐步邁入3G通訊,而視PHS為夕陽產品逐步減緩發展的腳步。同樣的在台灣,我們當然也無須對PHS全島通訊或是取代GSM成為下一個統一標準而有過多的期待。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分碼多工存取)其實並不是新技術,很多人或許是一直到最近看到了亞太行動寬頻的廣告才對CDMA有印象,但其實CDMA是早在2G時代就已經被發展出來的東西。早在當初歐洲發展出GSM以後,美國也開始找尋類比系統AMPS的接班人,當時美國電信產業同業工會(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TIA)提出了一套很類似GSM的TDMA系統,但美國的一家通訊廠商Qualcomm(奎康)卻提出了一套嶄新跨時代的設計~~CDMA。
有別於第一代行動通訊以不同頻率來處理話務的FDMA技術,或是如GSM所採用的TDMA技術以不同頻率且相異「時槽」的概念來處理更大量的同步通話,CDMA則是以相當富有創意的「編碼」方式來處理每一通看似簡單的通話,當同一個基地台同時有不同的人要撥打電話時,基地台會對每一個電話發送一組彼此相異的特殊編碼,只有當手機與基地台的編碼相符合時該通話才會被接通,這樣的設計讓每一組基地台可容納的用戶數變得更多,但由於CDMA推出的時間較GSM要來的晚,所以除了美國與少數國家採用外,基本上並不普及。而這時的CDMA又被稱作「窄頻CDMA」(narrow-band CDMA),同時也與GSM一樣同屬於2G行動通訊標準,並非有CDMA就都屬於3G系統,這點也是要請各位讀者特別注意的。
之後當第二代行動通訊標準逐漸飽和,發展上也慢慢遇到瓶頸之際,這些通訊大廠又開始思考該如何解決傳輸頻寬的限制,因為就算是GPRS,也不過只有50Kbps左右的速度,用來看看圖片還可以,但是如果要傳輸動畫或影片,這樣的速度可就大大的不夠用了,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整個市場成長逐漸趨緩,如果廠商沒有辦法找出一個新的誘因吸引消費者繼續購買新的手機,那麼Motorola或是Nokia這麼多員工要吃什麼呢?而要找出新誘因的最好方法當然就是移轉到新的通訊標準,藉由傳輸影片與動畫吸引消費者換購新機。就在成立第三代行動通訊標準的想法逐步落實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都想到了CDMA這個特殊的規格,而CDMA也就這樣老來俏,在沈寂了這麼久以後又重新被拿來熱烈的研究討論。
於是乎,在未來的3G時程中,以CDMA技術為藍圖所逐步發展的寬頻行動通訊架構,已經是業界的共識,而在經過了密集的研發與測試後,全球主要流通的3G通訊標準有三,分別介紹如下:
W-CDMA (Wide-band CDMA)
W-CDMA顧名思義就是「寬頻CDMA」的意思,這套標準是由歐洲大場所主導,雖然也是採用CDMA的技術來處理訊號傳輸,但由於W-CDMA以現有的GSM系統為發展通訊網路的基礎,所以對於現有的GSM業者來說,可以說是最「無痛」的升級方式,而GSM系統又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通訊架構,所以在目前已經開放的3G執照中,W-CDMA的業者也是最多,約莫超過了八成。在台灣開放的五張3G執照中,除了東森集團所屬的亞太行動寬頻(也就是廣告上很熱的QMA)屬於CDMA2000以外,其他四家全部屬於W-CDMA的系統規格,而全世界第一個實際推動3G商務服務的日本業者NTT DoCoMo(沒錯,也就是之前推動i-mode的那家),在其推出的FOMA (Freedom of Multimedia Access)服務,也是採用易利信的基地台設備,而屬於W-CDMA技術,日本在3G行動通訊上,終於得以與世界共通,未來單機漫遊日本與全球將不再是夢想。
CDMA2000
相較於歐洲主導的W-CDMA,CDMA2000則是以美國為主所發展出來的通訊技術,由於美國在窄頻CDMA時代就已經對這技術做了很多的研究,所以CDMA2000目前的發展也較W-CDMA更為成熟,更可以立即引進做商業應用,但也因為這個原因,未來可能會比W-CDMA更早遇到瓶頸,而在全球開放的執照數量上也居於下風,台灣則只有東森的亞太行動寬頻是採用這項標準,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在開放GSM執照競標時,東森以些微的差距輸給遠傳電信,因此也被迫在GSM的市場上缺席,如今在沒有現存GSM網路架構的前提下,東森得以放手去佈置CDMA2000的基地台與通訊網路,但要注意的一點是,目前W-CDMA與CDMA2000仍然是不相容的兩套標準,因此現在購買亞太行動寬頻的CDMA2000手機,未來將很有可能無法換成其他的業者,這點也是目前有意換用亞太行動寬頻的消費者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TDS-CDMA
這是由中國大陸所主推的3G行動通訊標準,雖然目前仍然在實驗室裡測試的階段,但因為有政府與業者的投入與支持,加上中國大陸龐大人口所隱含的商機,讓世界大廠都不敢對這個規格掉以輕心。簡單來說,TDS-CDMA是一套以現有之TDMA與CDMA系統結合的新標準,但目前由於尚未實際運作,後續發展仍需要觀察,但從這裡也可以看見對岸想在行動通訊領域中與歐美一較高低的企圖心。
從以上所述,可以發現當初由第一代行動通訊標準演變為第二代時,主要考量的因素在於訊號的數位化以及伴隨數位化而帶來的話質提升,當初台灣由早期的黑金剛AMPS系統轉變為GSM系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考量。而第二代行動通訊標準演進到第三代時,考慮的重點則在於傳輸的頻寬,由於3G系統架構可以提供較大的頻寬,因此手機行動上網也能夠呈現更多元豐富的內容,根據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所規範的3G速度標準,未來第三代行動通訊標準將至少能提供類似目前家用寬頻ADSL的速度,而這樣的速度也將使即時視訊會議與影音同步傳輸成為可能。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在未來,手機的定義將遠遠超過我們目前對於手機的想像,為了因應高速頻寬所帶來的新形態線上服務模式,未來手機的外型也會有大幅度的變化,大型螢幕、觸控板、攝像鏡頭甚至電腦鍵盤的設計都有可能成為手機的基本配備,甚至像Sony Ericsson所發表的3G手機Z1010上所配置的雙鏡頭設計(一個是數位相機鏡頭,一個則是數位攝影機鏡頭)也不會是絕響,而這一切,都在在考驗著消費者的使用與滿足慾望是否能被達成。
面對未來的行動通訊世界,你是否已經作好心理準備了呢?
其實CDMA 2000, W-CDMA還是TD-SCDMA
全部的技術都是來自現在Qualcomm在2G時代的CDMA
只不過解決一些小問題,增加多一點的頻寬
然後改依些小東西讓彼此不相容
【政治意義大於技術意義,根本是同樣的東西】
所以說3G說穿了,只不過是利用加大Frequency的方式
來增加Bandwidth...
雖然說在2G的時候GSM的佔有率比CDMA高
到最後還是CDMA的技術存留下來
GSM還是被淘汰了【果然TDMA就是笨】
所以很顯而易見的是,3G的致命缺點就是Designed for Voice
Not designed for Data transfer
3G不論在如何增加頻寬,在傳輸資料方面還是有很多問題【QoS】
畢竟當初設計適用來傳遞語音,不是資料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果3G沒有在802.20來臨普及
在行動通訊的市場上
很有可能是802.20+VoIP
這又是個Computer industry對Telecom的一種挑戰
未來說不定Cisco也會搞Wireless Phone....haha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