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的東西,除了能展現玩家的性格及創作的功力,還可大致了解他在這個領域(arcade game)的資歷和用心。
名字:controller box(簡稱C-BOX)
基本資料:長28(30)cm;寬13cm;高12cm;重量2.4kg
暱稱:沙米速(service,即日文「免費」之意)
以操作者面向螢幕的方位為準
右側:基本設定鈕(包括電源開關ON/OFF)
是以JAMMA規格為基礎,就連早期需要-5V的遊戲也O.K,但捨棄了coin(其線改接於上26下d),而後來新發展的3.3V也愛莫能助。

左側:聲音(單聲道mono)輸出

後側:控制器(搖桿;joystick;左邊1P,右邊2P)輸入

前側:電源、影像輸出
資深的玩家,可能緬懷傳統15Khz的影像品質,也對映像管(CRT)的畫面表現情有獨鍾,可以利用這台機器的擴充機制,搭配影音轉換盒(如日本電波新聞社出品的XAV-2s)以及一條SNK出品的RGB接線(FCG-9),作S-video、video(composite)以及audio(雙聲道stereo)的輸出。

周邊設備:21吋液晶螢幕(LCD)、3米VGA線(公對公)、AC電源線(3P)
在此,以SNK MVS及Sammy Atomiswave(簡稱AW)兩大系統為例,介紹如下:




UNIVERSE BIOS(簡稱uni-bios,在此以3.0版為例)

美規SP-U2,對戰專用,可直接從2P開始進入遊戲。

歐亞SP-S2,即英文版,為普及率最高,也最常見的一種版本。

日規SP-J2,為日本國內專用版,當然就是日文顯示。


MV-1A的重量(含遊戲):1.09kg(KOF2003)


運用uni-bios,順利的將此遊戲以日文顯示,這是先前介紹的J2所做不到的,很是神奇!

決勝的一擊!有炸花,而閃光(flash)正開始要出現的瞬間。

決勝的一擊!有炸花,而閃光(flash)已出現。

影像轉接卡與液晶螢幕的預設值剛好一致(解析度800*600),對MVS是十分恰當的,而對AW就顯得不足。關於這一點,從遊戲畫面的品質即可窺探,但這並不意味AW不如MVS。


AW的重量(含遊戲):1.44kg(KOFXI)

決勝的一擊!有炸花,而「K.O」中的「K.」正在出現的途中。

決勝的一擊!有炸花,而「K.O」中的「K.」已經到位。

決勝的前一刻!這是偶然捕捉到的,純屬巧合,也突顯當年的電腦人工智慧(AI)的發展是相當不錯了。

缺點:所謂「自動調頻(自動掃描)」還是得先手動一鍵(AUTO/DOWN),並不如想像中具備「自動偵測」的功能。MVS和AW的頻率並不相同,而就機器的布局來講,相關的調整鈕落於內部,所以當每次更換系統之際,前側(JAMMA端)的外殼得跟著卸下,好讓手伸進去調整。
此外,JAMMA排線有預留一段在機體內部,若遇其他廠家的遊戲,體積較為龐大的,則只須拆除原本固定於機殼的JAMMA介面上的螺絲,接著連同排線一起往外拉出,即可對應。
筆者十分佩服願意在網路上表達自身作品的諸多同好,有的甚至精緻到讓人誤以為有什麼廠家在量產..但,那些終究是人家的東西,而真正屬於我的呢?從幾年前的羨慕、疑問,至今終於付諸實行,而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