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入手mini m1之後我對滑鼠的使用一直無法喜歡(w10的一樣)
也不是不能用但是就是不覺得好用
本來是想買巧控滑鼠但是之前買過觸控滑鼠也是無法喜歡
這時發現還有巧控板這種東西
想到我在最早期的電腦就是筆電上面都有觸控板
當時好不好用老實說已經忘記了
但是我想試試看不然看小說時滑動都會偶爾不順
希望這不會是我第一個失望的apple商品(我買過的我覺得都物有所值)
今天下單好像是12/12-12/14才會到
當時已經大多是使用intel架構的macbook
當時收件的工程師不斷地抱怨powerbook的觸控板不能多點觸控沒辦法用手勢
叫助理去拿滑鼠給他
會提這個
是因為觸控在這兩台機器之間出現了巨大差異
而這個技術也是後來iphone應用的那個技術
基本上過去這十多年來
都是沒差別的
只有小部分的甚至稱不上改進的改變
你可以解讀為不長進
你也可以解讀為因為好用
所以不需要改變
事實上在這之前觸控板沒有單獨販售
而滑鼠也是沒多久就改款
我家到現在還多了很多隻以前的舊滑鼠
但是進入magic時代以後
基本都沒改變了
近年是有很多人說用了觸控板就不會想用滑鼠
但是對我來說
還是兩種並用是最好用的
我的經驗上來說
缺點是之前用lightning時
要充電的情況下
鍵盤、滑鼠、觸控板、耳機
居然要排隊
所以後來我還是除了鍵盤需要使用touch id以外
滑鼠和觸控板都繼續使用第一代電池版本
本人文章內容不同意未經許可之任何形式複製轉載
se3p wrote:哀鳳觸控是歷代產品不斷改善而來的
十幾年前我拿著我的power book去維修
當時已經大多是使用intel架構的macbook
當時收件的工程師不斷地抱怨powerbook的觸控板不能多點觸控沒辦法用手勢
叫助理去拿滑鼠給他
會提這個
是因為觸控在這兩台機器之間出現了巨大差異
而這個技術也是後來iphone應用的那個技術
◎1995年左右 最初蘋果筆電觸控跟win筆電觸控一樣
滑頁上下 要靠快捷鍵切換左右 只能選擇一個方向
◎1998年左右 再來把 上下滑動 做在觸控板右邊邊緣 與下面邊緣
滑動這兩位置 會有滑頁效果
◎2000年左右差不多同期 蘋果筆電 開始可以兩指觸控
但功能很簡單 滑頁面
直接用兩指上下推上下滑動 左右推左右滑動
只能選擇一個方向 還無法同時連接使用
但不用快捷鍵切換移動方向
◎2001年iPod推出後 那一圈電容觸控用在iPad選單中
◎2002年再來真的進入多點觸控 但從兩指簡單功能開始
滑頁面 放大
不過這個滑頁面已經不是只有上下用完 切換左右
而是可以360度滑動頁面
觸控時不用放開手指上下左右斜向都能滑動
兩指壓住觸控板360度滑動時 頁面是跟移動360度相同動作
再以兩指之間拉遠近的距離 去做顯示的縮放
同期win筆電觸控各自為政 上下要切換左右 每家都有各種不同方式切換
然後沒進步的地方在於 還是要切換
光360度無切換滑動 微軟追了十年才有
其他廠商還是一堆要作切換 少數才不用
◎隔沒幾年蘋果正式推出筆電多點觸控推出 多指同時感應觸控動作
可以用更多手勢控制
這時微軟筆電已經完全追不上蘋果觸控
◎2007年 蘋果將這手勢觸控結合到螢幕上 做出哀鳳
-------------------
當時很多人看哀鳳這種畫世紀產品出現 像是橫空出世
但用蘋果多年的人知道 蘋果是將過去多種使用經驗整合後作出哀鳳
不是突然出現
現在用起來理所當然的頁面360度滑動 多指觸控 多指手勢
可是十幾年來蘋果修正與累積的成果
然後很噁心的被谷歌安卓抄走
skiiks wrote:
然後很噁心的被谷歌安卓抄走
細節我忘了
但是我印象中不是抄
而是蘋果的工程師還是設計師離開創立了android
然後這個東西之後又被Google併購
iPod一開始是轉盤
後來才變成電容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
後來買的iPod nano 1就是電容
再後來買過nano 2、4都是
之後我買了nano 6已經是觸控螢幕了
確切的應用我其實不太記得了
但是我記得以前滑鼠和觸控板都很難用
滑鼠是單鍵的
觸控板也不是按壓式的
要結合功能鍵來使用不同的功能
習慣以後是還好
但是要記很多快速鍵
所以當時進入的門檻比較高一點
我本來只有筆電有用觸控板
但是後來連桌機都買了
因為一些功能手勢比較方便使用
關於樓主的觸控板
那觸控板的按壓已經是模擬出來的了
那個源自於之前iphone 的home鍵和3D Touch
其實我們在Vision Pro 那邊有聊到
這些技術都是互相應用、互相支援、互相拉抬
都是下一世代的基礎
本人文章內容不同意未經許可之任何形式複製轉載
se3p wrote:滑鼠單鍵才是蘋果精髓 左手有系統與軟體快速鍵 右手滑鼠
確切的應用我其實不太記得了
但是我記得以前滑鼠和觸控板都很難用
滑鼠是單鍵的
觸控板也不是按壓式的
要結合功能鍵來使用不同的功能
習慣以後是還好
但是要記很多快速鍵
所以當時進入的門檻比較高一點
我本來只有筆電有用觸控板
但是後來連桌機都買了
因為一些功能手勢比較方便使用
搭配桌面直接用(註)
win滑鼠右鍵功能早就包含在內 根本不需要多按一次右鍵 叫出選單來用
現在的魔術鼠也還是單鍵 只是多了叫出選單
單鍵滑鼠 三指按壓滑鼠 減輕食指壓力
你可以試試看 三隻手指按鼠鍵跟食指按鼠鍵 誰力道分散多
以及蘋果大鼠鍵無礙三指使用
這種用法習慣後 既快速又省事
還會想去找看看有沒鼠鍵特大的滑鼠
或者跟蘋果一樣就是單一大鼠鍵 沒有右鍵礙事
比較糟的是桌機的滑頁 沒觸控板滑頁都用滑鼠拉
但當時蘋果的視窗鍵 關閉隱藏最適
可以最適化開出視窗 可以最大化(最適化)開啟視窗頁面 顯示所有檔案
(檔案夾內的檔案 以長條/方形放置
最適化以長條/方形狀視窗顯示所有檔案顯示 而不是直接變螢幕最大)
很少滑長頁面
-------------------
筆電觸控板
最初 1995年左右
靠邊緣滑上下 靠底下滑左右 跟win筆電差不多
到雙指滑頁才開始好用
雙指滑左右 雙指滑上下 兩者要分開操作
再到三指滑360度
最後開始多指觸控 多指手勢
這在2008年前就完備
同年 win筆電觸控板還在各自為政 上下與左右滑動 還要切換使用
維持了十多年 多數都還是這樣
-------------------
註:當時蘋果系統安裝容易 開機光碟直接進入光碟的系統桌面
用這個桌面可以拖拉放檔案 可以用來轉移硬碟資料
不需要像win 要分割磁區 設定C:的系統碟與資料碟
C:放系統軟體 分割出資料碟放處理資料
這樣重灌時 直接C:蓋掉就好 才不用從DOS開機很麻煩的去救援桌面檔案
或者用其他軟體進行救援C:多層目錄下的桌面檔案夾
導致桌面無法使用
蘋果優秀的系統管理的管理 檔案夾搬移 檔案連結也不會跑掉
直接用桌面 檔案夾一兩層而已
一開機就在桌面直覺快速方便找出需要檔案
幾乎用不到那個叫出選單 直接從桌面搬移檔案
不用像win 因為桌面不能用 還要從先開我的電腦 點選D:或F: 進入他碟進入層層目錄中找出檔案
以前排版作業 每天按近萬下滑鼠 也沒在叫出選單
每天就是點選選擇拖移 + 快速鍵使用功能
每天近萬下滑鼠點擊 三年下來食指沒事 玩遊戲在win用雙鍵滑鼠 食指才出問題
對比當時win快速鍵使用功能的難用 跟殘廢一樣 沒右鍵選單可使用選單功能 真的很難用
簡單講
蘋果沒有右鍵 是早有替代功能使用右鍵相同功能
在蘋果用單鍵+鍵盤快速鍵 這搭配下 win滑鼠右鍵選單功能 早就包在裡面
不需要另外按右鍵
三指按鼠鍵 手指無負擔 輕鬆愉快
用習慣MacOS的人都知道 win桌面有多難用
那就是
即使沒有重整桌面 桌面也會自動幫你重整成為依文字序排列
狀況很多 最常見就是BIOS異常 開機過程變動 重開機一進入桌面
所有照自己意思放好的位置的檔案 整整齊齊的依文字序排列
幾百個桌面檔案夾中 不知道排去哪邊...............

在蘋果 放桌面 檔案夾是會記住座標的
還會依照解析度調整去恢復排列
放哪邊就是哪邊 沒重整幾乎不會被移動
這也是蘋果使用者的桌面 看起來桌面凌亂
但要找檔案 都知道檔案在桌面哪個位置
依照自己習慣設定桌面放至區域
每天就是直覺從桌面開啟需要檔案夾與檔案
安心信任使用 放哪就在那
而不是一天到晚一直變更為依序排列
導致win桌面使用不受信任
--------------------
雙螢幕其中一個4K桌面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