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最近訂了一台MPB,正滿心期待加入這個大家族
雖然說機器還沒那到手,周邊的東西卻忍不住一直在看
最近比較有一點疑問的是esata這個介面,所以想請教大家一下
希望大家不吝回答
1.目前市面上有些2.5的外接盒也有提供esata的介面
雖說esata是目前最快的介面,但是有一點疑問
那就是2.5的硬碟的實際資料吞吐速度,真的用得到esata的介面嗎
還是說fw800,甚至是fw400舊綽綽有餘了呢?
(小弟知道USB2已經被淘汰出局)
譬如說以2.5吋7200rpm的硬碟來考慮,大家覺得那個介面就夠用了呢?
2.另外,2.5吋esata介面的外接盒,真的不用再另外接電源就可以直接使用嗎
也就是透過express card3/4,接上esata的介面卡來接上2.5的外接硬碟時
可以像使用firewire一樣,不需要使用外接電源嗎?
上次在某蘋果店有店員如是告知,想求證一下是否屬實
3另一個假設性的問題,若是同時要外接兩顆硬碟做資料對傳時
請教1.兩顆都連接上2port的esata卡,使用esata介面來傳輸,或是2.esata+fw800的方式
的哪一種可能可以得到比較好的傳輸速率呢?
這個部分是否牽扯到了主機板或是express card的頻寬問題呢?
最有可能的傳輸瓶頸會發生在哪個部分?
對這些介面的了解不是很夠,可能問了些蠢問題,希望大家見諒
先謝謝大家的回答了!
bigandy.gm wrote:
那就是2.5的硬碟的實際資料吞吐速度,真的用得到esata的介面嗎
還是說fw800,甚至是fw400舊綽綽有餘了呢?
FW800已足夠
測試證明如下
http://www.barefeats.com/rosa06.html
bigandy.gm wrote:
也就是透過express card3/4,接上esata的介面卡來接上2.5的外接硬碟時
可以像使用firewire一樣,不需要使用外接電源嗎?
不對
eSATA 完全沒有提供電源
The New Flying MacBook Pro; Seatbelts sold Separately!
eSATA界面是可以發揮原來SATA界面的RAW Speed.
而堅守FW800最大的問題是, 假如同時要接多顆硬碟而且以JBOD模式時eSATA就派上用場了. 一顆硬碟走一個channel, 我認為一定比兩顆硬碟走同一個FW800來得快.
而這個設計根本不難, 因為eSATA基本上就是SATA, 只是一種延伸定義避免外部電磁干擾而已.
1) 接單個硬碟
FW800 <-> SATA (HDD)
ESATA <-> SATA
2) 接兩個硬碟在同一外接盒個別使用
FW800 <-> SATA HDD x 2
ESATA x 2 <-> SATA x 2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FW800接SATA再快也快不過ESATA, 因為FW800對SATA界面還得是轉換一次. 而最高速度受限於外接硬碟的SATA performance.
唯一有用的狀況我看是 FW800 <-> SATA x2 with HW RAID 1
而FW800的界面晶片價格遠高於SATA, 而ESATA是一種很價格很便宜的延伸, 我個人認為以硬碟的延伸界面eSATA是走對路了, FW800/400, USB2.0頂多只是多種界面的延伸用, 而作為硬碟界面, FW800, 我看是不太看好, 而且價格高.
以後你要買到FW800會越來越困難了, 而且價格不會便宜.
一般的介定(在APPLE上),USB就是低速,IO用途。1394就是高速,儲存媒體或是IO。
eSATA目前除了儲存媒體,還可以接什麼設備?
1394除了儲存媒體還可以接DV,掃描機,印表機...等其他周邊設備。
一般用戶的儲存媒體如果USB/1394的頻寬已經不能滿足,我想該用戶應該已經不能算是“一般用戶“了。
假設以上成立,那APPLE有內建eSATA的機種也應該會是MBP/MAC Pro這等級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
謝謝您提供的網頁,相當地有參考價值
不過,由這些圖表(第二以及第四張圖表)中似乎可以發現,裝載像是200G7k這類高性能硬碟時
似乎esata還是略微地可以表現出頻寬的優勢來!?
只是為了這樣些微的效能,要隨時插著一張esata卡,以及要隨時為外接盒準備變壓器來供電
想想似乎也不是很睿智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想FW800應該是考量實際狀況後,現階段最理想的2.5外接硬碟的傳輸介面吧
esata的話還是留在家中,等到要外接3.5硬碟的時候再使用吧~
hawk.kuan 兄
的確,當時看到new iMac竟然沒有esata介面時
頓時覺得整個心涼掉了一半,實在是太沒有誠意了!!
我也同意,esata作為硬碟的傳輸介面是相當適切的
唯一可惜的是,esata並不提供硬碟電源這一點
這使得使用像是2.5吋這一類隨身硬碟時,無法像是FW400,800一樣的便利
又加上現今2.5吋的硬碟,即使是最高速的200G7200rpm硬碟
他的實際傳輸速度,也似乎只比FW800實際傳輸頻寬再高上那麼一點點
考量實際使用時的便利性之後,我才會在上文中提到,似乎FW800是現階段2.5外接硬碟最理想的傳輸介面吧
雖然他真的貴其他介面很多
!!陽光燦爛的日子 兄
您的論調,我相當同意
因為esata原原本本就來自於sata,所以他不能接其他設備是很天經地義的事情
就好比若是PATA這個IDE介面也有了外接版本的話(ePATA?哈),相信你也不會要求他能拿來接其他設備吧
不過正因為esata拿來接外接硬碟是再適合不過了(他也只會做這件事情)
所以在其他介面(usb,fw)數量都很有限的機器上(像是MB,MBP),或是根本沒有其他擴充介面的機器上(例如iMac)
esata就更顯現得出他的重要性來
不信的話,看看最近稍微高檔一點點的PC主機板的I/O的話,您就不難發現,esata已經算是標準配備了
讓專門的人來做專門的事總是最好的
要外接硬碟就應該交給專門的esata來做
這樣就可以把本來就不多的usb拿來接滑鼠,手寫板,視訊,隨身碟,印表機一類,不是那麼需要速度的周邊了,您說是吧
總之,new iMac沒有半個esata可用,真的是很令人扼腕的一件事
再次謝謝各位的熱心回答!
以單顆3.5寸7200轉硬碟來測試,
Firewire 800在讀取上和 eSATA 不相上下
最快讀取 ~80mb/s
http://www.tomshardware.com/2007/08/17/500_gb_external_storage_tested/page9.html
但在寫入時Firewire 800的極限大約是在60mb/s 上下
應該是橋接晶片的效能樽頸所致
尤其是iMac是整合性的設計, 甚至連express擴充槽都沒有, 沒把短期內就會成為標準的做法納入, 我個人覺得Apple的設計者就是太執著於FW800, 而沒仔細看看使用者需求.
你只有一顆外接硬碟要接, 我怎麼看, FW800的價位都是遠高於eSATA, 而iMac的設計沒有替使用者著想很多, 只是固守1394b.
2. Ethernet目前絕對不是適合的硬碟界面,
1) 封包碰撞問題, 效能降低
2) Random Access時, 效能也大有問題
Ethernet 目前只適合做File base I/O, 但是對於大量的更動, 如資料庫, 或對File內需要做大量的修改, 改寫時, 效能會降下來.
目前透過Ethernet的I/O , CIFS, NFS都是 File base的I/O, iSCSI是 SCSI protocol over I/P and then over ethernet. 效能目前都不會好. 而也Storage網路與傳輸網路不適合混用, 否則重要時刻會造成網路癱瘓.
hawk.kuan wrote:
iMac是整合性的設計, 甚至連express擴充槽都沒有, 沒把短期內就會成為標準的做法納入, 我個人覺得Apple的設計者就是太執著於FW800, 而沒仔細看看使用者需求.
FW 界面在 Mac 上是絕對不會缺的,老用戶的 FW 設備多得很,對 FW 的使用經驗也不錯,新 Mac 不可能把 FW 拿掉.
話說 ExpressCard,我還沒見過哪台桌機出貨時就內建 ExpressCard 界面,就連價錢遠遠超越 iMac 的 VAIO type L 也沒有。
真有那個 ExpressCard 需求的人,當然會直攻 MBP.
hawk.kuan wrote:
1) 封包碰撞問題, 效能降低
2) Random Access時, 效能也大有問題
這都不是問題,SAN 的效能甚至比內建硬碟還好了,何況是外接的.
對多數使用者來說,便利性往往比效能更值得考慮,外接優先度常常是 USB > FW > eSATA
有多機共享磁碟資源需求的,也不會考慮這三種 serial 界面.
會使用 eSATA 的,只有對效能極端要求,又要建構成本低的玩家,這些人佔得到 5% 嗎?
就我個人來說,與其外接 eSATA,還不如把內建的加大...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