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心san wrote:(因為是用iPhone當基地台,而且限制使用U1晶片的IPhone為型號、系統必須是iOS14.5以上才支援。) 這段可能有誤解吧!僅有「精確尋找」功能限制 U1 晶片的裝置,精確尋找是用在你找 AirTag 時,不是回報。就算不是 U1 也僅無法支援精確尋找,但是還是能知道 AirTag 的大略位置。回報連 Mac 都可以,Mac、iPad 哪來的 U1!你所謂的的當基地台,其實是靠藍芽。在台灣、真的不用擔心 iDevice 覆蓋率的問題。
MasaruRi wrote:這段可能有誤解吧!僅(恕刪) UWB技術本身限制就是,僅限制有支援UWB裝置才可以達成進行萬物聯網的效果,而這技術是可以跟藍牙一起使用的,台灣不少實驗5G專網的工業4.0廠房都有使用到,尤其是物流倉庫內的無人運輸車,需要做到精準分類時,就會很好用了...但要說缺點就是必須建置大量的UWB裝置當基站媒介才行,如此才能完成室內空間定位效果,這光用藍牙技術還無法達成的,藍牙不過是一種節省成本的折衷方案而已,而UWB好處就是抗干擾性強,涵蓋的頻率為1Ghz~10Ghz,所以才會叫超寬頻。而藍牙5.0好處就是可以跟WiFi 2.4Ghz一樣進行繞射,不會被牆壁給阻斷連接,但牆壁太多時一樣會被迫斷開連接而失聯,自然無法像UWB這種技術一樣,可以無限延伸拓展有效涵蓋範圍,有效解決使用藍牙涵蓋時的斷線問題。這也是蘋果沒解釋的盲點區iPhone 11暗藏定位商機!蘋果:這只是個開端像WIFI有個產品就叫做Mesh可以讓5Ghz、6Ghz訊號大量延伸拓展開來並共同使用一個SSID名稱來連線,那麼uwb就是翻版的Mesh了,只不過它是室內空間專用的GPS就是,因為衛星定位+基地台組合在厲害,也還是滲透不到室內空間的確切位置。目前,常用的UWB測距方法有三種,分別是:(1)TOF(Time of flight):透過測量UWB信號在基站與標籤之間飛行的時間來實現測距。(2)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利用UWB信號由標籤到達各個基站的時間差來進行定位。(3)PDOA(Phase Difference Of Arrival):利用到達角相位來測量基站與標籤之間方位關係。
MasaruRi wrote:回報連 Mac 都可以,Mac、iPad 哪來的 U1!你所謂的的當基地台,其實是靠藍芽。 還蠻好奇的,這些裝置幫忙把AirTag資訊傳到iCloud,應該會吃掉一些資源。不知道是這些裝置把所有遺失模式的AirTag藍芽編號下載回來,偵測到時回報,還是平常把遇到的AirTag都回報,由Apple去統整,把遺失模式的AirTag找出來,告知遺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