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是因為噪音問題,但是後來其實覺得也沒有那麼大聲,也很容易解決,就算了。熱度問題?可以用散熱座解決。
後來覺得螢幕很爛,不是有暗影就是底部背光流血,搞得挑剔的我實在是有點不太爽(可視角太小的問題早就給他死心了),如果SONY可以跑OS X,ASUS可以跑OS X,Acer可以跑OS X,我一定不會去買MBP 15品質不及格的硬體。
總共「經手」了16, 18, 19, 20, 21週的機器,大約是每週給他退換一台,心得是:
每一台都有CPU whining聲,不過18週後的機器就很小聲了,無所謂。
16, 18 週的比較熱,19週的那一台溫度最低,20週後因為CPU被升級到 2.16Ghz了,好像又比較熱起來。熱度問題看週數不準,每一台大概都不一樣,16週的那台從來沒聽過風扇轉,熱得半死,19週的那台當初一拆箱開機風扇就啟動了。
其實我最挑剔的是螢幕。
每一台的螢幕底部都有一條白線,2~3mm高左右,隨視角不同可以看到亮度的變化。在白線的上方約兩公分的區域,是「背光流血區」,比較亮一點,但是不像底部的白線邊緣清楚,在上去到螢幕中間是一片比較灰一點的區域,不過那是因為視角的關係,而兩側比較暗的區域,也像是視角太小的關係。歸納出的結論是,那個2~3mm的白線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反射影子,可能是燈管,而背光流血則是面板設計或組裝不良。
用過五台的結論是,白線越明顯的,背光流血就越嚴重,而螢幕其他部分的亮度不平均也就跟著比較嚴重,色彩跟線條也比較差,字會比較不清楚。
而白線幾乎看不到的,只有淡淡的痕跡的,就幾乎沒有背光流血,整張螢幕就比較平均,但是整體來講好像變的比較暗(為什麼?不知道),不過看起來很舒服,圖片跟字都很清楚,顏色比較飽和。
20週那一台的背光流血大概可以用「旭日東升」來形容。
現在這台21週的,還是有背光流血,症狀稍微減輕一點,就是Dock不能設成隱藏,要拿來擋光用。寬螢幕本來就很扁了,這下可以用的區域又更扁了。

先用用了,如果過一陣子覺得真的不能忍受,去換螢幕試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