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最新消息!明基要放棄德國手機廠(相關消息請統一在這一篇討論)

iunknown wrote:
那個Benq 李XX...(恕刪)

妳講這個話,是你個人猜測吧,太專制,幕僚的話沒聽進去,不要隨便講講阿
德國人的個性真的比較龜毛,不像日商及美商
跟美國人做生意會議上談成就差不多了
很多日商會議上談生意只是形式,到酒家談才是重點
德商在會議上及酒家口頭談成,但是一旦他們覺得某些細節不妥
還是不會跟你簽約
自省跟進步都是屁話,賺錢才是王道
不過我看了經濟日報,外商投資銀行,是很肯定這樣的做法
http://money.udn.com/NASApp/future/futureShowNews?type=3&newsid=1389293

"一位在明基多年的員工表示,經營階層並不認為合併原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錯了,只是整合的速度超乎預期地慢,同時產品推出的時程也無法掌握,導致營運無法轉強。"

合併的決策沒有錯?? 錯的是員工整合的速度太慢, 產品推出太慢,

跟之前"對牛彈琴說" 一樣, 錯的是消費者, 投資人, 員工,
無論如何都不是那些高層的錯啦


奇文分享:
購併西門子後的明基正在創造雙贏

購併德國西門子手機事業群的明基行動通訊(BenQ Mobile),去年10月1日開始在德國慕尼黑原來的西門子手機總部掛牌運作,首要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轉虧為盈。

併購虧損累累的西門子手機事業,明基的舉動被視為是走向品牌之路的豪賭。不過,明基全球營銷總部總經理王文燦在慕尼黑總部的辦公室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手上把玩著剛剛才在德國上市的EF81新手機,不經意透露出難掩的自豪。

王文燦說,就如雕刻家對石材和木材的特性研究得很透澈一樣,這支手機從金屬密合、烤漆、到開閉的機械結構,都說明德國基礎科學研究的札實,和對金屬等原始材質的掌握,如果換一個環境就做不出來了。
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的首府慕尼黑,是德國IT產業與基礎研究最先進的地區之一,不僅擁有德國最好的工科大學,著名的BMW車廠也座落於此。

明基的電子和面版專業,加上西門子的機構、材料、塗裝和音響人才,設計出這支高檔手機,市場反應仍有待考驗。不過,更多人質疑的是德國的勞工成本高昂,併購後為了支付德國手機廠上千位員工的薪水,明基將付出高額代價。對此,王文燦強調,德國工程師對品質控管和製程改善很有經驗,這是德國獨有的優勢,多少人想來學、甚至想要花錢買都得不到,這些經驗現在全歸於明基,非常珍貴。

王文燦指出,德國工程師的分析能力很厲害,馬上就能找出問題對症下藥,加快生產速率,短時間內生產出高階的手機。
對明基來說,製造技術強大的德國廠是帶頭的「快速生產中心」,等到產量以後需要擴充,全球其他生產基地就可仿製德國廠的製程生產。

去年6月7日,西門子與明基分別在德國和台灣發布併購的消息,西門子授權明基使用西門子手機商標18個月,明基西門子雙品牌五年。很多人好奇,西門子怎麼會把手機事業交給一家台灣公司?曾親自參與談判的前西門子高階經理、現任明基行動通訊策略與聯絡部門副總裁史都普納(Marco Stuelpner)說,當時西門子的確曾與其他手機製造商洽談,不過權衡利弊後,還是選擇明基,因為明基帶給西門子希望。

史都普納說,明基和西門子不僅在各自專精的市場和製造專長互補,西門子與電信業者關係良好,明基很快就能讓產品上市,這樣的合併只會帶來互利。另一方面,史都普納根據業界的趨勢指出,手機愈來愈強調多媒體功能和先進的顯示器,材質和價值感也日益受到重視;領導流行趨勢的新興市場在亞洲,明基不論生產或銷售據點都貼近亞洲,與明基合作對西門子最有利。西門子手機事業虧損多年,員工的挫折感很深,明基能帶給西門子員工希望,而且保住最多的工作崗位。

身為少數參與談判的前西門子經理,史都普納坦言,他個人對明基的勇氣感到敬佩,這起併購的確存在風險,不過機會大於風險。他說,光從結合德國製造的精密度和台灣多媒體優勢的雙品牌新手機,就可清楚看到明基與西門子合併後的加分效應和品牌定位。一位不具名的工程師也說,過去在西門子旗下就像拉上手煞車開車,不斷受到打壓,限制重重,現在終於可以一展所長好好發揮。

業界的經驗顯示,兩家不同文化的企業合併後,一定會衍生企業文化衝突和融合的問題,曾多次到台灣、與遠在台北的同事天天用英文通電話的聯絡部門主管穆勒(Stefan Mueller),對此感受特別深刻。他說,西門子歷史超過150年,原本就有44萬名員工,企業文化相當僵化,併購的消息傳出時,很多員工的確感到不安。不過穆勒說,當明基主管接連透過視訊轉播和電子郵件等方式與員工溝通,詳細說明公司策略後,原來的恐懼一下就煙消雲散。

去年10月1日,明基行動通訊正式上路,西門子員工幾乎全都留下來為新公司效力。現在不僅台灣的員工常常來慕尼黑,德國員工也常跑台北,公司還提供中文和德文課程供兩地的員工進修,慕尼黑總部的餐廳也供應台灣美食讓德國員工嘗鮮。

穆勒表示,明基入主後,西門子時代原來分散在各部門的對外公關、公司內部溝通和聯繫投資人等工作,全部由同一部門管理;結果人力雖然比西門子時代少七成,卻完成三倍的工作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台灣人更結果導向,也更務實,值得德國學習。」

我的想法跟你不同 ,

明基不管有沒有放棄德國子公司 , BenQ-SIEMENS 這個品牌都只有五年使用權!
另外, SIEMENS是目前3G技術起頭發展的少數公司之一, 專利數量將近千項,其中還有十多種是核心關鍵。


去年6月15日出刊的108期 《數位時代》:
「取得專利是這樁交易最值錢的地方,」富邦證券手機產業研究員顏明賢指出。
「今天不管是誰出面收購,都一定要面對西門子工廠營運效率不佳的問題,」工研院經資中心(IEK)產業分析師王英裕分析。


小P3720 wrote:
第二,花了300億然後放棄德國子公司,那就只有5年的品牌使用權喔,5年後,還是要叫回benq喔,這樣300億,值得嗎???
第三,說到技術全部轉移,別傻了,明基靠著過去與moto、NOKIA代工,共同研發策略,2G技術早就很強,台灣差的就是3G技術,而SIMENS的3G技術也不行,所以...技術這部份,也不值得!!!
...(恕刪)
沒有簽名檔
請問大家未來還會再買BENQ-SIEMENS的產品嘛?,你會因為停止德國子公司的事件,而影響到你放棄BENQ-SIEMENS嘛?
bunnydad wrote:
http://mon...(恕刪)

bunnydad wrote:
http://money.udn.com/NASApp/future/futureShowNews?type=3&newsid=1389293

"一位在明基多年的員工表示,經營階層並不認為合併原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錯了,只是整合的速度超乎預期地慢,同時產品推出的時程也無法掌握,導致營運無法轉強。"

合併的決策沒有錯?? 錯的是員工整合的速度太慢, 產品推出太慢,

跟之前"對牛彈琴說" 一樣, 錯的是消費者, 投資人, 員工,
無論如何都不是那些高層的錯啦



贊成上述的說法,『產品推出的時程也無法掌握』,難道不是管理階層的錯嗎...?
找不出原因,或者是根本就不想找...
德國RD與台北RD各行各的調,高層誰也不讓誰,山頭主義林立,是整合失敗的原因...
哀...BS沒有找到對的人,來做對的事...
高層也不把德國員工,看成是自己的員工,令人心寒...
Welcome to my blog: 吉米風格株式會社http://jimmystyle19761
我認為這是有點打落水狗的心理.當初李董也可不接SIMENS,以他當時友達的成就在台灣IT歷史上已留下一筆,不用多事冒險.個人認為以他的气迫和膽識就已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有人說因為董監持股低才敢並SIEMENS,我相信以他的董字輩,金錢已不是左右決定的唯一條件,名譽因該更重要吧. 何況哪有可能100%確定的事.

至於投資面,JP MORGON放出 BENQ PB 直只有6.5後,他開始放空BENQ,最進不是也開始回補?
至於拋棄德國工廠是不是個好決定.請見今日股價,法人連續大買2天,已說明一切.如各位真的那麼看壞明基,請直接開個戶頭去放空明基的股票,以行動證明.如明基真的那麼不堪,馬上大賺一筆.不然成敗倫英雄,就算併購SIEMENS是個不好的決定,不要落井下石吧..
沒記錯當初sony erricsson合作前幾年也是虧錢~
也是到後來才開始嶄露頭角~
台灣很多公司都沒辦法看長遠的,不管是投資高科技、球隊...
不試著去討論解決經營上某些出錯的環節~

同樣是展示中心...
先撇開單獨sony不說

光就sonyerricsson不管在台灣哪兒~給人的感覺 就是跟benq-Siemens就差很多
不管是表面、亦或是內函...
怎讓我有有 benq是靠siemens的品牌光環形象 才虧這些 才能撐這樣..的錯覺
可惜了siemens對benq也挺失望的...

可以的話 希望benq能再撐下去...!砸錢產生新的結晶~蹦出像SE這樣的火花吧..
李焜耀當時不進宏碁當副總,選擇去當時營業額不到26億元的明基,蠻佩服他的,想想如果他當時選擇去宏碁的話,搞不好今天也不會有BENQ-SIEMENS這個品牌吧,沒功勞也有苦勞阿
  • 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