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第一次親手組電腦的經驗談

大家好,雖然網路上關於組電腦的影片和文章隨便搜都有一大堆,但畢竟這些人大多都不是第一次組了,很多對他們來說習以為常的小細節可能就會被忽略掉,所以這次想從新手的角度提供一些我認為的小細節給大家參考,在開始之前我想推薦一部組電腦的影片給大家

因為現實的拍攝很容易受限於角度問題,而3D動畫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影片內所提到的細節我認為足夠詳細,接下來就按照影片的組電腦順序來補充一些我認為過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主機板 PART I
如果家裡沒有防靜電手套或手環,主機板拿出來之後可以放在原本包主機板的透明袋子上,然後主機板的說明書應該會是從頭到尾看最多次的一本,建議裝任何東西上去之前都先翻閱一下。

CPU
雖然影片只到intel 12代,但12和13代的插槽一模一樣,所以可以直接參考,CPU的保護蓋最好是留著,主機板送修的時候蓋回去可以避免針腳歪掉。

記憶體
DDR4和DDR5是不能混插的,所以買主機板和記憶體的時候要注意。

M.2 SSD
一般來說會優先安裝在最上面的M.2插槽,如果有很多條要裝可以翻一下主機板的說明書,有些插槽會占用其他Pcie或SATA的頻寬,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主機板本身自帶M.2 SSD的散熱片,要確認會不會擋到主機板要鎖在機殼上的螺絲孔,有些主機板會在散熱片上開孔就沒差,如果會擋到那就等鎖上機殼後再鎖上散熱片。

接下來就開始出現一些犯蠢行為了,希望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不會犯相同的錯

風冷散熱器
有些人會在把主機板鎖上機殼後再鎖風冷散熱器,但我個人不建議,原因下面會提。
另外講一下散熱膏,因為第一次用,完全不知道怎麼開,還以為是像三秒膠那樣要把頭剪開,結果拔了一下才發現是要像筆蓋一樣往外拔,不確定其他人會不會像我一樣啦,但很多影片只有將重點擺在怎麼塗,所以這邊特別說一下。
我買的是利民的PA120,因此很重要的一點又來了,與影片不同的是,固定散熱鰭片的那兩個長條支架要用垂直記憶體的方向鎖,我也是要裝風扇的時候才發現方向錯誤,只好拆下來重鎖,然後風扇的扣具緊到一開始會讓人懷疑真的扣得上去嗎(別懷疑,真的扣得上去),字的朝向就隨個人喜好,風扇的方向有對就好,風扇的電源線也可以趁這個時候先插好,接下來要講為什麼我不建議把主機板鎖上機殼後再鎖風冷散熱器,第一風扇的位置要看會不會卡到記憶體,最好是不要貼在記憶體上面,第二風扇扣在散熱鰭片上的時候需要觀察一下,位置適中的話散熱鰭片看起來只會被微微撐開,如果位置不恰當散熱鰭片看起來會被往上提或往下壓,這時候就需要調整。

主機板 PART II
主機板上的所有膠膜請記得移除,特別是IO擋板上面的,不要像我鎖上去才發現沒撕又要再鎖一次,主機板喬位置的時候盡量避免摩擦到銅柱,除了避免產生靜電也避免主機板背面的元件被刮下來。
接著要探討另一個問題是CPU供電要不要先插,以下分為三種情況:
一、還沒放進機殼就先插好
這樣的好處是線很好插,壞處是要把主機板放進機殼的時候很難放
二、放進機殼但還沒鎖的時候插
算是折衷方案,線可以先從機殼背面穿好,但主機板沒鎖的情況下插線有沒有可能傷到主機板是個問題,因為這時候支撐主機板的是銅柱,主機板大部分面積是懸空的,有鎖的狀態下應力可以透過銅柱分攤到整塊主機板,沒鎖的話應力就會集中在你插線的附近
三、全部鎖好等裝完電源供應器再插
傳統方案,也是影片裡選擇的方案,壞處是塔散太大顆機殼頂蓋又無法拆除的話會很難插
我這次是選擇第三種方案,未來還有再組電腦的話我依舊會選擇第三種方案,因為只有一個人的話第三種方案還是比較合適。

SATA SSD或HDD
現在很多機殼都有提供免螺絲的快拆架,如果發現快拆架插進硬碟的部分很長的話建議可以削短一點,不然未來想拆下來會很麻煩。

機殼
這邊特別講一下風扇的部分,如果風扇很多顆,要注意主機板上的風扇插槽夠不夠,不夠的話就看機殼有沒有附風扇集線器,沒有就建議買一個,ARGB也一樣,集線器要看他有沒有給插主機板ARGB的線,有的話就可以透過主機板的軟體控制ARGB燈效,如果軟體上發現沒有顯示風扇也不要緊張,可以看看軟體的驅動需不需要更新,更新完才會顯示,不要像我一開始發現軟體控制不了就傻傻拆開機殼把線改插到主機板上,結果還是沒顯示才發現更新完驅動就顯示了,害我還要再重插回集線器,另外集線器一般是透過電源供應器的SATA供電,如果SATA供電接口不夠用的人記得在把電源供應器裝進機殼前多插幾條SATA供電線。
這邊忍不住吐槽一下我買的機殼安鈦克的P20C,前面板的電源開關那幾根pin不整合成一整個就算了,電源開關還給我各一根獨立的pin,你知道有多難插嗎

電源供應器
電源供應器沒什麼好說的,但一樣有需要吐槽的地方,我買的是ROG STRIX 750W,Pcie供電6pin和2pin雖然有卡榫但是要插的時候超容易分開,更慘的是CPU供電兩個4pin中間沒有任何卡榫,有夠難插

顯示卡
顯示卡選擇的時候要注意長度和厚度,長度主要是看機殼塞不塞的下,我的機殼本身有附顯示卡支撐架,但因為我的顯示卡太長又太厚,導致機殼本身附的顯示卡支撐架用不了,幸好顯示卡有附獨立的顯示卡支撐架。



以上就是我在組電腦過程中覺得需要額外注意的地方,親手組電腦最大的心得我覺得就一個字:累,不過看到自己親手組的電腦成功開機的瞬間也得到滿滿的成就感,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或意見也可以提出來討論,感謝看到這裡的各位。
2023-06-10 15:54 發佈
Grandiel wrote:
大家好,雖然網路上關...(恕刪)

組電腦影片其實沒什麼好看的,就插插拔拔而已,怎麼選零件比較重要.
Grandiel
Grandiel 樓主

這篇文章本來就不是給傾向於花錢請店家組的人看的,甚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怎麼選零件也不重要,因為只要提出預算和需求店家就會幫你配好了,12代13代、30系40系在這些人眼中重要嗎?不重要。

2023-06-10 16:53
我只能說第一次就先找個強者朋友壓陣才是王道

沒朋友那就看看附近有沒有那種小店可以混臉熟的多看看

真那麼自閉就只好自己多看影片囉
Grandiel
Grandiel 樓主

你這麼自來熟怎麼會需要PO「請問五倍振興券有哪些知名店家有宣佈可以找零的?」這種文?先問你的強者朋友啊,小店混個臉熟看看他們有沒有找零啊,怎麼這麼自閉可以回覆這麼多沒營養的內容到790頁的?

2023-06-10 17:35
pc8801

收集情報懂不?強者能懂裝機,但強者能懂全台所有店家是否找零?

2023-06-10 19:05
Grandiel wrote:
大家好,雖然網路上關...(恕刪)

分享心得很不錯,給5分
我的老機殼,挖一個四方形的洞,方便主機板背面拆裝塔散.
裸測ok再裝進機殼裡面...
發文有幫助 請給分.......................................
tda123456

之前是拿舊機殼,來把側板開12*24的洞,拿來裝小水冷,775腳的時代,CPU頻率最少都可以超50%以上,之前直接超個七八十扒,後續換了台二手三千的I7-3770套裝機+1060,到現在還沒壞[汗]

2023-06-10 18:39
現在說明書都寫的很細
只要有看安裝說明書
就算是菜鳥,也很容易上手

不想自組的,大多是怕把東西用壞,要在多花錢
想自組的,大多是從二手機開使入門,五千內就有一整套不錯的主機可以練練手
實際上就是完全不建議新手自己瞎整

就這麼直接

最常看到出問題的原因就是我以為......

當然如果也不在乎那時間金錢就也無所謂囉,自己玩得爽就好.
Grandiel
Grandiel 樓主

你現在講的我認同啊,我也不推薦新手自己動手組電腦,但我相信每個自己動手組的都有各自的理由,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而且凡事都有第一次,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讓未來打算自己組電腦的人少走一點歪路。

2023-06-10 20:03
對於初次安裝或經驗不足的,於單一店家購買CPU、主機板、記憶體,在店家完成安裝及測試開機,翻車機率較低,若散熱器也沒把握安裝,同樣可選擇空冷散熱器並在相同店家完成安裝及測試

剩下的就是主機板銅柱安裝、連接處理器/主機板電源線、連接前置面板開關/指示燈/USB埠、顯示卡安裝/接線

初次安裝的使用者,先避免選擇安裝步驟過於複雜或是要接過多線路的組件

還有就是詳讀組件的安裝說明書,大部分能提供有用的資訊

真的對上述完全苦手者,建議交給店家來組裝,並在旁觀看學習
自組電腦不難, 難是難在組好後遇到的軟/硬體隨之而來要除錯的問題
提供建議要花心思的, 動手給個五星好評吧!!
現在的電腦零件相容性很高了,不像以前常碰到相沖的,好好照著各零件說明書裝配,多試幾次就會了。
現在資訊太發達了 什麼東西都GOOGLE的到 甚至還有影片可以看 "組裝"電腦真的沒什麼難點 相對應的孔插上舊能開機 主要是如果遇到 一些除錯 或是很多人很常忽略的 刷BIOS問題 有人提點 或是指教才會比較順利 我裝電腦也GOOGLE 跟看YT自學的 練手的部分就看身邊有沒有朋友要裝電腦 拿他的電腦練 從剛開始接觸到現在 也幫很多朋友配過機 裝過電腦 真的不難 硬件茶談的這部影片做的事真的好 淺顯易懂
  • 2
內文搜尋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