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上百部以前收集的DVD和VCD,由於台灣濕氣重,很多片開始出現讀取困難現象,所以目前想裝一部電腦,專門用來做轉檔成影片檔保存,另外以後也經常會使用這部電腦看片,請問哪些組件配備要特別強?例如要特別哪種CPU?RAM特別多大,要特別什麼規格?或者硬碟要特別挑選哪種等等,請各位網友前輩給建議,謝謝!
nwcs wrote:
HDD夠大的話,不必...(恕刪)
這也要該片DVD沒有保護才作的到。
SHRINK這套軟體不錯用,支援大部分的DVD影片。
建議執行時可挑選語系,把用不到的字幕、配音給刪了,也可略微壓縮畫質,
以節省硬碟空間。
DVD而已又不是藍光等高畫質影片,一般的硬體配備即可使用,用高階硬體也快不了多少時間。
DVD-5(4.7GB),就是 D9 一半時間,用最高級 8核的,也要 10~15分鐘。
這個就是說:
你不可能在那邊等,一定要先把 DVD、VCD 直接抽取出來,然後批次處理,讓電腦自己慢慢轉,轉個幾天幾夜也沒關係,反正批次自動的。
硬體基本需求:
3TB 硬碟一顆
光碟機(純讀取即可)數台
軟體:
抓取 DVD、VCD 成 MKV 檔:免費 MakeMkv
(不用轉檔,直接抽取出來成影片檔)
抽取出來後,其實 3TB 硬碟就夠放了,編碼應該是視訊 MPEG2、音訊 AC3。直接可以播放
如果非得轉 h264 不可的話(註:任何轉檔必定破壞畫質),可以用免費的魔影工廠,批次去轉。
好處是:影片檔的佔用容量,可以縮小約 1/4 左右。
缺點是:耗時間,浪費時間。
批次(排程):就是一次可以拉一堆檔案進去,調好要轉的設定,開始按下去,放著讓電腦去慢慢轉。人可以去做別的事或休息了。
設定值參考:
-------------------
視訊編碼:h264(high profile,2 pass)
音訊編碼:aac (192Kbps)
解析度、比率:原始
幀率:原始
碼率:控制畫質的,自己決定,一般來說 3000~6000 差不多。
碼率的話,可以先轉個一分鐘就停止,然後播放測試一下,看碼率多少的可以接受。
碼率愈大,畫質愈好,但轉出來的檔案容量也愈大。這之間如何抉擇與平衡,全憑感覺、愛好。
這種批次轉法,建議要有兩顆硬碟
一顆是:影片來源
另一顆:轉出來的儲存目的地(空硬碟)
不能同一顆硬碟,又是影片來源,又是儲存目的地的,這樣效率會非常差。
CPU 就看預算,自然是愈貴的愈快
但批次是全自動的,轉 10天是轉,轉 5天也是轉,反正電腦全自動的,放著也不必去管。
如果不想花太多錢買太高階的 CPU,就用時間去抵。
意思就是:中階或低階的 CPU,甚至你原來那台電腦,都是可以轉的。當然中低階 CPU 花的時間多,但全自動的又不必去操作,不是嗎。拿時間去和它耗,來省錢。
如想高階,又要便宜的,那就 AMD FX-8350,8核心,一顆才5千多元。不過要加塔扇,還有比較耗電。
電費的話,電腦連續操個 10天、20天的,應該花不了多少電費。用耗電瓦數可以計算。
比方說:
假設電腦主機耗 150W
連續使用一個月(一度電以 3.4元計算)
一度電是 1000w 使用一小時
150w x 24小時 x 30天 /1000 * 3.4元 = 367 元
抽取時,光碟機台數是關鍵
因為抽取時,必須手動換光碟,如果只有一台光碟機,效率就太低。
2~4台都可以考慮,一次 2片、4片的去抽取,才有效率。
SATA槽有多少個,全插滿。反正"純讀取的光碟機"(假如買的到的話),也不貴。
就算買不到純讀取的,DVD 燒錄機一台也才 500元。4台不過 2千。
USB 外接就不建議,比較不穩定,還有貴。






各家顯卡.QSV.純CPU大亂鬥.
Haswell QSV vs. Ivy Bridge QSV....3代.4代CPU.硬壓影片的數值表現
以目前看來.I7-4770(GT2等級)以上最好.不過如果可以等.等GT3等級內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