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當場做人身攻擊,那麼店員回答消費者的質疑應該是他的責任吧,沒有必要用「know how」的科技專家角度來壓抑別人反應的聲音。更是怕,消費者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店員就說「不可能,不是那個原因,你用某某方式回去家裡就可以解決」。對於店員而言,你是在結束你這件事的責任,但是對於消費者而言卻是要回家承擔物品繼續有瑕疵的痛苦,和送修的不悅。大概這是出在雙方出發觀點不同吧,要店員一下換到消費者的角度想不容易,要消費者換到店員角度想更是很難。要消費者體諒店員(很累、工作很重、很急、很餓、你很不正......),這是一件比較難發生的事情,這大概是每次都會發生爭端的主因。
總之,我自己覺得,網路論題應該扮演一個消費者「串聯的空間」。原因無他,這是比當場咆哮更適合也更有實際效益的監督空間,一起監督
 各式各樣的消費用品生產商與零售商。
各式各樣的消費用品生產商與零售商。既然多數人不願意在當場撕破臉。當然這些意見值得被同情的對待,多數時間,你也是一個「消費者」,千萬不要換了屁股換了腦袋,更何況店員與消費者身份是時常在交互替換的,或許這樣想一想,下次不論你站在哪一方,口氣、脾氣都和緩一些,可以讓交易糾紛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