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族 wrote:3.5in'磁碟機....(恕刪) 之前我也這麼想..這種東西怎麼還稱到現在.我在這幾天新聞鬧很大的那個機關服役..在這邊看到了好幾年沒在碰到3.5in磁片..而且用量之大...理由是.對岸的網軍太恐怖了..無時無刻都在攻擊這裡的電腦..所以這邊每個人電腦都有兩台..分成內外網.連網路線都是獨立的.實體隔離..有些需要傳遞的文件必須用電子檔.用隨身碟..一個中毒.所有電腦插過的電腦全部一起死..開網芳..架FTP都不可行...燒光碟成本太高.又費工..MO.ZIP更不用說了..雖然圖檔.word檔.pdf也可能夾帶後門.不過至少機會遠低於隨身碟因為文件大小頂多10多K..這時..容量只有1.44的磁片就很好用了..便宜..而且要銷毀也容易..一片只用1秒鐘所以我覺得這東西因該還會存活一段時間吧
看了一下我的電腦壽命最長的是機殼下的滑輪喔!那不算電腦那應該是海韻的POWER軟碟機上一部電腦就被我淘汰了這次淘汰掉所有IDE跟AGP介面的東西當然IDE的排線也宣佈出局機殼也換成鋁鎂合金的了音效卡、網路卡在上上一部電腦就淘汰了
是軟碟機...我家中的電腦行raid 5重灌xp才發現..要按F6 裝驅動...但技嘉隨主機板沒有軟碟片...要用光碟在windows上執行...而且網上下載來的也是exe...天呀 電腦的os早就掛了害我要到公司上網製作軟碟回家用
電源線+1想我APPLE ][ 時代的電源線,現在四核心的PC照樣可以用喔~我甚麼我會記得APPLE ][的電源線因為我媽為了讓我考到好學校把我電腦的電源線沒收聰明的我於是偷買一條,藏在書包,等他睡了再偷開使用
要說規格的話並列埠 跟 序列埠 倒是活蠻久的... 現在都是 usb 介面了,可這兩項卻跟雞肋一樣,主機板上一定會有卻不見得用的到並列埠(Parallel Port, 又稱LPT Port)序列埠(Serial Port, 又稱COM Port)
一台電腦,從買的那天大概就決定了哪些元件註定要被更新買微軟或羅技的鍵盤? 只要是薄模式的KB,它就保證你三年後觸感爛到不行,九成的人會在第三年買一張99元KB來替換掉。同理在滑鼠身上也可以看到。早年的羅技鼠是百年樹人,現在是一年就開始單鍵便雙鍵,這也是COST DOWN後的結果。這讓我想到五年前的ACER仿機械式鍵盤,400元用到現在還是快樂到不行。power也是一絕,五到八年前的power大概已經全部都壞光了吧? 但是十五年前的power卻還是猛龍一條。這當然跟系統耗能有關,但當年的品質真的都是爛到不行的。現在更是兩極化發展,低價power與高價power,但只要不是主動式電源,大概都也cost down到了一個三年必壞的境地了。ram這個大概也是一個必換的小東西,從32mb一路換換換到192mb;再從128mb一路換上3gb。如果VISTA當年只出64BIT版本,解開32BIT 3GB的禁箍,我們大概還是會兩年換一次RAM,一路換到買下一代電腦吧。音效卡、網路卡、OOXX卡等東西,往往是買來就不會再換的東西,甚者從舊電腦搬到新電腦繼續用。這也是跟電腦多媒體發展停滯、與網路與儲存設備世代更新緩慢有關,總言之這些東西打死都不換啦!!其它如MB、CPU、顯卡、營幕.....早年一個規格世代是四年,正常也都會在第四年換購一台全新的電腦。舊電腦的東西也全數過時,最後擺在陰暗角落當BT機。現在的電腦世代大約是兩年一個世代,但四年差兩個世代的電腦,常態工作能力卻差不多,現在主推的多核系統,單一核的作業能力已經快六年沒有進展,前端匯流排與南北橋通道上也都卡在幾GB/S,最慢的硬碟連150MB/S都還填不滿。加上規格世代一過,舊主機就無法搭配新硬體了,自然也不會想說換其中一兩個元件。最後是大家都以為一定會一直買一直換的硬碟....跟本沒需求好嗎~~~~從八年前的CD到DVD,與網路速度從512Kb到8Mb,或許帶動了一批硬碟血拼潮但是下一代的HD-R還在慢慢龜,光纖網路也還不知道在那裡,普通人買兩個500GB的硬碟,想塞滿都要花上一兩週的時間了。根本沒有換新的意願。總言之 現在電腦元件不是被淘汰的了,而是因為COST DOWN壞掉的居多啊!
都是週邊吧............鍵盤滑鼠螢幕都是用到壞這樣....當初我的鍵盤也是用了五年才有點卡鍵換掉,螢幕也是21吋的CRT用六年壞掉而換,滑鼠應該也五年了..........也沒死掉主機的話,印象中我的光碟機也六七年有了,CD-ROM那台當初因為抓音軌很好用而且很不挑片,電腦升級三四次,燒錄機也換好幾台,這台就是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