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想組一台可以戰5年的電腦,請各位高手幫忙看看配備

看完上述大大們的建議,讓我可能更需要仔細思考自己的預算與使用需求了
看完才覺得自己還太嫩,最近可能要再多補些電腦知識,還請大大們可以協助下
因為最近真的用起來這電腦,快中風,噸的要命

我的預算大概在 9、10萬上下(不包含顯卡預算),因為希望可以用久一點,未來可能朝3D渲染這塊去做,所以有擴增顯卡SLI的想法
我之前看有人算圖是用3張1080TI,但我看現在Z390得主板配I9-9900K的CPU,我看好像SLI好像支援2-WAY,規格上好像只能插2張?
那我想請問這種能插三張嗎?

因為我目前沒實測過,爬了些文,我的認知是,顯卡兩張以上對遊戲畫面沒什麼幫助
因為我聽說N卡對SLI這塊沒什麼想法,3-4WAY的驅動優化漸漸地好像不想管了,
我在想未來專業跑圖的電腦,會受影響嗎
還是我上述講的,是針對遊戲那塊,(但是跑圖RENDER方面是不是不受影響,就是越插越多張速度會更快~?不受驅動優化受影響嗎?)
有些迷思或者錯誤思維,希望大大門能幫糾正!!

想請教,如果未來會在顯卡、硬碟這方面擴增,目前還是以平面動畫、影像剪輯、靜態3D渲染(時間壓力不大)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話,我的CPU跟主機板該怎麼選擇比較好呢!!顯示卡我記得OC渲染是只能使用N卡,那CPU上INTEL跟AMD在設計行業上,或者大大們道行比較高深,會不會有什麼使用上的差別或者優缺點呢!

目前我身上有張1060的顯示卡,所以想先暫時用,等之後3D這塊工作內容變多,需求量變大,再投資在顯示卡上
也正因為看到2系列卡的災情,所以想等我對顯示卡那塊知識更加了解,等2系列的散熱問題改善,或降價再見觀其變入手~
目前就是想以主機板跟CPU做投資,因為也看到上面大大講的,會有通道問題,我也很在乎硬碟容量這塊
所以CPU跟主機板是目前預算分配較多的地方,記憶體應該就先32G,往後有需要再塞滿,就是想找比較好的CPU跟主機板
(在未來對於硬碟擴充與顯卡擴充不會出現問題為前提下去選購)!!

希望大大們可以給我些建議!!!
恍似 wrote:
我主要是平面圖像處理...(恕刪)


B大
看到你的回覆真是感謝
我想問AMD平台對於平面設計的優化真的明顯劣於intel嗎?
因為我從來沒用過A家的系統
我的預算沒辦法上2950
但這次1920x跳水,讓我認真與9900k比較

以擴充性與工作來說,X399平台大勝是無庸置疑的,我唯一的疑問就是優化
所以需要實際使用者的經驗分享

另外已經將顯卡下修至1060
因舊的PC還是要繼續服役,不能拆顯卡

另外想請問
我在MSI(您選用的那張)與Asus的x399 strix gaming e之間衡量

是因為MSI的供電比較穩定嗎?
感謝回覆解惑!
derloveshine wrote:
B大
看到你的回覆真是感謝
我想問AMD平台對於平面設計的優化真的明顯劣於intel嗎?
因為我從來沒用過A家的系統
我的預算沒辦法上2950
但這次1920x跳水,讓我認真與9900k比較

以擴充性與工作來說,X399平台大勝是無庸置疑的,我唯一的疑問就是優化
所以需要實際使用者的經驗分享

另外已經將顯卡下修至1060
因舊的PC還是要繼續服役,不能拆顯卡

另外想請問
我在MSI(您選用的那張)與Asus的x399 strix gaming e之間衡量

是因為MSI的供電比較穩定嗎?
感謝回覆解惑!)


對我來說,軟體優化類似用顯卡硬卡硬解影片一樣,
影片換個格式就破功無法硬解,得靠CPU軟解硬拚.

我用的軟體很多,只要75%的軟體AMD比Intel快,我就會選AMD
因為隨著時間經過,軟體的支援性會改變,使用者習慣也會改變,
我習慣參考理論效能來選硬體,因為理論效能代表它的硬實力.

除非你的電腦專屬用來跑特定軟體,而且效能優勢20%~40%以上
那你的確必須選Intel

但由於我的用途在同價位時,95%的軟體效能AMD都大勝Intel
我就沒理由選Intel

尤其整個平台的擴充性Intel遠遜AMD平台


換個角度說:平面設計需要的效能,你覺得比X1950或X2950效能強的Intel平台得花你多少錢?
你能用低於X1950或X2950的預算組出比X1950或X2950強的Intel平台嗎?
(當然要基於相同的擴充性來比較)

========================================

以下是華碩STRIX X399-E GAMING與MSI MEG 399 CREATION的規格差別
這要看個人喜好,無絕對好壞.

以華碩來說:
1.CPU供電為8+4 Pin (MSI 8+8 Pin,供電強)
2.CPU供電模組8相 (MSI 16相,散熱佳,供電穩)
3.SATA 6組 (MSI 8組)(華碩的一組U.2插座我覺得不好用,我喜歡8組都是sata)
4.M.2接口2+1,有一支要垂直主機板插入,M.2細長且插槽脆弱,垂直裝有拆損的疑慮,且這支無散熱片保護.
(MSI 3組M.2全都是平行於主機板安裝,且有散熱片覆蓋)
5.MSI在PCI-E區下方提供一個額外的大4Pin電源插座,以提供PCI-E額外的電源需求
6.GBe LAN x 1 (MSI GBe LAN x 2)
7.風扇插座 x 8 (MSI 風扇插座 x 10 )

簡單來說就是早期的Z370/X299主機板由於供電模組設計得太陽春,
以致後來出的多核心CPU或是超頻時會發生供電不足或散熱不良的問題,
而必須改版主機板,至於華碩附一組散熱風扇就算升級了事.
花大錢買高階主機板,結果半殘支援新出的cpu?
所以我選強化供電模組的MSI

還有一些零件佈局合理性及擴充性,屬個人喜好,僅供參考.

其實除了供電,這二張板子差不多

如果以上你都不在意,也確定最高只用到16核不會再往上升級也不超頻

選華碩或選最低階的X399平台,都可以,夠用又便宜.
遊戲跟軟體應用完全兩碼子事不要混為一談, 最好先確定你使用的軟體或插件是否支援多卡運算(以及是否為SLI架構), 以Octane Render來講有支援多卡運算, 但是不是在SLI架構下運作, 以3張的目標來講, 主板通道配置, 電供瓦數, 機殼散熱空間都要考量, 我的話會建議設計跟算圖渲染分兩台來處理, 畢竟算圖開下去跑電腦是沒辦法做其他事的

兩張價格名顯落差的主板拿來比較實在沒什麼意義, 而且華碩的維修優勢造成同級產品比他廠貴一點早就是常識了, VRM供電設計也不是數相數麼單純, 華碩ROG ZENITH EXTREME的8相並聯設計穩定度不見得會輸微星的16相倍相設計, 而且還換來的是PCIe更好空間配置, 高性能的M.2 SSD壓在顯卡下面吃廢熱也不見得是好的設計, 不然華碩也不需要大費周章的開發DIMM.2, U.2介面比起M.2最大的優點就是散熱吧不需要待在主板上, 以上這些只是提出不同看法...

Ryzen的部份我沒用過也沒接觸到到同行有使用的所以沒有辦法給任何意見, 即便目前的跑分解果看起來很香, 老闆也是異常嚴謹的人新版軟體或系統都要我先全盤測試過才會更新, 就算我想嘗試相信也不會同意, 畢竟工作機終究是三個重點:穩定,穩定,還是TMD穩定...

Recommended Systems for OTOY OctaneRender

[供電相數=數電感?] Z390 GIGABYTE UD & AORUS MASTER 供電測試

恍似 wrote:
對我來說,軟體優化類...(恕刪)




告訴你現在華碩z370改版的新板子還推出了供電加強版
可以仔細去看華碩z370新版本的供電用料的改變
它新版本的供電相位就是明顯增加了
板子的供電相位越多不管機殼有無風扇幫助散熱
多相位供電的板子溫度可以比較低是事實
華碩低階板供電相位少高階板供電相位較多也是事實
真是看不懂怎會有人老愛自打臉

LynnfieldShow wrote:


兩張價格名顯落差的主板拿來比較實在沒什麼意義, 而且華碩的維修優勢造成同級產品比他廠貴一點早就是常識了, VRM供電設計也不是數相數麼單純, 華碩ROG ZENITH EXTREME的8相並聯設計穩定度不見得會輸微星的16相倍相設計, 而且還換來的是PCIe更好空間配置, 高性能的M.2 SSD壓在顯卡下面吃廢熱也不見得是好的設計, 不然華碩也不需要大費周章的開發DIMM.2, U.2介面比起M.2最大的優點就是散熱吧不需要待在主板上, 以上這些只是提出不同看法...

Ryzen的部份我沒用過也沒接觸到到同行有使用的所以沒有辦法給任何意見, 即便目前的跑分解果看起來很香, 老闆也是異常嚴謹的人新版軟體或系統都要我先全盤測試過才會更新, 就算我想嘗試相信也不會同意, 畢竟工作機終究是三個重點:穩定,穩定,還是TMD穩定...)

您好,先感謝您提供大量專業的資訊提供參考.

畢竟我只是業外人士,只能盡可能搜尋資料,進而找尋適合自己的產品.

再說我也認為ROG ZENITH EXTREME是張優秀的主機板,

只是在以下某些點在下認為更適合像我這樣的使用者:

1.第一根PCI-E離CPU太近 ,容易造成CPU散熱器干涉第一根PCI-E使用的問題

2. 6 x SATA vs 8 SATA (對我們來說,2個SATA遠比1個U.2好用)

3. 對我們來說:DIMM 2是華碩在主機板空間塞不下另二支M.2所使用的『折衷方案』,
 外掛一個土砲小風扇感覺很醜又吵,我寧願整合在主機板散熱片下,用12cm風扇來吹
 個人認為REG X399 CREATION將三根M.2保護在主機板散熱片下的作法,
 在視覺上更美觀有一致性.不過DIMM 2的優點在於方便拆換.

4.至於更好的PCI-E佈局 則是 見仁見智
 ROG ZENITH EXTREME支援四張雙槽顯卡,適合超高端3D渲染使用者(但CPU散熱器干涉需要另外想辦法)
 REG X399 CREATION則是可以使用官方推廌支援32核心Wraith Ripper 250W空冷散熱器下,
 完整利用4根PCI-E X16,
 對於工作機使用水冷系統,個人是一點興趣也沒有,
 另外要找到能壓制32核心又不不干涉PCI-E的散熱器,得再費心思就是了.
 而且我不屬於需要四張雙槽顯卡的使用者,
 所以最後我選擇MEG X399 CREATION

5.『高性能的M.2 SSD壓在顯卡下面吃廢熱也不見得是好的設計』
 大部份主機板內建的M.2都是平行於主機板設置,有的甚至沒有散熱片覆蓋.
 我對於緊緊挨著的雙槽顯示卡所產生的高熱更感到憂心,因為散熱及空氣流通的空隙更少.

6.假定這兩張的電源設計一樣優異好了,影響選購的則是機構佈局及擴充性差異了.

7.U.2很優秀,但我寧願換二個SATA槽,拿來插二顆8TB的硬碟
 高速SSD我會用帶風扇的NVME轉接卡,一張卡可插四條NVME,散熱也不錯.
 簡言之,低速設備我走SATA,高速設備我走PCI-E

8.因為我們是個人用戶,設備不受他人控管,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此外,我們工作的環境使用AMD的設備並沒有穩定性的問題.
 至於效能面及擴充性,這價位等級的INTEL真是遠遜AMD了.


p5p43 wrote:
告訴你現在華碩z370改版的新板子還推出了供電加強版大笑
可以仔細去看華碩z370新版本的供電用料的改變大笑
它新版本的供電相位就是明顯增加了大笑
板子的供電相位越多不管機殼有無風扇幫助散熱
多相位供電的板子溫度可以比較低是事實
華碩低階板供電相位少高階板供電相位較多也是事實大笑
真是看不懂怎會有人老愛自打臉大笑

嗯,

主機板商用電源相數閹割來做產品等級定位的作法已不是新鮮事

他們告訴你:我們用更好的用料和設計來達到更多相數能供應的電量及品質

事實上是:他們只給我們『剛好能用』的用料.

遇到新CPU,核心數多一些,或是超頻高一些就出問題了(還號稱超頻版?)

想支援新CPU?

買新板子就對了! 儘管腳位規格相同....因為舊版子的供電模組給得很緊繃...

所以不能苛責消費者選購相數高的主機板,事實上就是有差.

要是相數沒那麼重要,那 X599那一長排供電是怎麼回事?


感謝恍似大大分享TR4平台實際在專業領域的使用經驗, 這類的資訊在板上還是比較少見的, 先前的回覆完全沒有針對大大的意思, 如果有用詞不恰當的地方跟您說聲抱歉

傍晚有點忙, 處理一些同事挖出來給我跳的坑, 真的不能小看不懂電腦的設計師的無限創意...

需求不同當然會重視的點就不同, 像是線路分配空間干擾這些細節的東西都是要在購買前就先做足功課, 必要時還得先下載手冊來看才能知道更細節的東西, 畢竟官網的規格資訊還是有限, 上面只是想要強調華碩的VRM設計與他廠不同而且有他們基於切換穩定的考量, Zenith Extreme的供電設計可以說他了無新意但就算是超頻也不至於不夠用吧, 華碩並聯設計要是真的這麼不堪那排行榜上面的世界記錄也不會看到M11G一枝獨秀
Recycled VRM Designs: ASUS X399 Zenith Extreme PCB & VRM

Intel Core i9 9900K launched, breaks 10 world records on day one

裸測77度上殼54度就是世界末日了嗎? 我從來不會以偏概全的去說哪一家主板就一定設計差偷料, 哪一家就一定沒問題CP值爆表, 還是要針對各個產品作比較, 就算底下連結最後大力讚賞技嘉的設計也不代表該廠所有產品的供電設計都很佛心
不同主板差距有多大?国外媒体Z390超频5G结果惊人



Adelehoho wrote:
看完上述大大們的建議,讓我可能更需要仔細思考自己的預算與使用需求了
看完才覺得自己還太嫩,最近可能要再多補些電腦知識,還請大大們可以協助下
因為最近真的用起來這電腦,快中風,噸的要命

我的預算大概在 9、10萬上下(不包含顯卡預算),因為希望可以用久一點,未來可能朝3D渲染這塊去做,所以有擴增顯卡SLI的想法
我之前看有人算圖是用3張1080TI,但我看現在Z390得主板配I9-9900K的CPU,我看好像SLI好像支援2-WAY,規格上好像只能插2張?
那我想請問這種能插三張嗎?

因為我目前沒實測過,爬了些文,我的認知是,顯卡兩張以上對遊戲畫面沒什麼幫助
因為我聽說N卡對SLI這塊沒什麼想法,3-4WAY的驅動優化漸漸地好像不想管了,
我在想未來專業跑圖的電腦,會受影響嗎
還是我上述講的,是針對遊戲那塊,(但是跑圖RENDER方面是不是不受影響,就是越插越多張速度會更快~?不受驅動優化受影響嗎?)
有些迷思或者錯誤思維,希望大大門能幫糾正!!

想請教,如果未來會在顯卡、硬碟這方面擴增,目前還是以平面動畫、影像剪輯、靜態3D渲染(時間壓力不大)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話,我的CPU跟主機板該怎麼選擇比較好呢!!顯示卡我記得OC渲染是只能使用N卡,那CPU上INTEL跟AMD在設計行業上,或者大大們道行比較高深,會不會有什麼使用上的差別或者優缺點呢!

目前我身上有張1060的顯示卡,所以想先暫時用,等之後3D這塊工作內容變多,需求量變大,再投資在顯示卡上
也正因為看到2系列卡的災情,所以想等我對顯示卡那塊知識更加了解,等2系列的散熱問題改善,或降價再見觀其變入手~
目前就是想以主機板跟CPU做投資,因為也看到上面大大講的,會有通道問題,我也很在乎硬碟容量這塊
所以CPU跟主機板是目前預算分配較多的地方,記憶體應該就先32G,往後有需要再塞滿,就是想找比較好的CPU跟主機板
(在未來對於硬碟擴充與顯卡擴充不會出現問題為前提下去選購)!!

希望大大們可以給我些建議!!!


1.遊戲與3D渲染的需求不完全一致,你必須確認你使用的軟體以及對應的硬體運作方式,我們無法隔空抓藥.

2.遊戲用Z390之類的主機板即可,
 工作用則需要考慮擴充性,找X299/X399之類的.

3.長期來說,主機板一次到位,選足擴充性的主機板,日後可隨需要升級更換各部件.
 其次依預算選中高階或上代旗艦CPU:2950X , 或 1950X
 再將預算分配選購『夠用』的顯示卡、記憶體、硬碟.

 因為CPU、記憶體都好賣,好拆裝,容易升級

 主機板若擁有充足的擴充性,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4.再怎麼擴充性高的主機板都可能插滿/過時,這時再依需求添購二號機,分配不同的工作.

 像我的P6X58D有36條PCI-E通道,三根PCI-E X16插槽

 在我裝滿16顆硬碟後,因不支援高速NVME SSD,我又需要更多的SATA埠,及更高的運算效能

 只好再組一台X399系統,主要負責高速運算,X58系統則退到二線當檔案伺服器及一些長時間負載的工作.

 長遠來說,主機板選好一點反而較省錢.

 我的P6X58D系統運作了八年,沒出任何問題,其間升級過許多介面卡,且效能一直很夠用,

 直到二個月前我把四核心2.6Ghz升級成六核心3.4Ghz,提升效能後繼續服役.

 因為它在八年前就是一張CPU 16+2相供電 的主機板啊!

 充沛的擴充性正是它能服役到今天的關鍵.

 當二號機後,它負責長時間的大量轉檔,在背景放著讓它跑.

 新主機負責線上即時的處理工作,因為是人在操作,我希望每個環節都盡可能地快,

 所以在CPU夠快/RAM夠大的情況下,首要改善的就是效能瓶頸-硬碟IO速度了.


5.所以依你的預算,運用手中有的零件逐步升級是很理想的.

 關鍵在於選擇擴充性良好、價格合理的平台.

 選錯了要換平台,那才是大失血啊.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