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dhsieh wrote:
別逗了好嗎?沒人強迫...(恕刪)
有沒有做過阿?不懂裝懂...
電子產品在末端(例:光華)的確利潤很低...
尤其筆電的%數很慘...
假如在光華一台能賺兩千只能說SALES功力好,
要不就是客人沒比過價,也不知道行情...
我目前就在光華呆阿,我想你沒呆過...
至於老闆賺錢方法...
有三種,
第一:SALES的毛利
第二:廠商的回饋
第三:會計的功力
這樣說明顯吧?
至於我們末端想要三萬筆電賺7000,
不能說沒有,只是機率很少...
我朋友就賣過一台賺兩萬的,你認為那是平常遇得到的嗎?
至於零組件,告訴你們,賤價屋就是成本表,扣個50~100塊吧...
還有我奉勸一些不懂裝懂的人...別一來光華就殺那個芭樂價,
有時殺到低於成本,我乾脆跟你買來賣就好了...
偏偏這樣的客人會說我們服務態度不好...
Roger Shih wrote:
越上游,越要吃量,這...(恕刪)
提供個親身經驗.
幾年前玩耳擴 DIY ,DIY 習慣了,總覺得國外品牌耳擴好貴,想要推廣一下,自己下海搞。DIY 的想法是省錢,可是事實上卻不見得.
1. 為了品質,通常用料比較好點,貴+1
2. 因為量小,無法吃量。貴+2
3. 成本計算想的太單純,材料費用好估,但每台成品最少花 2 小時,以我寫程式每小時薪水 300 算,也要 600 吧?有沒有加上去?請人做?那每個月要給多少薪水?用電呢?耗材(如焊錫、零件備料等等)成本呢?
4. 最大的壓力其實是庫存。
當你要生產一個產品時,你不是隨便說個數字生產幾百台就算了。通常零件要便宜得吃量,單位生產成本要降低,也要量 (不會有人以為PCB廠會喜歡接洗幾十張電路板的單子吧?).
1000片 PCB 5000 塊,每片 5 元; 10000片 PCB 30000塊,每片 3 元,單位成本差了兩元,可是你要拿出的錢卻是五倍。
你說統統賣出去不就得了?但是,市場有熱度、有高低,剛出的時候很熱門,能很快就賣光的可能微乎其微。以耳擴市場來說,第一個月賣出1000,接著第二個月就可能快速掉下來到第二個月500,第三個月 250。
如果出現競爭對手,那就下滑的更快了。下場就是生產過剩,寧可賠錢賣掉,也不願意囤著。
資訊產品這循環更快,競爭更激烈,推出一項產品,真正賺錢的時機,往往只有開頭一個月,甚至更短。這也是為啥有不少店家要搞聯合進貨、或者是減少庫存,客人要再叫貨的理由。
上面有人說利潤7000啥的,如果是品牌電腦,也許利潤空間的確話拉比較大,但品牌電腦的成本計算更多更複雜,還得加計維護成本等等,這個利潤空間七折八扣下來,還能有多少不無疑問 (IBM NB 做到虧損連連,最後賣給聯想,以他的名氣品牌跟價格,照上面這個說 7000 利潤的想法,怎麼可能咧?).
PS: 更惡毒的競爭手法就是一項產品喊價,可是他沒貨,但消費者就會拿著這個價錢去跟有貨的拿,背後的想法就是讓對手賣越多賠越多,現在的光華,差不多大家都這麼玩。
www.andaudio.com
www.myhpw.com
beta.myhpw.com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