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這邊再多一位資工畢業不會寫程式的傢伙......

當初是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就報考資工
等到了升大四的時候才發現完全沒興趣
不過只剩一年就要畢業了
說要轉系大概會被家人轟殺

所以直接考外系的研究所了
(本系的不考程式還是有點信心,話說數理很強跟會寫程式是兩回事
這是我四年來的感想......)

於是畢業之後還是不會寫程式
估計班上有2/3的人都是這樣
55534 wrote:
我是覺得學校..真的...(恕刪)


我讀機械的
網路部份只是有興趣稍微摸一摸
我也是在mis當助理工程師
searchman wrote:
...由於台灣產業的結構,造成寫 firmware、driver 的人比寫 AP 的還吃香...(恕刪)


我覺得台灣的軟體界是很可惜的,其實學校培育出很多很有潛力的軟體或程式人才,懂得和硬體打交道的就去
寫 firmware, driver ,不懂得硬體的人才就跑去晶園廠或IT廠當MIS領股票,許多所謂的軟體公司也只是在提
供所謂的 professional service,利潤少所以也留不住人才,做不大也就不用想要踏出國際市場

大概也是因為台灣的軟體界不蓬勃吧,前面才會有那麼多人覺得本科系畢業不會也程式也沒啥大礙
schnauzer wrote:
我覺得台灣的軟體界是很可惜的,其實學校培育出很多很有潛力的軟體或程式人才,懂得和硬體打交道的就去
寫 firmware, driver ,不懂得硬體的人才就跑去晶園廠或IT廠當MIS領股票,許多所謂的軟體公司也只是在提
供所謂的 professional service,利潤少所以也留不住人才,做不大也就不用想要踏出國際市場...(恕刪)

個人深表認同。

上一輩的人,由於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經驗,代工生意的觀念深植內心,
偏偏現在的老闆多是這一群缺乏創意的人,而軟體是靈活的創意產業,所以台灣的軟體才會發展不起來。
在台灣赫赫有名的〝晶圓雙雄〞在國際來看不過是代工廠罷了,
一般外國人認得 IBM, Microsoft, Apple...,誰認得台灣的 TSMC、Quanta、Compal 呢?

電影【微軟英雄】(原名: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敘述 MS、Apple 的興衰) 片中提及,
當年 IBM 的主管就因為一個輕視軟體的觀念「產品的利潤來自硬體而非軟體」,失去商機而讓 MS 開始崛起。

電腦軟體和硬體,都需要研發的成本,
然而硬體的製造,還要有土地廠房生產線勞工等,就算是交給別人代工,BOM cost 也佔了很高的比例,
然而軟體的 BOM cost 呢?不就光碟、說明書、包裝盒罷了,
這就是軟體的毛利率通常高得嚇人的原因,這是代工思維的人所無法體會的,
當 MIS 的人都知道,公司採購的電腦軟體成本,不見得會比硬體少多少。

個人之前也接過一個自動化控制的 case,某公司買了一台設備只花四萬多,
而他們花了 11 萬請我寫那設備的程式,我真的花在寫程式的時間不到一個禮拜。

總之,軟體能讓 Bill Gates 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從默默無名的小子變成全世界首富,
我不知道台灣這些精打細算的老闆們為何對這不可否認的事實視而不見。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searchman wrote:
個人深表認同。上一輩...(恕刪)

台灣大大小小搞軟體的廠商不少,倒閉的也很多
MS的成功是個很有趣的事,人性面遠大於技術面
咦, 怎麼突然講到這邊來了

軟體業哦........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 軟體業可以分成"工程類"和"科學類"的案子
工程類的案子是指那些只要利用工程的方法, 一步一步的做, 就可以做出來了,
像進銷存系統, 行政管理系統......我們所常見的系統幾乎都是屬於"工程"型的,
這也就是造成一般大老闆不願意也不瞭解軟體的價值所在的主因,
因為他們並不曉得軟體的能耐在那

科學類的案子指的是, 無一定方法可遵循開發的系統,
在這類的系統中, 人工智慧演算法與統計的理論大量被運用來解決問題,
比如講, 企業資訊系統中的BI, 垃圾信的判定, 股價的預測都是被歸在這類的

工程類的程式應該是由微軟windows,Oracle資料庫這些產品所代表,
而科學類的程式應該是由 google 所代表,
大老闆們當然是會想投資軟體啊, 但是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出如同 google 這類
水準的東西來打動他們投資啊
howieshang wrote:
個人認為,最好不要學會寫程式,這行啊,不是人幹的工作,收入也不成比例,最後,想轉行都來不及了........(恕刪)


哈哈
我是電機的
我們班沒幾個人走軟體
但是最有錢的那個在甲骨文
每年好幾百萬--- USD
各位大大 如果對圖示有興趣,請參考『1977 她的眼睛像月亮』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CiXDLIj6Q
二十年前
電機系畢業的 50~75% 會寫軟體
資工系畢業的 100% 會寫軟體 (不會寫早就被迫轉系了)

聽說資管只有 10~20% 會寫軟體
各位大大 如果對圖示有興趣,請參考『1977 她的眼睛像月亮』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CiXDLIj6Q
GeorgeS wrote:
工程類的程式應該是由微軟windows,Oracle資料庫這些產品所代表,
而科學類的程式應該是由 google 所代表,
大老闆們當然是會想投資軟體啊, 但是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出如同 google 這類

您好,
依您的〝工程〞、〝科學〞的分法來看,
其實 Windows、Oracle 本身是科學類的,而應用這兩者來整合資訊系統的廠商才算是工程類的。
簡單來說,有開發新技術的,就是科學類,否則只能算工程類。

先看一個國外的例子:
Casio 算是老牌子的硬體廠商,他近期發表的數位相機 Casio EXILIM Pro EX-F1,
由於可以達到錄影 1200 fps(每秒一千兩百個畫面) 的專業技術水準,不但為消費市場帶來一個震撼,
更在 TIPA 2008 獲得Best Imaging Innovation(最佳影像創新)榮譽。(參考友站連結)

RD 是 Research & Development,真正有 R 的才是科學類的,
然而國內大多數的 RD 都是只有 D 沒有 R,盡是做一些 implement 和 integration 的事情。
國內的硬體廠商幾乎都是電子系統整合商,軟體只是配合硬體的,
國內的軟體廠商也大多是資訊系統整合商,軟體只是拿來應用的。

今天談的最主要的重點在於技術的研發,
國內某位老闆說:「現在這個技術還不成熟,市場不明確,等一切成熟後我們再投入就好。」
像這樣十足十的代工思維生意人,在 IT 產業怎麼會有突破性的發展呢?
就連原本應該很有創意的 IC Design,也被國內業者做成〝晶片整合業〞只會整合更多既有的功能。

很多硬體的規格技術,都是來自於軟體初步的實現,
例如 JPEG、MP3、MPEG4、H.264 這一類大家耳熟能詳且常在使用享受的技術,
都是先用軟體做出來,然後再進一步整合成硬體晶片來應用,
軟體硬體是一體兩面的,就算站在硬體的立場也不應該忽略軟體。
(相較於這些世界級的標準技術規格,國內產學界都只會申請一些輔助應用性的次要專利發明)

現代科技的開發,都是要靠軟體的研究、模擬、驗證之後,再進一步落實成實體產品。
就連建築結構、氣象模擬... 也都是要靠軟體來輔助,軟體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只是在這個政府只會喊口號,企業只短視近利的地方,
我不知道台灣的科技業未來是否有機會能趕上世界的腳步。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searchman wrote:
RD 是 Research & Development,真正有 R 的才是科學類的,
然而國內大多數的 RD 都是只有 D 沒有 R,盡是做一些 implement 和 integration 的事情。
國內的硬體廠商幾乎都是電子系統整合商,軟體只是配合硬體的,
國內的軟體廠商也大多是資訊系統整合商,軟體只是拿來應用的。
...(恕刪)


我覺得台灣人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歡貶低自己人的吧! 明明我們自己的IC Design公司都已經大到全世界前幾大, 大部分的同胞竟然還是認為他們只是靠把買來或偷來的東西兜一兜, costdown就拿來賺錢!

要知就算單要搞好 implement 和 integration沒有搭配Research也是不可能作的到的. 也許我們的工程師還不能跟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相比, 但也絕沒有那麼差吧!

就算做個螺絲釘, 裡面其實就包含有很多高深的學問, 牽扯到材料, 化學, 機械等理論! 我們的那些傳統產業也很多是有Research能力的. 我們的高科技更不可能多數只是高級的組裝員.

要知並不是有能力制訂規範標準才能叫作Research, 這個通常是跟經濟規模有關! 是比拳頭大小而不是比技術高下. 台灣的公司不做某些產業, 不見得是技術能力不行, 是因為條件不適合罷了(後台不夠硬)! 能賺錢的產品多的是, 不見得非得為了宣示意味去做某些產品!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