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慣例先來看每個零件分別使用了什麼吧

處理器呢,我使用Intel I9 13900K,24核心32執行緒的旗艦級處理器,基本上這顆13900K,都可以輕鬆應付我日常的全部需求,不管是實況、遊戲還是繪圖,都難不倒這顆13900K

主機板部分使用MSI的Z690 Force WiFi ,一定很多人問說為什麼不要上新的Z790呢?因為我個人非常喜歡微星這張Z690 Force WiFi 的設計,再來是微星的Z790目前呢還沒出到高階板,所以才會選擇這張Z690 Force WiFi ,要注意一下如果需要使用13代的CPU,板子需要刷過Bios才能夠使用喔,那這張板子有提供Msi Flash Bios Button,可以用這個功能直接更新Bios就好囉~

顯示卡選用Inno3D的RTX 4090 X3 OC,地表最強顯示卡,那為什麼選用這張顯示卡呢,最大原因就是當時在購買時有送一顆曜越ATX3.0的電源供應器價值7890元,可以讓我少吃一點泡麵😅那關於4090的性能呢,相信應該不用我多說,如果有這張顯示卡玩不動的遊戲,那絕對是遊戲的問題😂

記憶體選用十銓 T-force Delta RGB 16G*2 DDR5 6400(白)兩組4支插好插滿,目前雖然DDR5的售價還是偏貴,但為了我小時候的夢想(4支記憶體插滿),所以我還是錢包一捏就下手了,為了就是一個小小的夢想🥳

系統碟使用Samsung 980 PRO 500G,選用它的原因不外乎是求一個穩定性,在Gen4的SSD裡,980 PRO速度也身處在第一梯隊裡,所以綜合考量下來選擇Samsung的980 PRO,且近期Samsung在許多產品都有做促銷,那個價格是嘎嘎香的🥳像這隻980 PRO 500GB只要$2,499,就可以入手


水冷散熱器選用NZXT的Kraken Z73 RGB,因為我怕單只有360冷排不夠壓制這顆13900K,所以就再加三顆酷媽的MF 120 Halo,做一個漢堡排的設置壓制13900K,這顆水冷散熱器本身可以使用NZXT的Cam軟體去調整冷頭上的液晶顯示,我個人覺得最實用的就是CPU以及GPU的雙重檢視型態了,可以同時看到電腦最重要的兩個溫度,想想就安心🥳在安裝的時候要注意水管的位子,盡量放在CPU下方,不然會擋到記憶體的散熱模組喔

電源供應器使用曜越的GF3 1350W ATX3.0 金牌電源供應器,那選擇它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它是送的,不用花錢😜讓我少吃一點泡麵滷肉飯,在保固部分同樣有10年的保固,基本用到電腦整組往生,電源供應器都還在保內。

機殼選用NZXT的H7 Elite,三面玻璃的設計加上後方超級大的整線空間,那在這次的裝機體驗只有兩個字形容:舒服🤪

在顯示卡支撐架的部分,選用這個我個人認為市面上最騷的ROG Herclux 顯示卡支撐架,擔任4090背後的脊椎,俗話說得好,每張成功的4090,背後一定有根脊椎,那我這次就選擇這支有敗家之眼的脊椎來支撐我的4090!

來看一下13900K+4090這對發熱怪物的待機溫度,當時室溫是22度左右,待機溫度CPU不超過40度,顯示卡在35度左右,相對優秀的待機溫度🥳

在CPU進行單烤的情況下,溫度落在85度左右,所以可以知道13900K在漢堡排的壓制下是可以輕鬆過關的🥳

那換GPU進行單烤,溫度居然只有65度左右不超過70度,所以4090的用戶使用這個如磚頭一樣大的散熱模組下,可以得到如此優秀的溫度表現,算是大有大的好?🤔
最後就來欣賞這台幾個月薪水的性能怪獸吧!





呀!真香,不說了不說了,我先吃泡麵去,掰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