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大家好,我是Ahon。大一的時候組了人生第一台桌機,同時也產生了自己打造機殼的想法,不過礙於種種原因而作罷。最主要是因為財力不足,當時窮到螢幕要先跟別人借、顯卡也沒買用內顯玩Overwatch、硬碟靠一顆250G的SSD撐了好一陣子,後來才慢慢補齊。直到去年畢業之後,又想起曾經的夢想,趁著當兵前閒得發慌的幾個月時間,給陪了我將近四年的零件們換個新家!
 
 
先來看看原本的樣子,當初選了這款看起來很低調的機殼,其實也是因為便宜。我自己本來就不太喜歡RGB亮來亮去炫砲的燈光感,或是肌肉稜角線條的外觀,所以這款算是蠻順眼的,只差在沒有壓克力側蓋,看不到內裝很可惜。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配備
MB:微星 H97 GAMING 3
CPU:i7-4790K
記憶體:AVEXIR DDR3 8G*4條
SSD:美光M.2 MX500 250GB
HDD:Seagate 新梭魚 1TB
顯卡:MSI GTX960 GAMING 2G
電供:Cougar美洲獅 SX 銀牌 560W
 
原本的系統碟是2.5吋的SSD,為了省麻煩,想要少一條SATA線,於是換成M.2的,換下來的SSD拿去升級家裡的老筆電,從此之後爸媽再也不會嫌筆電跑得慢了。之前還有裝光碟機,一樣省麻煩所以拿掉,老實說用的次數真的很少,要放光碟的時候外接就好了。塔扇的話,因為新的機殼設計上塞不進去,所以改回原廠風扇。(其實也沒必要裝塔扇,反正超不了頻,純粹裝爽的)
 
 
設計概念
前期構思的時候有幾個希望達成的目標:
 1.機殼同時是螢幕底座
 2.能夠看到內部零件
 3.深淺木頭顏色搭配
 
 
設計圖
其實到後來有些部分沒有完全照設計圖做,邊做邊調整。另外自己也不是專業人士,器材也有限,其實還有很多想法沒辦法完成,初挑戰算是設計地偏保守,基本上就是個木頭盒子中間再做隔間。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通風的部分大概是這樣構想,機殼下面有墊高,中間的風扇也能夠從下方吸到一些空氣。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製作過程
買好木板之後開始動工啦!
特別感謝美術系的朋友幫我加工,省了許多麻煩。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先將木板切好,中空的方形洞用來塞8mm風扇。
木頭是挑B&Q的松木拼板,木板厚1.8公分。朋友跟我說這種木板質地很鬆,切割完之後木板本身都有被傷到,會影響外觀。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風扇擋板用雷切的方式,也是要感謝美術系朋友,這台聽說是他們新進的。網格設計為中間Ahon字形向外擴張,這個擋板也算是本機殼的最大特點,有種品牌識別的感覺。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風扇擋板試著鎖上去看看,可以看到旁邊的洞口都有加工之後的痕跡,果然木頭的好壞真的影響很大,但是品質好的木頭我也玩不起呀……。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主體的木盒子用木榫接合,其實原本還想用更複雜的卡榫,但一樣沒技術、沒工具。照片上有個「鑽孔神器」,是在網路上買的而且意外地很好用,可以鑽6、8、10mm的孔徑,鑽出來的洞就保證跟木板垂直,而且也不用怕鑽過頭。黏合的膠使用太棒膠,在建成工具買的,聽說強度比白膠好很多。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網路圖↓)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木板接合後的樣子。當初黏的時候因為沒有F夾,用身體壓了半小時,後來朋友表示……怎麼不跟他借?
上蓋要用螺絲固定,先將內外牙螺母埋好,用六角扳手鎖進去。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會製造大量木屑的步驟都在工廠完成之後,剩下的就搬回家慢慢弄。
先黏電供的底板。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電供試著卡進去看看,很剛好。可以看到有一角在埋螺母的時候弄爆了,因為當初有點硬鎖下去,木頭直接裂給你看……。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用飛機木填補,之後再重新埋螺母。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主機板的底板,也是B&Q的松木,厚5mm。將線會走的地方先挖洞,銅柱也先定位。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底板黏到機殼上後,拿主機板來對對看。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後擋板完美地卡在洞口上,太感動了!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壓克力罩是去太原路找廠商做,不過發現廠商做的尺寸有誤差,只好再拿鋸子修掉一些木頭。罩子是可以掀開的,之後可以方便我放一些小公仔進去,或是過熱的話打開來散熱XD。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機殼下方用熱溶膠固定鐵網,之後線都會走下面,鐵網可以方便整線。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機殼本體做好之後來上漆,這個漆也是B&Q買的,但我蠻失望的,因為跟現場展示的顏色差很多,但也來不及了……。另外這個漆上完風乾很久之後表面還是會有點黏黏的(產品是標榜不用再上面漆),兩塊木板壓在一起一段時就會黏住,不曉得是我上漆步驟的問題還是怎樣,總之悲劇。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擋板的顏色選用比機殼本體深的胡桃色,但刷出來之後也不是我最想要的感覺。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經歷過色差悲劇後,不斷催眠自己看久了就習慣了。(好像現在看有好看一點點)
把零件都裝上去,前面板我是去光華找到一個「伽利略」的牌子,拆掉外殼後拿來用。這東西真的不好找,很多都是只有USB沒有音訊孔的。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硬碟跟上蓋鎖在一起,多餘的空間用來塞沒用到的線。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開關去今華選了這種看起來有點復古又可愛的,裝上去有種老電器的感覺。再買個端子+線焊上去。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底部的走線,因為鐵網的格子也算蠻密集的,線要怎麼走都可以,最後用束帶纏緊。
(線走得不算太好看,請見諒)
電供也幫他加上濾網,防灰塵。釘上六個腳墊,墊高主機讓空氣可以從下方進入。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前面板特寫,開關真的很療癒。一個USB 2.0拿來接鍵盤。機殼內部空間剩下不多,只能放一些小公仔。左下角用紙墊了一下,因為桌子用久了中間有點凹陷(IKEA的品質...唉),因為怕主機這麼重越壓越凹,在桌面下方多加裝一根桌腳,應該就不會繼續惡化了。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進風口特寫,深淺木色的搭配,雖然顏色完全不如預期,不過有獨一無二的網格設計,看起來還是蠻滿意的。(題外話,JVC音響是我外婆的遺物,也是老古董但是我很珍惜)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從上方看,兩片上蓋中間有留一道夾縫,也當作進風口。其實可以看到的內裝只有一點點,而且從正面看的話裡面也太暗了,之後再加一條LED燈打光,看看會不會比較好。另外主機板的24pin跟USB 3.0真的很擋視線,太高了,視覺上很醜,不過也是無解,只好接受這個結果。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放一包乖乖鎮壓。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檢討
這個機殼的缺點還是很多,首先我的桌面不夠深,但機殼就佔了一半的深度。另外是噪音問題,進風口會有音箱空間的共鳴聲,我先塞了一條抹布進去,有好一些。風扇的話可能要改成靜音風扇,不然轉軸聲也是有點大。前面板倒是很方便,接耳機或外接裝置都順手。
 
 
[自製機殼] 初嘗試|松木機殼兼螢幕底座
總結
這次的嘗試終於完成了從大一到大學畢業的心願,某方面也向自己證明了有手作跟自組電腦的熱誠吧!雖然不算很專精,口袋也不深,不過也許以後可以在業餘時間繼續做些相關的作品,我自己覺得以這次當作開頭而言十分滿意。
 
在製作時爬了非常多資料,在板上也看到某大神的作品,感覺成品在質感上真的與其差了蠻大一節,讓人很羨慕啊……。而且製作的過程常常忘記拍照,或是手機隨便拍一拍,下次要好好記錄過程。
 
另外我發現沒有拍到成品的背面,不過都已經裝好了實在是懶得再搬下來拍。之後年中要搬家,到時候再拿台單眼好好拍一些沙龍照吧!
 
--
謝謝大家耐心看完,如果有什麼建議的話希望可以不吝嗇留言跟我說!不過再過幾天就要去當兵了,應該要過一陣子才能回覆。
四個月之後要來找工作了,希望能夠順利找到哈哈~
2020-03-02 22:41 發佈
DIY~無價~真的是很厲害~~
好好保養木頭,應該可以用很久
東西不錯!

期待之後的作品。





可是有防火的功能?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