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PRO 影片剪輯與轉檔的自組電腦建議

各位前輩大家好~

小弟是一位業餘潛水愛好者,三不五時常下水拍攝美麗的海底風景
目前拍攝器材採用GOPRO HERO5 Black,拍攝格式大多為1080P 60FPS的格式,偶而遇到漂亮生物的會改用一下4K 30FPS,拍攝方式通常都是下水後連續不間斷的拍到記憶卡滿,大約1.5~2小時,全部檔案合計大小約30~40GB
雖然GOPRO是連續不間斷拍攝,但是記憶卡中仍會以每段大約12分鐘(大小約4GB)的MP4檔分段儲存,回家後要透過軟體剪輯合併轉檔輸出
小弟不是專業人才,目前是使用威力導演15來剪輯或是加入一些簡單的轉場畫面,影片編輯完成後,通常輸出成XAVC S 1920x1080/60FPS MP4格式儲存

由於家中電腦太老舊,編輯完一部1.5小時的影片後,輸出存檔時間竟長達10~12小時 ,所以考慮另組一台新電腦來專門來剪輯與輸出儲存影片

因為編輯的檔案不大(未剪輯前合計通常不超過40GB,輸出存檔後不超過10GB),所以這台電腦的硬碟方面應該可以採用SSD,但應該是不需要超級大容量那種XD
輸出儲存的檔案會放在家中原本的NAS當中,但目前也有考慮部分影片檔想透過藍光光碟以資料檔的方式燒錄保存

因此這台新電腦暫定有4個目標:
1.使用威力導演15編輯影片時,希望不要lag的太嚴重(輕微lag可以接受)
2.使用威力導演15輸出儲存影片時,希望可以快一點(當然是愈快愈好)不要像之前睡一覺起來都還沒轉完
3.偶而可以用資料檔的方式將MP4影片檔燒錄在藍光光碟保存
4.希望以最經濟的方式組這台新電腦,因為這台電腦除了上述使用威力導演15以外,頂多就是上上網,打打WORD文件而已

希望各位前輩能夠給小弟一些指點或是建議採用的設備清單
謝謝各位前輩! 感激不盡!
2017-10-05 16:20 發佈
你已經有NAS就不用擔心儲存容量問題

主機全SSD 素材、剪輯檔案丟1T SSD 系統灌240G SSD 開威力導演剪輯,這樣拉時間軸才不會LAG

轉出就靠CPU+GPU 加速 這樣就快很多,轉完檔案在自己丟到NAS存放就可



r5 1600記憶體16 or 32 ssd 240g 顯卡看預算不高就是配gtx2g 4g就好
jtq778 wrote:
各位前輩大家好~小弟...(恕刪)


先這樣配,若還有預算再加一顆固態碟(估價單中有配一顆MLC等級固態碟可再加一顆),傳統碟我已幫你配4TB大容量夠用了,我建議這樣配是因為輸出影像單檔後好幾十G,若忘了存在NAS硬碟就會塞爆(我不配一顆1T也是這道理)

處理器目前只能配RYZEN,若是INTEL粉可以等等八代Coffee Lake

1.Antec P100 (銀/黑)顯卡長31.7/風扇高17/SSD*7(共用)ATX【購物金120】, $1990 Hot!
2.全漢 聖武士 550W/銅牌/全日系/DC-DC/5年免費/CPU主線:18AWG:鍍銅, $1790
3.華碩 ROG STRIX-RX560-4G-GAMING(1275MHz/19.4cm/雙風扇/註冊五年), $4390
4.威剛 Ultimate SU900 256G/7mm/讀:560M/寫:520M/MLC顆粒【五年保】, $3088 Hot!
5.Seagate 4TB (ST4000VN008)【那嘶狼】64M/5900轉/三年保, $4890↘$4590
6.金士頓 8G*2 DDR4-2666 HyperX FURY(黑), $4400↗$4500
7.【超值】微星 B350 TOMAHAWK(ATX) + R5 1600(六核)3.2GHz(↑3.6GHz) *省400, $10590 Hot!
總價:$30938任搭現省280 優惠價:$30658
由於沒看到預算就先這樣配

SSD直通單

需要的話,再多加一條16GB記憶體
來源碟(兼系統)與輸出碟分開,500M全速寫入不妨礙
威力導演顯示卡可以幫壓





M2方案


部分同上
來源碟(兼系統)與輸出碟分開,1100M全速寫入不妨礙
因雙M2主機板太貴了 故採用轉卡方案

安裝單張M2其實沒意義...故省略開單



osyahkim wrote:
由於沒看到預算就先...(恕刪)


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真的沒差不過

B350晶片是PCIe 2.0的 不可能3.0 x4全速

X370則是可以把CPU的PCIe 3.0 x16拆成兩條x8

我也是覺得...
但對那張M2. SSD來說很夠用了
也沒有把16x拆成雙8x的必要性
cs113ta wrote:
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真...(恕刪)



截圖來源:wiki
效能有感提升 Intel Core i7-8700K&Core i5-8600K 5GHz超頻實測


Intel 買第八代的比較好,第七代的輸 AMD RYZEN







AMD 如果買 R5 便宜一點,轉檔能力也還可以。耗電也較低。

不過 AMD RYZEN R5、R7 都是沒內顯的,需要額外再買顯卡,支援4K顯示的顯卡,少說也要2~3千以上,價錢又打平了。

Intel 則是有內顯,不打遊戲,用內顯就可以了,省下顯卡的錢。

但顯卡是會比內顯強,不僅是打遊戲3D繪算更強,還有顏色比較好,看影片有差,色澤鮮艷度、銳利度。Intel 內顯顏色不好調,預設的顏色偏亮白刺眼,調暗又變得顏色不自然。




威力導演官網介紹,支援主流三種 GPU 硬體加速(硬壓),nVIDIA CUDA,Intel QSV、AMD HEVC,所以若額外添購顯卡的話,買 nVIDIA 或 AMD 的皆可。

CUDA 是畫質比較差一點,但支援的軟體最多,相容性也最好。
HEVC 畫質比 CUDA 好,但軟體支援度比較差。
QSV 介於中間。

畫質最好的是 CPU 暴力軟壓,或也可以不把硬壓考慮在內。

但如果用硬體加速,轉檔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較快完成。

看作品是如何發布的,如果是要貼到 Youtube 什麼的,那個都會被伺服器再轉壓,不用太要求畫質,用硬體加速即可。如果是要盡可能保持原畫質,燒成藍光收藏起來之類的,則可考慮純CPU軟壓,只是要耗較久時間。

也可以各壓個幾分鐘,停止輸出,觀看輸出的影片,比較差別,再去做決定。

H264 或 H265 的設定也有差,一定是 High profile 模式,但還有 1次編碼(1 pass),2次編碼(2 pass)。2次編碼須兩倍時間,畫質會更好一點。

CPU軟壓的 1次編碼,畫質接近於 硬體加速的 2次編碼。也就是說:如果要硬壓,用1次編碼就好了,不然還不如乾脆直接軟壓1次編碼還更快。畫質最完美是 CPU軟壓 2次編碼。
感謝各位前輩的建議,小弟終於有個方向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