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二週前就組好了這台PC,中間經歷了一些小波折,陸續找時間測試拍照,到今天才發這篇文分享。
看到ATI R6850/6870上市在即,GTX460即將跳水之際,這是當時個人認為在55K預算的基礎下,同時兼具效能與規格爽度的搭配法,清單如下(附上各零組件官網超連結):

處理器:Intel Core i7 950 @3.06GHz 官網
散熱器:Corsair H70 Hydro Cooler 官網
主機板:Asus Rampage III Formula 官網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KHX2000C9AD3T1K3/6GX 官網
顯示卡:Asus ENGTX460 DirectCU TOP/2DI/1GD5 * 2pcs 官網
硬碟機:WD Caviar Black 1002FAEX 1TB/SATA3/7200rpm/64M Buffer 官網
燒錄機:Sony DRU-880S 24x DVD Writer
讀卡機:JPower CX-602 官網
電 源:CoolerMaster SilentPro 600W Gold 官網
機 殼:CoolerMaster 690II Plus with transparent side window 官網
冷極管:VIZO Starlet CCFL-BW (Bright White)

使用單價較低,品質與口碑有中上水準的機殼與電源供應器(實測證明全機600W足矣),預算轉移到第二張顯卡,得到實質效能上的提升。由於H70單價頗高,比照美國網站最便宜的價格,台灣代理商貨大約貴快1K差價。
排除H70,CPU單純使用盒裝原廠風扇的話,其他零組件以時價約51K可湊齊(未稅)。

零組件合照,機殼與第二張顯卡不在圖中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由於ASUS R3F主機板在台灣還沒正式販售,比R3E便宜許多,又有R2E沒有的SATA3/USB3,音效晶片是SupremeFX X-Fi 2 on-board Chip (R2E是獨立音效卡)。
R3F是在光華新天地某一店家進的北美貨購入,主機板一樣三年由店家送北美原廠保固,
若非明顯人為損壞(如CPU Socket針腳損壞),北美華碩保固都是直接換新品,所以如果主板有問題,店家聲明有現貨即可換新不必等待。當時就決定購入了,只是萬萬沒想到未滿一週就用上這保固。

第一次超頻這張板子(CPU@4G, BCLK=200Mhz*20, DDR3-2000),跑Prime95,CPU溫升至80度(by RealTemp)之際,突然莫明整台電腦斷電,後來就再也開不了機了,連Reset BIOS都沒用。不過我承認當時沒做好功課,QPI/VTT電壓設太高了(1.6V),但R3F可以調到2.5V耶,想說是不是CPU先被上帝找去喝咖啡了。事發後主機板上的燈號仍有過電,但無論透過主機板上的START鈕,或PSU都啟動不起來,外觀上也沒有線路或零件燒損的跡像。當時無法確定是那一個零組件掛了,原主機板店家也沒有CPU能讓我交叉測試。

附帶提一些中間插曲,本來還嘗試把主板拿去ASUS皇家俱樂部去報修來得知是不是主板的問題,ASUS接受海外板送修,但當時適逢週末,還要等隔週才有結果,而且說只是換"良品",也可能因海外板需另外付費維修。至於聯強保固的CPU,送到聯強也是聲明是送回Intel原廠判定,大概也是要等個一二週。當時心想那還不如直接送Intel原廠RMA。至於金士頓在光華新天地有原廠門市,採取不用測試直接換貨,但如果像DDR3-2000這種較少見沒有存貨可換,門市的先生說也只能送回原廠等待換貨,可能要一二週之久。當時心情有點low,新電腦可能要停擺1~2週甚至更久,一定要想辦法找出問題。

幸好後來,八德路上的慶X電腦的兩個年輕店員剛好有空願意幫我交叉測試,雖然我零組件都沒有向他們買,且我主動詢問要多少檢測費用,居然也說不用收。後來交叉測試認定是主機板歸天。我回到原主機板店家,使用我的CPU/DRAM在一塊新的R3F上測試沒問題,並證實是主機板損壞後,店家很阿殺力換了新的主機板給我,也換新的主機板盒子(因為上面有新主板的Barcode序號),但配件盒延用我原來的,也再出了一張店家保固書給我。

Rampage系列本來就是超頻用主機板,只是沒想到比CPU還不耐操,也許是我運氣不好,拿到體質特差的。

回家後,快樂地重新裝機~

裝機圖1 - CPU/H70/DRAM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Corsair H70本身有附CPU底座的背板,但是是塑料。由於從壞的主機板上取下時,先前粘貼於舊主機板與背板間的雙面膠太緊,卸下時不小心扯斷了。後來另外去買Thermalright的金屬CPU底座背板,不需要粘雙面膠也穩固多了。
CM690II Plus原本12吋後風扇位置,要用來裝H70的散熱排(+2風扇),於是移到機殼頂部,現在就有二個12吋的機頂風扇將熱氣往外抽。H70散熱排的2個12吋風扇根據原廠說明書,是要把冷空氣吸進來散熱。所以目前以這樣的配置,來達到整個氣流的循環。機殼頂部的風扇運作在約1100rpm,音量很小。反而是H70散熱排的2個風扇(@1300rpm,我在主機板BIOS設定Fan Duty=60%),吹過散熱排會有些許低頻的風切聲。

裝機圖2 - GTX460 SLI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顯卡需要2個6pin電源,CM SilentPro 600W Gold附有2條2+6+6pin的PCI-E專用線,且為+12V單路輸出可提供48A的電流,足以供應2張TDP=160W*2的GTX460。nVidia的官網建議單張GTX460的系統,需使用450W的PSU。所以我想600W足以應付2張做SLI了。改天我再使用"變電家"實測系統滿載和閒置時的全機功率消耗。

附註:SLI模式,除了要在2張卡接橋接線外,必須也在GeForce Driver開啟SLI模式,並可指定由那一張卡來負責PhysX物理運算。根據官網技術QA,驅動程式會適時分出資源給PhysX運算,但2張卡仍會同時達到SLI模式的3D渲染。但我想fps(frames/sec)勢必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再者,可以停用SLI模式,就變成一張卡負責3D渲染,一張卡變成PhysX運算專用。現在nVidia也支援2張GPU SLI+1 GPU專用PhysX的方式。但以X58晶片組只支援到2組PCI-E 16x通道。插了第三張卡,可能第二個GPU的變成PCI-E 8x 頻寬。以3-way SLI下,沒有nForce 200晶片額外提供PCI-E通道,只能16x/8x/8x去運行,我想這套用在2-way SLI+1 PhysX也應該是這樣的吧。

裝機完成,機殼外觀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前置藍光風扇是本來機殼就有附的。讀卡機面板也有提供一個額外的USB埠,但沒有插拔數次就脫落了,拆解後才發現,USB埠只是直接焊在PCB板上,沒有外框支撐,這樣很不耐用。連PCB上的焊點都整個脫落,無法自行焊回去,打算要送修。

機殼透側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許多連接走線可以藏到機體另一側,但自認還不是整理的很好。
透側板上有一個可以裝風扇的位置,可以直接對顯卡的熱導管直吹,但會影響"景觀"所以沒裝。
顯卡風扇有PWM控制,低負載運行時,風扇聲音近乎聽不到,但全負載運行時,風扇會到2000rpm以上,聲音就變大了,GPU也會到達七十多度。

新主機搭配其他現有的週邊,如下:
顯示器:HP LP2475w 官網
鍵 盤:Microsoft SideWinder X6 官網
滑 鼠:Razer Imperator 官網
滑鼠墊:Razer Goliathus Control Edition Medium size 官網
視 訊:Logitech Webcam C200 官網
揚聲器:Creative I-TRIGUT L3500 (已停產)
硬碟2:Seagate Barracuda ST-31000528AS 1TB/SATA2/7200rpm/32M buffer 官網
OS :Microsoft Windows 7 繁體中文旗艦版 (64位元) 盒裝正式版

目前系統狀態,這是在跑Prime95時,1920*1200的擷圖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原圖大小

室溫29度,CPU滿載在H70加持下,溫度最高到達70度左右(散熱排的2個風扇運轉在風切聲較小的1300rpm)
CPU Core沒超頻,基頻(BCLK)仍是133MHz,Speedstep/TurboBoost/C1E都有開啟。
為了達到系統閒置時仍能降低功耗的目的。
DRAM目前是運作在DDRIII-1866MHz 9-10-9-27 1T @1.65V (QPI/VTT約1.4V),完全按照金士頓的Datasheet和XMP設定,因為BCLK=133Mhz,所以再上去就變成2133MHz。嚴謹來說,CPU的Uncore算是有超頻,因為以Intel Core i7 9XX的原廠規格,只支援DDR3-800/1066。LGA1156則有到DDR3-1333。

顯卡部份,目前也沒有額外超頻,雖然這2張本身就是超頻的GTX460版本,不過這算是有ASUS原廠保固的超頻。
其GPU/Memory/Shader滿載下的內定工作頻率分別為775/1000/1550Mhz。

Windows 7 Ultimate 64bit的效能指數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很明顯地,指數被硬碟拖累了。其實可以把H70的預算換成一顆SSD。但計劃明年Q2,Intel X25-M G3問市再升級吧。
這裡突然想到,前兩天大台北才跳電,如果組RAID0資料損毀的機會很大,RAID0有一顆資料損壞就無法回復了。勢必要額外付出UPS不斷電系統的成本才能避險。

再來是3DMark Vantage的測試

使用nVidia最新版本驅動 GeForce/ION Driver Version 260.89 (release date: 2010.10.18)

Performance - P30195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Extreme - X15201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這是在各零組件官方保固的規格頻率/電壓下的效能表現(除了CPU Uncore對DRAM部份,CPU Core本身沒超頻也沒升電壓)。

nVidia在新版的驅動,針對3D benchmark和一些遊戲做了優化。新版本的驅動程式又提升了約200分左右。記得使用前一版本的驅動程式,單張GTX460 TOP 1G跑3DMark Vantage約P17XXX分。

另外,在使用ASUS自家SmartDoctor軟體時,居然會出現"找不到ASUS顯示卡"的錯誤訊息,必須關閉程式。而改用微星的MSI AfterBurner就可以調校ASUS顯卡的電壓頻率等。打去ASUS的免付費客服做技術諮詢,也得不到明確的答案,聽口音又詢問下,才知道現在080客服都是轉接到大陸上海的客服中心。

目前先寫到這裡,後續還有其他測試再補登。

最後附上工作桌全體照
Core i7 950 + GTX460 SLI 自組分享與3DMark簡測

~以下空白~


2010-10-22 17:26 發佈
哇 你跟我組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有MB看機殼不一樣而已...還有我只有一張顯卡 顆顆顆
好久沒逛街看機殼了
這機殼的上方跟power下方有白色燈
請問那是目前中高階機殼會附的還是樓主大大自己裝的呢
感覺如果要拆裝硬體時蠻不錯看的
chubbybear wrote:
好久沒逛街看機殼了這...(恕刪)


機殼內的上下白燈是另外購入,非機殼的標準配件。
白燈就是配件清單中的VIZO Starlet CCFL-BW 冷陰極管(NT$320),單一包裝就有2根30cm的燈管,有附雙面膠粘在機殼上,另有附電壓調節器,可使用PSU附的線連接DC+12V的輸入側,調節器輸出側再連接至燈管本體上。有附一個做在PCI擴充槽檔板上的開關,可以鎖在空餘的機殼背板上,以便依需求開關燈光。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