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再贅述了,刷牙的體感很見仁見智
不過在app的使用上,精細程度其實就有差很多
我後來想一想也比較客觀一點
就來分享給大家了
我自己是用飛利浦hx9924,另一半用的是歐樂B io tech
首先是個人化設定的部分
歐樂B
1有個我看不慣,但是另一半覺得沒差的,就是歐樂B app預設的語言
app設定要連動到ios系統,明明設定了繁體中文,跳回app卻變英文
ios必須設定「簡體中文」,app才能看懂所有文字
我是強烈懷疑app外包大陸啦

2因為有led燈圈來提醒刷牙力道、完成度,可以自己設定喜歡的顏色
另一半連刷個牙都喜歡這種微儀式感,是蠻愉悅的啦

3刷牙模式可以從app設定要哪種,清潔、深度清潔、美白、敏感、超柔,共五種
假設只喜歡清潔、美白功能,在app設定後,牙刷按鈕怎麼按就只會有這兩種
可能算是一種防呆設定
但好像到後來選擇刷牙模式的彈性度就比較低一點

飛利浦
1介面初始化設定就繁體中文
2警示燈固定顏色,刷太大力就是底座會亮紫燈
3模式有清潔、美白、gum health、深層清潔、舌苔刷,共五種
不過美白刷頭套上去,握把會自動亮white那格
要自選美白刷頭配護齦模式也可以手動調握柄啦
但我看每種功能的刷毛都長不一樣,系統這樣設定比較有對症下藥的感覺,基本上就不太會亂調
4但是對應到自己口腔的清潔重點,飛利浦能額外設定的更細
我是依照醫生說的,把我出血、牙齦萎縮範圍設定上去
雖然不會影響到刷牙模式或震動的強弱,但一段時間後是能夠幫助自己回顧口腔狀況的

再來,也是我認為兩家差異最大的,就是在 教學指令跟牙刷的動態感測
歐樂B
1刷牙起始順序是固定的,從左上後排牙齒>上門牙>右上>左下後排>下門牙>右下
可是換到下個部位的靈敏度蠻不高!有時候還會跳回前一區,看了另一半過去的紀錄,經常容易造成像下圖右半邊區位沒刷到的紀錄
2每一區塊要刷的時間、停留每一顆牙齒的時間需要自己抓,不過齒模的顏色會從深藍色轉白色表示完成
3綜合前兩點,每次刷牙總長2-3分鐘不等,也可能影響刷牙分析報表

飛利浦
1刷牙的起始點可以依個人習慣設定從上排還下排的哪邊開始
2牙模正中間有類似進度條的跑馬燈,以美白模式來說,系統設定需要刷2分40秒
全口一樣分為六區,每區刷20秒,跑馬燈就會示意要移動到下一區,比較好抓停留時間
另外因應美白模式所以上下門牙是必須各刷40秒
3下圖中,下排牙齒內側有一道白色弧線,表示感應刷到內側了,隨著牙刷轉面的動態感應非常靈敏
如果像手刷般的晃動到,也會有警示

最後是刷牙報表分析的部分
兩家都會用一個齒模來標示出刷牙覆蓋範圍或刷牙力道需要注意的區塊在哪
(我們兩個慣性會太用力的區塊就不同)

不過飛利浦出的報表又統整的再全面一些
每天的資料集結成一週回顧,除了列出當週刷牙頻率、平均刷牙時間
有時候手晃了兩下或是過度用力,提示型小標語就出現了
較能大方向的提醒自己

綜合整體來說
使用電動牙刷不免俗就是要「矯正」習慣
醫生教再多刷牙知識跟姿勢,最難的還是持之以恆的應用
雖然有些人可能認為不用為了app買到高階牙刷
但我個人稍微逆風一下
尤其對於「新手」來說,電動牙刷配app獲得的效益可能可以降低根管治療的風險
是非常值得投資自己的項目
私心也認為還是飛利浦好用一些、也更直覺、貼近人性

我過去就是盲目地拿了一支便宜電動牙刷,自以為這樣就能刷乾淨了
但因為沒人鞭策自己貫徹好的習慣,不只怪電動牙刷沒效
做假牙套的錢也可以買好幾台機車了
以上不專業分享,先謝謝大家看到這了
如果有其他細節有人想補充的,也請不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