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要配置免插電式、非RO的濾水器
請教過一些店家建議該怎麼配置,但發現各家配法不太一樣
雖然知道店家有營利考量,都是盡量配多道一點保持利潤
但其中一些基本邏輯這塊,感覺各有見解
譬如關於濾毒與濾菌的先後次序:
A店家:活性碳要裝在濾菌之後
因為這樣活性碳比較不會長生物膜,降低活性碳的效率
二來也可以讓水質口感較好
天知道濾菌的那道濾心材質如何,整天泡在水裡會有什麼化學味釋出
B店家:活性碳要裝在濾菌之前
水裡有氯,活性碳沒這麼簡單就長菌的
就算活性碳出了問題,長了生物膜都在最後一道被擋下來了
活性碳就算擺在最後一道,也不可能無菌的
C店家:
濾菌要擺在第1或2道,讓後面幾道都盡量接近無菌
但是最後一道再放加強抗菌的濾心
確保萬無一失(譬如添加銀、0.1~0.5u卡式濾心、陶瓷濾心..等)
(當然成本就比AB還高不少)
想請問版上也有裝「免插電」類的版友
根據更換濾心的經驗,甚至有較科學的驗證(送驗水質之類)
ABC到底何者較正確?
...不知這種濾心該不該用,因為以下原因:
1.「理論上」是0.01~0.1的濾孔,濾菌力是RO之外最強選擇,但「實際上」消費者根本無從查證
2.中空絲膜跑出來的水是否接近無菌,一樣,消費者也無法判定,唯一辦法是砸大錢花時間送驗,但沒人會這樣做,因為送驗的錢都已經可以買2~3組RO全套了
3.中空絲膜的原料終究也是塑膠,是否有食安問題?經查市面多數都沒有任何認證,頂多號稱製造國別是哪國,或者製造廠有什麼合格認證
4.我一直覺得,中空絲膜的結構本身就是一件很詭異的設計:
中空絲膜的原理,是透過管束上的微孔,讓A處髒水透析至管內,流往B處就是乾淨的水。

但一直讓我感到最詭異的是.....
如下圖

這些因為圓堆疊所造成的縫隙,隨便想也知道比濾孔大幾十幾百倍,這樣不就相當於你拿支電紋拍拼命電蚊子,但旁邊大門沒關的窘況?
基於以上,我覺得買中空絲膜是一個很賭運氣,充滿不確定性的東西...
我甚至在猜想,中空絲膜的高流量特性,搞不好也是因為這些縫隙讓水流的比較快。
如果有這方面的專家可以糾正一下在下,會很感謝
pn991225 wrote:
近出水口處是有環氧...(恕刪)
嚇!原來是這樣..(一般網路照片都看不見那邊構造)
但這樣其實蠻可怕的...環氧樹脂一直泡在水裡...不會釋出毒物嗎-_-
曾經看到有人將中空絲放在最後一道,但向店家抱怨有化學味
店家只冷回一句「再用一段時間看看」就整個覺得抖
現在仔細想想應該就是來自那些封裝膠物
這可能也是為何一般5道式最後一道還是會放活性碳去毒的原因
目前我是比較偏向最後一道放活性碳...前面放阻菌與擋砂類
想說如果硬要喝毒素或喝細菌,好像還是前者比較不安(喝起來也不爽)...
a8405164 wrote:
選A或C
先濾菌則後面接的濾心壽命較長 較不影響出水量
選B 則是濾心相對壽命較短 水量減少很有感
謝謝回覆,冒眛請教,您是有實驗過(或有交換裝過),實際觀察結果確實是如此?
還是您覺得「理論上」是這樣沒錯?
handsomeball wrote:
活性碳前置,後置中...(恕刪)
請問這言下之意是...
市面上一般便宜的中空絲膜,在食安、絕實際過濾孔徑方面,確實有不妥或灌水問題嗎?
其實真的覺得中空絲膜價差好大,同樣規格,我有找到一支200元~2000元十倍之多的價差
但從規格上來根本看不出差別,所以整個就很掙扎到底實際上是如何
其實也很難問到結果..一般人根本不會送驗實測
目前我是偏向裝丹頓陶瓷濾心,不過這東西我也是有些疑惑
我發現市面上對於這種陶濾的濾孔說法都不一,有0.2、0.5、0.9三種濾孔尺寸
點去英國官網,發現他們似乎也沒有明確講死「絕對濾徑是多少」
所以我猜這種陶瓷濾心可能因為製程關係,孔徑是會有蠻大的變化
雖然送樣品測NSF過的很完整漂亮,但實際量產品是如何就是個問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