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家電敗走:中國家電品牌企業能否少走彎路?

  作者:文劍 來源:家電圈

東芝,當年是不少中國家庭選購冰箱、空調的首選品牌;至今,很多人對80年代日立空調涼霸廣告,應該還會記憶深刻;很多80後,最想擁有的第一台隨身聽、第一部CD機應該是索尼的;當年,如果有心的人應該知道松下黑色的錄像機曾經是不少錄像廳的首選;

  如今,籠罩在東芝公司的新聞讓人感覺是四面楚歌。來自媒體的公開報導,名震江湖的東芝當前很可能已經資不抵債;日立雖然還已經在另外一個行業找到新的出路,但是其面向終端用戶的消費業務已經裸退;索尼、松下雖然一直還在積極尋求轉型之路,但索尼已經只戰高端不求規模只看利潤,松下則從B2C轉向B2B;全球液晶大王夏普,在被代工大王富士康收購後苦苦尋找脫團之路,成為沒落貴族;

  這些曾經被中國企業視為“師傅”的日本同行們,為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呢?從品牌、技術、產品等角度來看,日本的精益製造一是在全球學習的標杆和榜樣,日本品牌的號召力至今令中國同行羨慕和尊重;產品、品牌和技術都不錯的日本企業,在家電、電子等行業為什麼在最近短短的10多年時間裡,面對來自韓國和中國企業的競爭卻潰不成軍?

  首先,一個非常顯著的原因過度崇拜技術:企業擁有一流的技術並不等於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領跑。對於任何企業來說,無論是大巨頭,還是創業小公司,經營管理都是一套特別複雜的綜合性戰略,考驗的不只是技術創新和突破能力,還有企業的市場經營和商業競爭能力,更有應對變化的外部市場環境和競爭對手挑戰的綜合能力。

  當然,如果只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只是注重技術忽視經營,並不能揭示當前日本企業的問題所在。畢竟,互聯網時代的競爭,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速度往往是最重要的。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用戶需求的千變萬化,以技術定市場顯然是條死路,唯一可能的成功則是以市場來定技術。因為,消費者從來買的不是技術,而是產品體驗和品牌感覺。或許,這也正是中韓企業在最近10多年時間裡,快速崛起的一股重要力量。

  毫無疑問,當前大量中國家電企業,一方面通過自主創新,另一方面通過資本併購,不斷提升核心技術能力。甚至一些企業將核心技術當作企業的宣傳廣告語。不過,在彌補技術短板過程中,家電企業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現“避重就輕”的局面,將技術創新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大戰略中進行整體規劃和突破。

  其次,日本企業當前的共性問題是走不下神壇。很多日本大企業經歷過成功,並且走上過神壇,如今要從神壇上走下來,顯然並不容易接受,特別是思想觀念的扭轉。其實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成功過一次,再想取得在同一領域和行業取得第二次難度,可以說難於登天。比如說,很多成功的日本企業,已經在管理模式、經營理念、經營體係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而差異化的能力,很難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就算能夠接受,也容易出現“進一步、退兩步”局面。

  近年來,一些日本企業一遇到經營不善的問題,很容易就將責任指向外部宏觀經濟環境不好,比如說日元升值、匯率波動等等。其實,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外因是共同因素,改善經營的關鍵還是要在內部找問題、找責任。比如說運行30年甚至50年的老企業,如何適應當前時代變革和市場競爭的節奏?這不能只將責任推給外部變化太快,而是應該尋找自己為什麼不能改變?正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所說的,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這也再次提醒所有家電廠商,雖然發展只有短短二三十年,但是千萬不要躺在過去的功勞薄上混日子。成功永遠只是屬於過去,中國家電企業要傳承過去的成功經驗,也要敢於打破過去的經驗主義,真正保持與外部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同步變化的內部經營管理體系,實現內外同變。

  再者,日本企業獨有的企業文化和傳承體系。目前日本大企業有兩種管理文化和組織形式:一種是創史家族一直保持對公司決策話語權,這並不代表是家族企業,但創始人家族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這種體制特點是戰略決策和企業轉型速度快,容易犯錯誤,而且很致命;另一種是內部培養高管定期聘任,公司高層都是內部培養和提拔,每一任社長只有3-4年任期,責任和任務是在任期內少犯錯誤,導致領導層通常沒有創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當前無論是家族在控制的,還是職業經理人操盤,當前日本企業在內部已經形成一股較為嚴重的“官僚文化”。比起對手更關注的是一線市場競爭,很多日本企業更擅長於同事之間搞好關係,用於內部文化和關係的維護。

  雖然當前中國家電企業發展時間過於短暫,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企業內部的小團隊、小利益集團的文化已經出現,而且比較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將會影響家電廠商的轉型進程和步伐。
2017-03-16 3:06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