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小象 wrote:
沒想到製冰機也能考古...(恕刪)
早期好像是將一池水,慢慢結成冰塊.
早期餐飲場所沒有製冰機,冰塊都是向賣冰塊的買,以公斤或大袋或小袋計價.
如果用量不大,這是一個經濟的方案.
後來又有衛生冰塊的產物,但價格貴很多.
我工作場所的製冰機的用水,是自來水經過一道簡單的過濾器,在進到製冰機 ....
民國 64年是使用水流式的製冰機,它是 每次將固定的水一直重複流動到水盤,
約 25 ~ 35分鐘後,會結成約 10mm 厚度的冰片,然後再滑到另一個分割成冰塊的地方.
這種冰塊結構都晶透明亮. 但 速度沒有擠壓式這種快速. (常常要叫外面賣冰塊的支援)
現在的科技對水的溫度與水量的控制,有更有效率的管控方法.
這種擠壓構造的製冰機應該技術會更成熟. ( 這種擠壓製冰機速度很快,幾分鐘內就能連續產生一塊塊冰塊.)
過去的年代,這種製冰機是有些麻煩. ( 無法自動控制環境因素)
就像家裡的冰箱,夏天與冬天,冷藏室溫度都不一致.
題外話 :
以前公司有一台雙門玻璃的冷藏冰箱,就是那種大賣場的那種冰箱.
營業時間冰箱門一直被開開關關,冷藏溫度會不夠,就需要調低至 0 度或零下五度.
晚上打烊要調回 5 ~ 10 度, 只要晚上忘記調回溫度,明天早上,整台冰箱的水果都結冰,損失慘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