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大家不懂,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明:
舉例來說,電熱要將1KW的電為熱,電熱效率約97~99%,樓上說93%左右其實沒有那麼差,所以輸出的熱功約0.97~0.99KW。
但是熱泵不同,冷氣要製冷,就是要把空間的熱搬到另外一個空間,他把搬移的熱拿來加熱,就是熱泵的原理。但是除了吸取空間中的熱以外,因為使用冷氣原理,因此會用到壓縮機,壓縮機運轉時也會產生熱,壓縮機摩擦也會產生熱,所以熱泵製造的熱量除了從空間中吸取的熱量外,還有加上壓縮機運轉的電量,因此1KW的電當然就會產生超過1KW的熱。一般能源轉換的比例用COP表示,一般熱泵COP通常高於3,也就是說當COP等於3的時候,1KW的電可以製造出3KW的熱,因為主要的熱量是從空氣中吸取的,所以空氣中熱量越多,吸取也就越容易,天氣熱的時候COP甚至可以超過6,這樣的能源轉換當然就差很多了。
當然,熱泵的優點有時候也會變成他的缺點,就是溫度低的時候,空氣中吸的熱量當然就會少,甚至當溫度太低時,吸熱端有可能會結冰,結冰覆蓋在吸熱端的表面,會相當於一層隔熱層,甚至吸不到熱,這時候熱泵就沒有作用,因此有些廠商會設計除霜功能來解決表面結冰的問題,簡單來說,溫度越低,效果越差,差別就在場傷的設計能力了。
還有,熱泵的冷媒往後要是用CO2當冷媒的時候,真正能實現低溫加熱的效果,只是技術很難。
不過,熱泵其實在日本很流行,只是台灣技術不到家,日本早就很普及了。
瓦斯其實轉換為可用的熱效率很差,但是因為瓦斯便宜,所以算起來還是比電熱便宜,就僅僅是這樣。
另外,台灣作熱泵的廠商不少,至少超過4家以上,上他們網站看看就會知道熱泵的原理了,因為台大有研究所在推。
提供兩間給大家參考:
http://www.eskonglin.com.tw/pro_01a.htm
http://www.swattech.com.tw/Templates/Model1/product/product_2.jsp?pc_id=PC1167138039140
achuna wrote:
針對樓上所談的..印...(恕刪)
有啦!!HHP系列的就是家用,還有太陽能取熱式的也是,這個型錄似乎舊了點,因為去年去看他們展覽有展覽分離式的,分離式熱水桶可以擴充。
熱泵其實裝越大型的,效益越明顯,小容量的其實省電是有,可是效益沒有大型的那麼多頂多COP到2.6就不得了了,而且小問題很多,每一家都差不多,最主要的還是回溫速度太慢,冬天會結冰等等,冷媒控制器不聰明
(因為幾乎都是用毛細管的),多個除霜功能或是用膨脹閥就會多個空間且多個價格,日本其實都是和建築一起搭一起設計,甚至地熱機種的都有,台灣技術還要再加強。
購買熱泵熱水器其實要考慮的就是製熱能力,單位和冷凍噸一樣,1冷凍噸的製熱能力大約是12000BTU/Hr(公制)或3320kcal/Hr(英制)或3024Kcal/Hr(美制),上面的幾乎都是6xxxBTU,也就是半噸左右的製熱能力,和家裡一般的3KW=2580kcal/Hr電熱的製熱能力比起來,幾乎只有2/3的製熱能力,也就是回溫能力似乎不足,要是要做到家用夠的話,除了建議製熱能力要大於12000BTU以上外,儲水桶要大於200L甚至要250L以上才會足夠,參考看看吧!!
還有,H大大說熱泵比太陽能省電,其實是不對的,太陽能耗電是因為沒有太陽時,靠加熱器加熱才會耗電,正常使用太陽能的話,跟不就不吃電,哪來耗電,另外,太陽能加熱器等級也有分,好的加熱管加熱效率很高,差的也很差可以比好的低兩三倍。
elaine223 wrote:
我家是用這間...(恕刪)




歡迎大大加入熱泵使用及推廣的行列!
不過隨著時間的演變,在台灣的熱泵資訊也越來越透明公開了


消費選擇時只要先看廠商是否具備台灣的第三方公正單位能效檢測報告,
以及強制性電器安全規範認證,基本上就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了!

但版規規定發文不能離了樓主的題....


也就再提一下,簡單說...
R22是單質冷媒,台灣於2012起空調產品停止生產R22機型(環保因素)。
R417A是混合冷媒,適用於R22的壓縮機系統,扮演著R22停用後延續原有硬體設備的功能,
待硬體設備淘汰後,R417A也就功成身退。
R134a是單質冷媒,普遍使用在汽車冷氣及一些冷凍設備,也將會因為環保因素而停用。
R410A是混合冷媒,目前空調市場的主力,有專用的壓縮機相關硬體設備,技術層次一般階高於R22及R417A,
目前能效測試成績名列前矛的大都是R410A機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