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的層次分成 先求乾淨衛生 再求口感 再求品質 最後都有了才會變成特殊的功能
但後面的必需都建立在前面的條件上 沒有乾淨衛生與口感 再好的水都不建議喝阿~
淨水的層次階段~
1.乾淨衛生
2.口感佳
3.穩定品質
4.特殊功能用途
淨水器原理很簡單 過程 其實就是模仿大自然各種淨水模式 由粗到細 由大到小
土壤礦層 植物濾淨吸附交換 礦物質離子添加....
有物理式的例如: 活性碳吸附 陶瓷 PP濾網孔徑過濾 RO膜 中空絲膜 納濾膜 孔徑從1微米 到0.01微米 這種就是紮紮實實來硬的 當然孔徑越小越乾淨 但是壓降也越大(水會變小) 但是也需要更大的壓力才能將水擠過去(需要馬達)....
有化學式的例如:離子交換樹脂 麥飯石 除垢濾心 KDF 鎂 鈣 ....基本上是用離子交換的方式把水中的離子用化學反應方式取代成別的離子
把硬水(離子多)變成軟水(離子少)
還有改變性質式的:電解、離子添加、磁化(鍋爐除垢用、不建議喝!)、小分子團化,紫外線燈管,基本上是用特別的方式改變了水源本的性質或是回復成某種性質,用來達成某種目的(鍋爐除垢、酸鹼離子改變、微量元素離子添加)
市上大多數的淨水設備都不外乎這些功能的組合搭配,但是一般消費者不太了解所以需要一些教育,淨水簡單但也不太簡單
重點其實是在於水質本身的掌握,如果家裡本身水就很好了,那只需要單純的除氯、除菌、過濾雜質即可
如果家裡水質本差就會需要 軟水、RO、中空絲膜、納濾....來改善
而如果有更多的特殊需要 亦可以考慮 小分子團 電解 溶氫水...
但往往不了解自己需要什麼 然後就裝了一台不足 或是 過多功能的淨水設備 之後才會產生問題阿~
一些有趣的迷思可以參考:
淨水迷思1:濾心多一定好嗎? 有時候濾心是可以被整合的 一些大廠會採取這樣的方式 將一些相近的功能整合再一起,但是他的體積自然就比較大就可以應付足夠的水量,9道11道 其實也是一個流程 大多都是過濾先 再來改變性質 再來添加 總之有時候就是全部都包在一起 ,重點是往往有可能會超過所需,然後維修變得非常麻煩!! 不同濾芯換的時間不同 人力費用成本大增也不環保~
但直覺上! 濾心越多越乾淨是一種人性使然 連德國B濾水壺小小一顆濾芯都可以宣傳成層層過濾了~XD 所以這概念是對的但也不對
關鍵還是你需不需要
淨水迷思2:濾水壺夠用嗎? 這題其實就跟濾芯多一定好嗎?有點相關
其實濾水壺的那一小顆裡面就是簡單的 PP-活性碳-添加物的流程 把濾芯的流程跟量縮小放到濾水壺 濾水量目前是無法跟淨水器濾心相比的
淨水器迷思3:RO水可不可以喝? RO的全名是滲透膜濾芯 這個膜原本是應用在工業製程上的去離子水上,就是製造半導體用的超超超超超純水
把水中所有的離子都給去除掉 水中就是啥都沒了超乾淨!! 但是問題來的! 家用RO濾膜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樣超濾 他過濾掉了大多數的離子,但還是會有濾不掉的....,因為他畢竟是家用的 然後RO非常非常非常不環保 因為濾膜特性造一公升RO水會排放3-4公升的廢水!!!! 是的 師傅都幫你把廢水管直接接到水管理了 所以你不會知道發生什麼事情!! 基本上除非很需要 不太建議用RO,但很可惜的是一般的公共淨水設備學校辦公室大型飲水機都是RO,因為較乾淨風險較低的緣故,然後很多國家中東、中國...RO仍然大行其道,因為水實在是太硬太髒了~@@ 所以回到原點 淨水乾淨衛生是第一 但是水資源的浪費需要多費心思啊~
可以叫水電師父把廢水管流出來收集起來你就會發現很誇張了~廢水可以用來沖洗OK的~
說了一大篇是小弟對於淨水領域的認識概況~可以參考~
自己的心得是不管什麼水 1.喝起來不好喝的水不要喝 身體嘴巴真的最準!!
2.自來水燒開(為了殺菌)ok-但是如果要提升~把自來水添加的氯拿掉、把管線中的雜質物質拿掉也很oK
台灣自來水中為了殺菌添加的氯~氟...等物質其實也都不太好~洗澡刷牙的時候聞到的自來水味道就是氯了
3.盡量不要用RO-要用也要把廢水拿來沖洗~因為真的太浪費水資源了~台灣缺水的!!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e than flesh.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