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庭園夜間景觀燈可以應用太陽能
因為這些植物都是種在白天日照充足的地方
所以在附近擺放太陽能板就可以吸收光能 , 夜間搭配 LED 應用
因為都是直流到直流沒有轉換效率的問題
唯一的問題是電池...感覺上儲存電力的設備反而要注意
充電電路的充電效率和鋰電池的壽命都是關鍵因素
目前選擇的產品裡頭有
5.5V 太陽能板和 1.5V 太陽能板串聯三個變4.5V , 後者價格較低
不過看到討論串裡有提到太陽能板髒掉的話串聯的其中一組掛了就整個不能發電
讓我對 1.5V 串聯感到疑慮...
不過後頭看到一些亮眼的價格 , 跟我預期的入手價有滿大落差的
看來我要找便宜的材料商了 , 因為我找到的都是板友的舊價格...
舉例來說,太陽能電池只是用來發電,不是用來推動電器,要推動電器,您還需要蓄電裝置(如電瓶)!如果您的電器是110V300W的電視,想從太陽能電池取得300W的12V直流電,那他至少要能發出300/12=25安培的電,再經由DC12V--->AC110V,這時的電視才能看,但是太陽如被雲擋住,發不出300W的電時,是不是輕則不能看電視,重則電視損壞?
所以需要蓄電裝置來蓄電,需要大量用電時,則由電瓶提供電力!
不過現在有一種設備,直接接上太陽能電池,另一端插上家裡110V的插座裡,他會自動偵測市電的頻率,自動反充110V給家裡,聽賣家說,如果有陽光,太陽能電池也正常發電,這時的電表會減慢轉動速度,如家裡沒用電,甚至電表會反轉...
以上都是賣家講的,我是很想買這種設備,看看台電電表是否真的會逆轉回去?
目前我的太陽能裝置,都是白天充電給電瓶,我需要電的時候,直接用電瓶的電即可。
用我目前的設備來看,12V20W的單晶太陽能電池,夏天約可發12V1.9A的電(大約0800~1600這8小時),約為22W,8小時*22W=176W,如果台電1000W是2.1元,那每天我大約能發出0.37元的電,一年大約200天發電,所以一年約能省74元,算一算,真的不划算啊~
"NIKON D200"+"12-24 F4"+"24-70 F2.8"+ "50mm F1.8"+"70-300G VR" +SB800
但是討論當時與現在許多資訊已不相符
目前已通過的躉購電價如下
<10kW 11.1883元(每kw補助5萬元)
10kW~500kW 12.9722元
500kW以上 11.119
而一旦簽訂躉購契約,台電就以當年的電價收購20年
但要注意的是:每年的電價是會遞減的,這考量到設置成本會下降
因此收購價格也會下跌,但是收購的電價是看哪時簽訂起算
也就是說,今年剛訂出來的躉購電價絕對是最高點
再來就是設置成本
很多人看到這個設置成本都認為過高
討論中甚至有人認為1kW設置費用要到4~5萬才行
即使以目前的狀況,要達到四萬依然是天方夜譚
太陽能板目前的成本約為2.2~2.3USD/1w
光板子的錢就將近八萬元,還不考慮其他元件
一個系統中佔最多成本的為太陽能陣列與變流器
而以目前的收購電價與成本來考慮,其實8年內即可回本
契約還保證收購20年,今年跟去年的條件已經大不相同了
這台電用國家的錢,來擋住新產業的發展,
之前,跟一家德國的風能業者有糾紛,
太陽能推入民間現在卻不去收購私人發的電,
這台電要加速、快速的民營化,否則是國家發展的一塊大石頭,專擋路。
這政府只想收天上掉下來的錢(石化、專破壞環境的產業),
卻不想去引導未來有益於全民的新產業,只會喊口號,馬英九與蔣經國的差異在哪???
一個專喊口號(要減碳,只脫西裝外套),不去行,專交際(坐在總統府裡,就是一位好總統嗎?),
另一位,不太說,也不擅政治交際,卻行動證明。
政府朝令夕改 台灣綠能發展陷困境
更新日期:2010/12/25 22:15 發展再生能源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是每個國家都在努力方向,不過最近經濟部政策大轉彎,宣布太陽能業者如果不能趕在年底前完工,光電的收購價格將調降兩到三成,引起業者大反彈。
不少學者和環保團體批評,再生能源本來就要靠政府補貼才可以發展,台灣比起其他國家,速度已經慢了,不過如今政策卻還朝令夕改、斤斤計較是沒有遠見的做法。
一片一片的太陽能光電板,在再生能源條例通過之後,出現在屏東的養殖漁塭,響應政策的業者很錯愕,政府說變說變,硬是把躉購電價打了好幾折。學者指出,2009年太陽能的發電量,不過佔了總發電量的千分之0.35、比例非常低,政府非但不願意好好投資,卻只想擴增高汙染的火力發電廠。
環保團體更批評,經濟部在太陽能的躉購電價上錙銖必較,說是要在未來的一二十年,省三十億,但綠黨召集人潘翰聲指出,台電收購雲林麥寮火力發電廠的電,錢給的很慷慨,一年上千億。政府這麼做,只會讓再生能源發電,更沒有競爭力。
環保團體指出,目前平均發電成本,每度大約2.1元,而太陽能的躉購電價是13元,價差這麼大,就是因為台灣、不針對高碳排放的能源、加徵能源稅,把環境成本外部化,才會讓再生能源發展遲緩,節能減碳始終停留在喊喊口號。
記者林靜梅應磊奇台北報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