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此時的四年當中,它被我拆修了四次。 上方圖片齒輪更換是第一次。 第二次是因為重負荷,旋轉圓盤磨到機殼(下面相片右側)。 拆下來後發現,中心軸與圓盤的接合有輕微搖晃,以及圓盤肋骨裂痕。沒想到好方法,只好用JB-WELD灌膠,聊表心意。


第三次的故障是水分秤錯,麵團過硬,25號卡簧沒能擋住21號齒輪。齒輪往上跑之後,它的傳動凹槽被18號軸銷給破壞了,造成間歇傳動。

只好隨便鋸一塊內徑接近的水管配件套上去,並且鑽上一個"貫穿轉軸軸心"的孔,並且插入軸銷,並且用鐵絲限制軸銷跑出。

正要鎖上齒輪箱外蓋,覺得很得意的時候,悲劇發生了。 四顆螺絲竟然有一顆鎖不緊,完全空轉,還有一顆感覺也不對。 應該是兩三次的拆裝之後,母螺紋崩壞了。

變速箱外蓋很重要。 它支撐著28號軸承(也就是17號蝸桿齒輪)、2號馬達、15號中心軸以及20號PTO動力接口齒輪。 7號外蓋鎖不緊就等於完蛋了。 母螺紋又是24號基座的一部分。 買24根本不划算。
搜尋了網路資訊,並經過評估之後,決定四個孔的母螺紋全部重建。 原本的螺紋是#8-32UNF,只能跳到下一個尺寸#10-32UNF。 並且使用長度1又1/4英吋長的公螺絲。
第四次拆機維修。 買了螺絲攻,並且需要把原來的孔鑽大(使用直徑4mm或是5/32英吋的鑽頭)。

蓋上塑膠袋,免得金屬屑掉入食品級黃油,日後會破壞齒輪。

因為是鋁金屬(也可能是鋅),硬度不高,螺紋重建並不吃力。 並且重建後,母螺紋外圍圓柱體的肉還很厚(夠支撐)。

原本以為第二攻螺絲攻,會造成盲孔內的母螺紋,結合的長度不足。 本來還想要在第一輪4孔攻牙完成之後,鋸短螺絲攻(當成第三攻),結果實際螺紋的結合長度,達到15mm(足夠)。免了第二輪的工作。

第一孔螺紋重建後,試結合模樣。

說起來真的很過分,下圖中較短的螺絲,就是原廠的螺絲。它與母螺紋的結合長度大約只有7.5 mm。 更糟糕的是: 為了工廠組裝施工的方便,用的是自攻螺絲(直接鎖入,不預先攻牙)。 而自攻螺絲的前端,有一定斜度(有錐度-直徑略小),因而造成前端幾牙螺紋,淺薄的結合。
要知道,齒輪箱外蓋支撐了很多內部零件,能不鎖緊嗎? 拆裝個幾次,螺紋能不崩潰嗎? 之前這個傳動系統,原本是使用塑膠材質的齒輪箱外蓋,結果造成廣泛災情。 名聲已經為此,大大的崩壞一次。 沒想到之後使用的金屬外殼,在細節方面還是不上心。

原廠螺絲,扣掉齒輪箱外殼的厚度後,結合在母螺紋的有效長度,竟然只有紅柱基座高度的1/3不到。難怪我用第二攻螺絲攻,攻到底之後(扣除前幾牙的長度),還可以有效結合15 mm。

下圖是原廠的自攻螺絲。特徵是螺絲柱體略呈三角形(並非很圓)。 真是懷疑三角形平面的螺紋結合力?

母螺紋全部重建完成,上螺絲膠結合(此工法: 基本上以後不會再拆這一部分,所以上膠)。

切掉螺絲頭部並倒角。 此工法是齒輪箱外蓋穿過四根公螺絲,再結合到原處。 此工法的缺點是:施工精度要求較高,否則四孔會對不上。

我也難免要把外蓋的孔擴大,否則難以對準進入(結合)。如果用的是原設計(孔蓋好之後再穿螺絲),便要鋸螺絲釘的"尾端",調整螺絲釘總長度,來達成最長的螺紋結合長度。

套上墊圈(底下有肋條,空間不足,無法旋轉,無法直接鎖緊),只好上方再加一顆螺帽,來鎖緊(稍微上膠)。

組裝完成,試機成功。

後記:
好你個MIXER! 你的腰帶讓我很不爽。 既然你這麼愛裝PRO, 那我也不介意幫助你多裝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