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這種希望寄託在這種不可能的目標上
拿台哥大跟遠傳來說好了, 這兩家比中華電信不知道提早N年引進日本的DOCOMO等等的手機內容服務
搞到現在是有甚麼成效?

台灣對於軟體應用實在是太不注重了, 不管是電腦還是其他3C都只著重在硬體上
真的要像日本那樣, 除非是台灣的軟體市場夠成熟, 大家願意付錢使用手機上的服務
市場大了三大電信當然會卯起來拼了
小弟10年前有幸參與i-Mode進軍台灣一役,
恩,也就是某集電視冠軍有播日本大老闆在台灣推銷手機那次....
其實早在十年前,日本手機就已經可以很方便的瀏覽網頁跟拍照了。不止支援多種網頁圖像格式,可以點選連結直接換桌布、布景跟音樂,還有多種"現代手機"上挺好用的功能,像是用手機在販賣機前面晃一下就可以買東西的功能、預約&購物的功能、現在很多地方都看得到的QR Code、類似估狗地圖的功能、公車路線規劃等等,隔沒幾年還進入雙向影音溝通的時代,我甚至還看過用手機模擬魚竿釣魚,跟用手機打高爾夫球的遊戲。老實說,現在iPhone上頭的東西在日本早十年前就看過了。
為什麼日本手機走不出去?
有人會說是PHS系統跟GSM/GPRS/Edge不合的問題,不過我不這麼認為,因為當時i-mode在開發的時候早就已經將硬體換成支援SIM卡的GSM/GPRS規格,何況對使用者來說,有多少人會去時時介意目前是使用哪種模式?好用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第一個原因,是在日文上開發的AP無法有效的轉換成其他語系。跨不出日文,自然走不進其他國家。相對的,當時多數國家也沒有那麼先進手機應用,願意投入開發的研發人員又不多,可搭配應用的軟體少得可憐,自然無法提起使用者加入的意願,小者越小,如此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至於這系列i-mode手機陣亡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價位太高,印象中第一隻手機原先討論的價格推估可能在八千塊台幣左右,結果實際上市的價格貴了快一倍,幾乎是當時最頂級的手機,可是實際的硬體規格卻只在中上。一些常跑日本的站友或許有印象,當時一隻日本手機換算成台幣大概只要一千塊不到就很有不錯的了,當時蠻多人是直接到日本旅遊,秋葉原買支手機搭pre-paid卡就直接用,根本不用換旅日手機。
另外一個原因,我是覺得和信電訊的收訊品質不太好,所以...不知道當時換成中華電信,後續狀況會不會好一點?
先天不良(缺中文應用軟體)後天失調(價格跟市場策略不當),結果讓i-mode在台灣最後只能鎩羽而歸。
        內文搜尋
    
    
X
                
                    


























































































